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在甘肅,農家書屋改變著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書屋裡,“農”味濃(解碼·書香中國)

本報記者 王錦濤
2022年04月18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書屋裡,“農”味濃(解碼·書香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這是自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連續第九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彰顯著全民閱讀不斷向縱深發展。

第二十七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我們循著書香,走近今天的閱讀:從田間邁入雲端,農家書屋離鄉親們更近了﹔遍布社區街巷的公益書房,讓文化服務更普惠更精准﹔實體書店轉型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公共文化空間﹔有聲閱讀從“聽書”到廣播劇,刷新人們對“耳朵經濟”的想象……今起,本版推出“解碼·書香中國”系列報道,聚焦全民閱讀推廣的地區經驗、模式創新、業態轉型,品味充盈中華大地的墨韻書香。

——編 者

春光裡,菜地忙。匆忙吃過午飯,趙學成忙裡偷閑,翻看起一本蔬菜病虫害防治的書。“現在種蔬菜,技術是關鍵。”到農家書屋閱讀,或者借了書帶回家看,已經成了趙學成平日裡的習慣。

今年53歲的趙學成,家住甘肅省榆中縣夏官營鎮高墩營村。村裡的農家書屋,是甘肅省首批建設的農家書屋之一。“種十幾畝蔬菜,一年兩茬,能掙10萬元。”趙學成參加過高考,如今是種菜的好手,“干一行愛一行,我常去農家書屋看種植方面的書。”

“甘肅從2005年開始試點建設農家書屋,2012年實現全省所有行政村全覆蓋。”甘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成勇介紹,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農家書屋16321個,出版物保有量達3100萬冊,農民人均圖書擁有量2.6冊,每個農家書屋平均年借閱登記量120冊次左右,年總借閱登記量超過200萬冊次。

精准配置

農民“讀得懂、用得上、留得住”

“2007年,我們是全縣第一個建農家書屋的村子。”年逾古稀的高墩營村原村支書錢其峰說。2018年,高墩營村的農家書屋挂了塊新牌子——甘肅省圖書館流動圖書站。“在當時,這也是全省頭一份。”錢其峰說,省圖書館每年投放6000多冊書,半年更新一次。

走進高墩營村的農家書屋,書架上分門別類擺放著農業種植、特色養殖、世界名著、法律知識等書籍。

“現在有1.5萬余冊書,可以來書屋讀,也可以登記后拿回家看。”管理員景正紅拿出厚厚一本借閱登記名冊,“農業技術方面的書,鄉親們最喜愛。”景正紅說,村裡以種植高原夏菜為主,農閑時,大家會到書屋來選書看書,琢磨種菜門道。

“書屋剛建起來時,書還不多。”趙學成坦言,當時一些農業種植方面的讀物,不僅技術落伍,還不對口,“我們種麥子的人,去看種大米的書,風馬牛不相及嘛!”趙學成嘿嘿一笑。

針對這些問題,甘肅按照農民“讀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原則,根據各地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等差異,將全省分為7個區域,精准配置圖書。

“變化特別大。”景正紅說,書籍更新快、更有針對性,關於本地農作物的書增加不少,通俗易懂、圖文並茂。此外,政府還會組織農技人員到農家書屋提供專業培訓。鄉親們感受到,村裡的書屋,“農”味更濃了。

甘肅還將農家書屋和公共圖書館資源進行整合,構建更深入的閱讀網絡。“過去,農家書屋與圖書館,在選書、用書等方面相對獨立。”甘肅省農家書屋建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旭紅說,如今,在不少地方,隻要辦張圖書卡,就能“一卡通”。

“帶上身份証,就能辦讀書卡。”趙學成說:“圖書館借的書,隻要還到村裡的農家書屋就行。”

“未來,還要打破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的區域限制,盤活和調配圖書資源,使農家書屋的服務水平再上新台階。”李旭紅說。

上門送書

“馬背上的書屋”打通最后一公裡

農家書屋,建好更要用好,尤其要打通服務“最后一公裡”。

“這是你前幾天打電話要的書,給你送來了。”顧偉東將書遞給村民顧正林,還不忘問:“合適著嗎?”

“合適得很!”顧正林滿口應道,他借的是一本講養殖防疫技術的書,“養的羊數量翻了一番,每年有10多萬元的收入,不學習就沒技術嘛。”

顧偉東是西嶺村黨支部書記,也是村農家書屋管理員,為送這本書,他騎馬走了將近一小時。

西嶺村位於祁連山北麓,是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河鄉的一個純牧業村。“全村113戶,居住分散,大家到農家書屋借閱圖書的積極性不高。”顧偉東說,為此,村裡創新管理服務模式,成立了不定期上門送書的流動書屋——“馬背上的書屋”。

截至目前,“馬背上的書屋”已向西嶺村農牧民群眾提供上門服務上千次,提供了300多次電話訂閱服務。

“隻有創新服務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全面覆蓋。”王成勇說,甘肅的有些村子,群眾居住分散,需要探索出農家書屋從單一、固定的場所,變成更適合農村閱讀需求的服務模式,“因地制宜,才能調動群眾閱讀的積極性。”

農家書屋還必須考慮到農村兒童的閱讀需求。“兒童時期是閱讀興趣與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李旭紅說:“可以多聘請退休教師作為農家書屋管理人員,發揮其育人特長。”

“放學后,很多孩子都會來書屋上自習、看書。”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馬跑泉鎮什字坪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倪海江退休前是小學教師,“教了一輩子語文”。

“和城市孩子相比,農村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較少,農家書屋是他們接觸外界的重要橋梁。”倪海江說,孩子們的父母多在外務工,農家書屋往往成了孩子們的“第二課堂”,“每天都有約20個孩子來閱讀。”村農家書屋現有藏書7000多冊,基本能滿足大家的閱讀需求。不久前,什字坪村農家書屋獲第九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數字升級

提供便利服務,滿足個性需求

2019年,甘肅省農家書屋數字化平台——“百草園”客戶端上線運行。“平台集政策信息、農業知識、影視作品等於一體,內容豐富,更新及時。”李旭紅說,從紙質閱讀到屏上閱讀,“百草園”讓農家書屋走到了田間地頭,將“村村有書屋”變為“人人有書屋”。

“時代發展,農家書屋也要升級換代。”王成勇說,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可突破時空限制,將文化資源送到鄉親們手邊。“剛看不習慣,現在離不開。”趙學成說,能聽書、能聽戲,“還能在手機上借閱,村裡頭存取,方便得很。”

“現在人人有手機,電腦也普及,不少群眾的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什字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剛說,今年村裡將投入30多萬元,對書屋改造升級,更換桌椅、升級網絡,建設數字書屋。

“數字化賦能農家書屋,可以整合海量資源、提供便利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李旭紅說,通過省級平台可實時對用戶閱讀時段、喜好等進行系統分析,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發新的資源和服務。

截至目前,甘肅有超過100萬名農民通過數字農家書屋閱讀。不少農民用手機下載戲曲節目,一邊干活一邊聽。與實體書屋相比,數字書屋擁有海量資源。甘肅數字農家書屋閱讀平台可提供圖書3.3萬余冊、電子期刊600種、音視頻1.9萬余部,並且同步課堂7.7萬分鐘,聽書資源28萬分鐘,使用和瀏覽次數達到2500萬人次。

“從‘田間’到‘雲端’,農家書屋正改變著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王成勇說,教育農民、服務農業,鄉村閱讀氣氛越來越濃厚,既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也為鄉村振興匯聚了精神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8日 第 12 版)

(責編:焦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