【走進“一會一節”】
文旅搭台話絲路
——“一會一節”系列主題展“探館”

敦煌,文化聖地,絲路明珠。
隨著第五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第十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的到來,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敦煌。
今年的“一會一節”,設置了主賓國展(韓國文旅及文創產品展)、絲綢之路文旅商品展、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復制展、“常沙娜”設計獎獲獎作品展等多項主題展覽。9月23日上午,記者走進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對此次系列展覽進行了提前“探館”。
拉近中韓兩國距離
正值中韓文化交流年,韓國以第五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主賓國的身份,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搭建了韓國館。
美景、美食、美妝和美妙的流行音樂,走進敦煌國際會展中心C館,充滿濃郁韓國風情的韓國館格外引人注目。
“這次來敦煌參加文博會,對增進韓國與甘肅乃至中國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韓國旅游發展局西安辦事處首席代表車赫鎮表示。
作為主賓國,韓國非常重視這次參展機會,想把韓國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籌備了幾個月,展館設施都是從外地定制好運到敦煌再組裝的。”車赫鎮說。
敦煌文博會是中國唯一以“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為主題的綜合性國際博覽會,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又是中國唯一以絲綢之路命名的常設性國際旅游節會,整個韓國館的布展自然以文化、旅游為主線展開。
在韓國館,人們可以看到韓國民族服飾韓服。為了增強展覽的互動性,韓國館特意准備了10多套精美韓服,供參觀者試穿並拍照留念。
位於韓國館正中的拍照點也頗有新意,以韓國著名的景福宮為素材制作成立體相框。
“景福宮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在韓國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紫禁城。到韓國,隻要穿戴著韓服,就可免費出入景福宮。”韓國館工作人員郭熙妍向記者介紹說。
美食文化也是韓國館展示的重點。韓國館不僅在“展覽牆”上展示了韓國各地美食的圖片與介紹,還專門開辟展區,陳列了仿真的參雞湯、海鮮鍋、石鍋拌飯等韓國美食。
為了增進與甘肅的文旅交流,負責此次參展事宜的韓國駐西安總領事館專門組織了濟州特別自治道、江原道、京畿道等機構和地方自治體在韓國館參展,全面展示韓國文化的魅力。
“這十幾幅圖片都是我們精選的韓國各地的景區圖片,這張是濟州島的海景、這張是景福宮、這張是世宗大王雕像……”郭熙妍耐心地介紹。郭熙妍說,相信通過這次文博會,會有更多的中國人會去韓國走一走、看一看。
韓國館的另一主要展示是韓國中小企業振興公團組織韓國企業展出的韓國商品。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大量來自韓國的化妝品、食品、玩具等優選商品。郭熙妍告訴記者,文博會期間,游客可以在現場體驗韓國化妝品帶來的“美”。
“另外,韓國館還將舉行韓國美食品嘗、韓國傳統樂器體驗、韓文藝術字書寫、韓國傳統游戲體驗等能讓觀眾充分感受韓國魅力的豐富多彩活動,希望大家多多關注韓國館。”郭熙妍說。
邂逅“詩與遠方”
聚絲路名品,看文旅融合。在C館絲綢之路文旅商品展上,記者看到,近4000平方米的展示區域布展工作已基本完成,絲路文物精品、藝術作品、文創產品、非遺產品、手工藝品、名優特產品、“甘味”食品等展品琳琅滿目,精彩紛呈。
“作為‘一會一節’常設展覽,本次絲綢之路文旅商品展進一步突出了文旅融合主題和本土特色。”省文化博覽局副局長何毅介紹說,整個展覽突出特色化、精品化和創意性、融合性,展銷商品種類豐富,既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有最新文化創意成果﹔既有方便實用的旅游商品,又有經濟實惠的旅游食品,充分展示了近年來甘肅省14個市州文旅融合取得的顯著成果。
文創讓生活處處是“詩與遠方”。
香包、刺繡、剪紙、皮影……在慶陽展館文創產品展示區,隨著工作人員將一件件精美的非遺文創產品擺上展台,濃郁的隴東民俗文化扑面而來。慶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獨樹一幟,慶陽香包繡制、慶陽嗩吶藝術、環縣道情皮影、慶陽剪紙更是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本次展覽,我們帶來了‘人生第一步’刺繡、絲綢之路人偶、敦煌文化主題香包等5000余件精美的文創產品和地方特色名優產品。”慶陽展館工作人員董錦亮介紹說,希望以此次“一會一節”為契機,以物為媒,讓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嘉賓了解慶陽。
九色甘南香巴拉展廳今年特別設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展台上擺滿了唐卡、洮硯、石刻、藏族服飾、藏藥等特色非遺文創產品。細細鑒賞藏鄉瑰寶,雖遠隔千裡,九色甘南香巴拉如在眼前。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亮麗的名片。
“武威莫道是邊城,文物前賢起后生,不見古來盛名下,先於李益有陰鏗。”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今年,武威市旅游商品展廳進行了全方位裝修升級,重點突出了涼州詞、銅奔馬等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武威展廳特別設置了涼州詞展示區,選用了岑參的《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王之渙所寫膾炙人口的《涼州詞》等與武威有關的詩詞,旨在傳播涼州文化,展示涼州文化深厚底蘊,再次喚醒“涼州記憶”。
“作為享譽中國詩詞盛壇的一朵奇葩,《涼州詞》代代誦讀,流傳至今,閃耀著獨特又絢麗的光芒。”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節會和宣傳推廣科科長宋燕說,武威市正著力打造涼州詞品牌,以“涼州詞”整理挖掘為重點,詮釋涼州詩詞悠久厚重的文化內涵,弘揚涼州文化,講好武威故事,服務建設文化旅游名市。
