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山知水 樹木樹人

“知山知水、樹木樹人”,這是我所就讀的林業院校傳授的理念,也是我走上工作崗位后最真切的感受。大學畢業后,我成為林草科研隊伍的一員,懷著“替山河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的使命感,以實際行動把論文寫在林區、寫在鄉村、寫在祖國大地。
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忘不了,曾跟隨課題組在貴州錦屏縣文斗村、浙江安吉縣余村、西藏林芝市珠曲登村、新疆岳普湖縣色也克村等地調研學習的場景。一位位扎根基層、奉獻青春、服務林草事業的務林人,一代接著一代干,接力造林、營林、護林,守護著祖國大地上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還記得,奮戰在林草科技創新一線的研究員、森林防火一線的消防員,與林為伴、守護青山,把全部精力都奉獻給林草事業。一代代務林人,戰嚴寒、斗酷暑、頂風沙、冒風雪,用汗水澆灌出一片片孕育著勃勃生機的林海和綠洲。
林草興則生態興。展望未來,我們壯志在胸、豪情滿懷。今年7月,我隨同林草科研團隊參加2022年全國科技活動周重點示范活動“科技列車河池行”,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鳳山縣等地,開展林草科技服務和科普宣傳。這期間,林草科技專家到田間地頭送科技、送服務、送理念,立足鄉村開展技術示范、推廣,為農民群眾、合作社以及企業送去油茶、核桃、板栗、菌菇、鮮棗等作物的高效栽培技術,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學、帶著農民干,以林草科技力量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在黨的二十大“黨代表通道”上,來自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安長明代表深情講述了三代塞罕壩人跨越60年的“綠色接力”。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到“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跡背后,是一代代務林人的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聽到這樣的故事,我更加堅定了自己加強林業科研、用科技力量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的奮斗目標。新征程上,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腳踏實地、苦干實干,我們一定能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