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甘肅要聞

發展富民產業 打造扶貧品牌 榆中縣脫貧攻堅交出優秀答卷

鄉村振興續寫“山鄉巨變”

2022年09月22日08:47 | 來源:蘭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鄉村振興續寫“山鄉巨變”

  這10年來,榆中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發展壯大五大富民產業,打造 五大縣域扶貧品牌,6 萬多農戶在產業鏈上致富,現行標准下 22457 戶 84294 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4 個貧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4月,經省政府批准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歷史性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榆中人民同步小康的奮斗目標如期實現。56萬榆中兒女用汗水澆灌希望,以實干篤定前行,以擔當助力發展,奮力譜寫了產業強、生態美、社會穩的全面小康幸福篇章。

  3輛農用車變30輛

  致富路上“蔬”香溢

  初秋,正值蔬菜採收的旺季。走在榆中縣金崖鎮祥龍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隻見在藍天白雲的映照下,一塊塊形狀整齊的田地間,蔬菜鮮翠欲滴,綠意蔥郁。正在忙碌的菜農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構成了壯闊美麗的隴原大地豐收景觀。

  “2010年左右,村民大片種植西蘭花和花椰菜,但有些家庭無法將菜運到菜庫裡去,影響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我就特別著急。剛開始組織人員設點收購菜花,然后交到菜庫,但是這樣費時費工,相當麻煩。2012年,我就動員身邊5個關系不錯的村民,投資100萬元,聯合注冊了合作社。剛開始流轉土地30畝,現在流轉的土地,加上代種、整治的撂荒地,種植面積有500余畝。農用車也從起初的3輛,增加到了現在的30輛。”談起10年來的收獲,合作社負責人豆俊蘭高興地說道。

  10年來,合作社積極探索現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實現了統一育苗、統一管理、統一生產、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五個統一”。截至目前,已與廣東等地的2000多家超市建立了銷售合作關系。該合作社從2021年的6人,發展到2022年吸收本地勞動力500余人務工,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近打工,並且有可觀的收入。同時,於2019年吸收全鎮41戶無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以資產入股收益形式加入,每年每戶分紅2000元。

  祥龍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只是榆中縣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10年來,榆中縣堅持“擴面增收、標准生產、品牌增效、保障質量”基本思路,已成立農業合作社1564個。如今,榆中縣通過合作社引領,不僅為農戶提供技術和銷售渠道,而且讓農戶在兼顧家庭的同時,實現家門口務工。2022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36.2萬畝,實現產量80萬噸,優勢產業帶和特色產業群已初具規模,蔬菜產業已成為全縣地方優勢特色主導產業。

  荒地變寶地

  釀出村集體經濟“增收蜜”

  秋色漸濃,位於榆中縣甘草店鎮郭家灣村的蕎麥花兒開得正艷。郭家灣村黨支部書記劉善忠走在蕎麥地裡,時而遠眺,時而彎腰,看著蕎麥的長勢。一群群蜜蜂嗡嗡地飛著,在花間穿梭。

  在距離蕎麥地2公裡的地方,利用廢舊學校改造的郭家灣村股份經濟合作社,80多個蜂箱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循著“嗡嗡”聲望去,蜂箱入口處,勤勞的蜜蜂進進出出,忙著採蜜……

  今年以來,甘草店鎮郭家灣村結合撂荒地整治,流轉本村撂荒地種植油菜花400畝、紫花苜蓿100畝、蕎麥150畝,通過新“三變”(鮮花變蜂蜜、籽粒變雜糧、秸稈變草料),實現農民增收、村集體受益、人居環境美化的目的。不但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也保証了中蜂蜜源。通過蜜蜂授粉后的蕎麥、油菜籽粒飽滿、口感更佳,通過銷售蕎麥面、菜籽油等增加村集體收入。油菜、蕎麥等作物秸稈通過加工后可以作為牛羊草料,牛羊糞便通過發酵腐熟做成有機肥,提供作物營養肥效,改善土壤質量,提高產品品質。

  郭家灣村在綠化中注重種植洋槐、紅花槐、杏樹等蜜源性經濟林木,依托郭家灣村股份經濟合作社,2021年引進中蜂50箱,2022年新增購買中蜂30箱,發展帶動本村中蜂養殖4戶20箱,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擴銷路、提規模、保質量。本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申請注冊“六欣源”商標,著力培育高品質、有市場、能富民的特色品牌,通過蜂蜜銷售,2021年增加村集體經濟6萬元。

  農民變身“演員”

  幸福感不斷攀升

  清晨,走在榆中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幸福家園,一陣陣音樂在小區裡飄蕩,一群搬遷戶在院裡跳著歡快的廣場舞。據了解,幸福家園是榆中縣“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最大的集中安置點,安置規模607戶,2235人,搬遷居民來自全縣18個鄉鎮(街道)。

  如今,廣場舞已成為幸福家園搬遷群眾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搬遷群眾“穩得住”的一大法寶。

  同樣快樂的是榆中縣園子岔鄉柏木村的文藝隊伍。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這是一支民間老年樂隊,平均年齡超過65歲。“夕陽紅”樂隊,棒子、二胡、板胡、笛子、三弦、小缽等樂器應有盡有。

  據了解,這支志願服務隊是由村裡50年代發展起來的群眾性社火表演隊延續下來的隊伍,靠著一代代人的喜愛和傳承延續到了今天,並結合時代要求和地域特色,對隊伍組建和表演方式適時進行了創新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傳唱經典紅歌、講述身邊變化等方式展現幸福美好新生活,給農村的休閑時光增添了別樣的色彩。

  總策劃 劉立山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楊貴智 特約記者 張永琰

(責編:周婉婷、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