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市:刷新城市“顏值” 涵養城市“氣質” 建設如畫“公園城市”

夏季是臨夏市一年中色彩最為豐富的季節,在臨夏市大街小巷和各公園景點中,姹紫嫣紅的各類花卉紛紛盛開、滿城芬芳,正在火熱進行的牡丹文化嘉年華讓生態和人文完美相遇,讓臨夏人民的幸福感不斷升溫,而這一切繁華的背后,是魅力花都·公園城市建設散發出的活力。
在2021年11月召開的臨夏市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臨夏市正式提出打造魅力花都·建設公園城市,並且明確建設公園城市的核心是變“城市中建公園”為“公園中建城市”。從此建設“魅力花都·公園城市”逐漸成為全市人民的共識,並在城市規劃建設、更新改造實踐中被不斷豐富和發展。
公園體系,鋪就公園城市生態基底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處處有公園、綠地可能是對公園城市最直觀的理解,“公園”所蘊含的綠色、生態絕對是公園城市不可或缺的“底色”。
在公園城市的規劃設計上,臨夏市充分尊重區域的生態本底,依據大夏河穿城而過,北塬山、南龍山、鳳凰山環繞四周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系統推進河道全域生態治理,持續提升大夏河百裡牡丹長廊,營造河暢、水清、景美的河道綜合環境。繼續深化“一心一區兩廊五園多點”的空間布局,積極建設南面鳳凰山文旅景區公園,努力爭取北山生態公園,同時,推進以折橋鄉村旅游公園、枹罕萬畝牡丹畫卷為代表的鄉村公園,逐步形成以馬家窯文化公園暨博物館群酒店群、華誼兄弟星劇場美好生活綜合體、人民紅園、八坊十三巷、東公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州牡丹文化公園、紅星美凱龍愛琴海購物公園、河州牡丹水街、臨夏世界地質公園、人民公園、蘭合鐵路站前廣場公園、河州水世界游樂綜合體、花兒精釀文化園等自西向東的公園帶,點綴布局一批口袋公園,塑造設計城市微景觀,“東西南北中”公園體系建設初具雛形。
“讓城市在公園中生長”,做好城市發展建設中的“水文章”必不可少。今年以來,臨夏市開展多尺度、多維度和多專業的涉“水”綜合研究和公園體系建設項目實踐,計劃年內打通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州牡丹文化公園和人民公園水系聯通,最終完成人民紅園、八坊十三巷、河州牡丹水街、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州牡丹文化公園和人民公園的水系連通,實現引水入城、引水入園、引水入景,讓公園體系活起來。
優越的生態環境是一座城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公園城市建設中,臨夏市始終把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價值放在首位,按照“三季有花、四季有彩,出門見花、滿城是花”城市綠化美化要求,讓魅力花都名副其實成為花的海洋,讓綠色成為公園城市最鮮明的底色,讓“出門即進園、開窗可見綠”的生活場景溶解鋼筋水泥的生存空間,讓城市實現更加宜居,讓人民生活的底色更加溫暖。
營城聚人,提升人民幸福感
臨夏市現在的50萬人,“十四五”內有望達到80萬人,成為蘭西城市群第三大標杆城市。近年來,周邊縣市的人們不斷涌入臨夏市,都會提到這座城市深入人心的特質:宜居和幸福。而支撐城市宜居和幸福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可感可及的生活場景,更多的是一個個落地落實的民生項目、一件件辦結辦好的民生實事。
按照州委“一切利益為教育讓路”的要求,去年以來,臨夏市投入資金10.96億元,新增學位1.6萬個,成功引進北京實驗學校,合作創辦河州中學教育集團,結束了“十三五”時期臨夏市沒有高中的歷史﹔引進市中區教育團隊,成功接管市一中、新華小學等4所學校,創出了“1+10+4+N”的聯合辦學新模式,為臨夏市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持續發揚開路精神,去年,青年路、關家台路等9條斷頭路全線貫通,環城東路、人民路等66處“中梗阻”全部打通。實施城市平房區“改擴翻”1205戶,同步推進拆舊排危、風貌提升、設施配套,城市宜居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堅持把精細化管理作為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的關鍵,建立健全智慧城市管理、服務、評價“三大體系”,按照“一日一督查一通報,一月一考核一評比”工作要求,徹底整治了多年來屢次整治屢次反彈的城市頑疾,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底色愈擦愈亮。各項普惠性民生事業的創新突破,交出了一份人民群眾普遍認可滿意的暖心答卷。
宜居、宜學、宜商、宜游公園城市不是一句宣傳口號,而是市委、市政府念茲在茲的不懈追求、對民生無小事的細節考量。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建設的推進,住在公園城市的幸福感將滲透在臨夏人的認知裡和流淌在臨夏人的身體裡,讓人居環境更加優良,讓生活更加美好,讓市民盡享詩意棲居。(蒲晶晶)
來源:臨夏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