生態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張掖市將祁連雪山、濕地公園、山丹馬場、焉支山、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峽谷等秀美的自然風光制作成海報,裝點在展廳各個部位。秀美多姿的風景讓人留戀,久久駐足不願離去。
一廳一景,一地一特色,“一會一節”絲綢之路文旅商品展以瑰麗秀美的姿態、美美與共的形象,展現在嘉賓和游客面前。
藝術瑰寶“回家”
敦煌國際會展中心C館,由省文旅廳、酒泉市政府、敦煌研究院主辦,酒泉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酒泉市文物局、酒泉市博物館承辦的《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復制展》,亮相本屆“一會一節”,仿佛一條時空隧道,帶領觀眾跨越千年的歲月。
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公元1900年6月22日),敦煌道士王圓箓在清理莫高窟積沙時意外發現了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6萬多件的藏經洞(即莫高窟第17窟)。王圓箓墓志明確記載了這一歷史事件:“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
一次震驚世界的“意外”發現,讓敦煌藝術、敦煌文化橫空出世,地處西北一隅的莫高窟引起世人關注。可惜,藏經洞珍寶命途多舛,有許多流散國外。
展覽第一單元《發現藏經洞》,又一次揭開了這個“傷疤”——藏經洞文物流散分布圖,法國人伯希和、英國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與吉川小一郎、俄國人奧登堡等人,一次次從敦煌運走敦煌文物的老照片……
最珍貴的失去,留下透徹心扉的痛。
為了讓流散在世界各地的藝術瑰寶“回家”“團圓”,幾代敦煌學者殫精竭慮,千方百計,歷盡千辛萬苦,或復制拓印,或整理收集,讓它們以各種方式回歸,讓更多的人了解敦煌,了解莫高窟,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展覽第二單元《流散的藝術瑰寶》,通過3D無損掃描技術,精選大英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等敦煌藏經洞珍品,原大、原色高清復制敦煌藝術品200幅。
《法華經普門品變相圖》《二觀世音菩薩像》《父母恩重經變相圖》……這些藝術品,是敦煌藏經洞流散海外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的經書、絹畫、紙本畫、經幡、民俗資料等,每一件都屬稀世之珍、無價之寶。同時,還配合展出了流散在酒泉地區的藏經洞文物實物、佛教文物等100余件,均是首次集中展示。
敦煌藝術更是多門類、多學科的綜合藝術,以其雄渾厚重的歷史底蘊、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美輪美奐的藝術形象,對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的繁榮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第三單元《再現敦煌藝術》展出敦煌壁畫仿制樂器等,再現敦煌輝煌,也昭示出國人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心和美好期冀:敦煌藝術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敦煌的明天也一定會更加美好!
敦煌,永遠在。
敦煌藝術展新姿
“100年對敦煌的歷史是短暫的,而對父親常書鴻在敦煌的50年人生是凝重而珍貴的。作為常書鴻的女兒,早期曾隨父親在敦煌經歷了難忘的少年時代,與敦煌結下了深厚的情結,是敦煌的風土培育了我做人應有的淳厚﹔是敦煌的藝術給予了我學習傳統藝術的功底。”常沙娜先生曾這樣說。
常沙娜先生是我國杰出的設計家、教育家,被譽為“敦煌洞窟壁畫圖案的解密人”,是敦煌藝術圖案研究和設計應用的開創者。
“常沙娜設計獎成果展”,由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甘肅省委宣傳部、清華大學指導,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朝華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北京薪火相傳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承辦。
“不要追求時尚,丟了文化!”這句話常常被常沙娜先生挂在口邊。因此,常沙娜設計獎評審的核心價值是在不丟失中國特色文脈的基礎上,研究和建設現當代意義上的“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設計”,樹立“中國精神”。
“在‘一帶一路’倡議及文旅建設的帶動下,千年古城敦煌再次成為人們的聚焦點,掀起了新一輪的‘敦煌熱’。”常沙娜設計獎成果展策展人黃炫梓介紹說,“我們將通過舉辦比賽,引領更多年輕設計師了解與正確使用敦煌藝術圖案,實現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創作相互融合,促進敦煌藝術圖案在生活設計中的廣泛應用,推動以敦煌藝術圖案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
本次常沙娜設計獎成果展共分為“敦煌圖案解密人”“2021首屆常沙娜設計獎”“以絲線編織的華美之路”“物的營造·東方精神的物化者”“沙漠之華·永遠的敦煌少女”五個主題單元,展品不僅包括常沙娜先生14歲至90歲創作的部分作品,還涵蓋多位年輕設計師設計的產品、工藝、包裝、空間、時尚、視覺傳達、數字多媒體等多種類型作品,共計近300件。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黃炫梓認為,在第五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第十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期間,舉辦常沙娜設計獎成果展頗具意義。“這既是老一輩敦煌研究成果的回顧,也是年輕一代傳承敦煌文化的實踐。我們將通過努力,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崇尚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推動更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