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努力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

——開局之年看畢節

本報記者 汪曉東 汪志球 朱俊杰
2023年05月22日08: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努力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

烏蒙腹地,烏江源頭,貴州畢節黔西化屋村。山水之間,茂林深處,民居整齊有致。走進趙玉學家的二層小樓,客廳茶幾上,擺著幾盒剛制作好的黃粑。

“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們家,和我們兩口子一起包黃粑。總書記對我們說,‘外出務工也行,在家門口就業更好,可以好好照顧孩子。把孩子教育培養好,未來就更有保障了。’那時候我們兩口子還在福建打工,3個孩子在老家讀書,我們總是心挂兩頭。總書記的話堅定了我們回鄉創業的信心。”趙玉學說。

如今,趙玉學和妻子楊鵬英經營著黃粑作坊,還開了個農家樂。“山好水也好,不愁沒人來,現在游客越來越多了。我們加油干,一定能把日子過得像黃粑一樣甜美。”

實現小康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歷史性地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畢節廣大干部群眾滿懷信心踏上新的征程。

畢節曾是西部貧困地區的典型。上世紀80年代,在黨中央親切關懷下,國務院批准建立了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30多年來,畢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如今,畢節正朝著“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這一目標邁進。

——從“試驗區”到“示范區”,“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019年脫貧的化屋村,現有39家農家樂、21家民宿、23戶移動商鋪,還組建了一支導游隊。2021年以來,累計接待游客9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億元。2022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5萬元。“進化屋村有‘二十八拐’,昔日的懸崖峭壁,阻隔了祖祖輩輩走出大山的路﹔如今的‘懸崖經濟’,成了化屋村村民的致富路。”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許蕾說。

在七星關區朱昌鎮的小屯農業科技園,57個冬暖式大棚頗為壯觀。“一年種三季,這個季節是黃瓜、番茄,冬天種羊肚菌,去年的產值2000多萬元、利潤200多萬元。”科技園負責人馮樹會來自山東壽光,他在貴州建了8個這樣的大棚蔬菜基地。

“一個月工資3000元,而且還能學到種植技術。”大棚裡,邱會雲和幾個村民在給西紅柿整枝、打杈、點花,動作嫻熟。“多的時候一百三四十人,平時也有七八十人,一年給大家發工資就要拿出300多萬元。”馮樹會說。

——從“試驗區”到“示范區”,“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從化屋村碼頭放眼遠眺,烏江北源六沖河與南源三岔河兩水匯流、蜿蜒而去,兩岸懸崖峭壁,遙相對峙,險峻壯美。

作為貴州的“母親河”,烏江流域承載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曾有一段時間,由於沿岸工業企業經營粗放、沿河網箱養殖超載、兩岸污水處理滯后等原因,烏江環境受到污染。近幾年來,貴州著力治污,烏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黔西市完成74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規范化整治,建立飲用水源監管平台,2022年以來,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六沖河化屋村水質穩定保持地表水Ⅱ類水質以上,化屋村也成為貴州省首批6個“兩山”基地之一。

暮春是百裡杜鵑最美的時節,高峰時每天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今年3月15日到5月1日,共接待游客351萬人次。百裡杜鵑管理區黨工委宣傳部長趙剛介紹,“管理區成立之前,這裡有3800多個黑煤窯,有43個合法的煤礦。這些年,我們把黑煤窯全部取締,合法的煤礦也進行了整合,目前保留了22個。”

百裡杜鵑的“美”與“煤”,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還要對景區進行深度開發,一年除了觀花季,還要有避暑季、康養季,做到全年無淡季。”趙剛說。

——從“試驗區”到“示范區”,“要始終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百裡杜鵑索瑪劇場,一場彝族風情歌舞《索瑪花開》正在進行,500人的劇場座無虛席。彝語稱杜鵑花為“索瑪”。一曲《索瑪花開》,唱出了彝家兒女對生活的熱愛,也唱出了畢節人民奮進新征程的豪邁。

“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畢節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綠色是畢節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綠色發展是畢節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走進位於畢節高新區的貴州貴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片繁忙景象。“我們的主要產品是手機電池,訂單排到了8月份,去年產值5億元,今年預計能達到7.2億至7.5億元。”公司負責人鄧文書信心滿滿。

“生產過程有沒有污染?”鄧文書說:“所有廢料吃干榨淨,哪裡舍得亂扔喲!”在畢節高新區,目前已經聚集了貴航新能源、清華同方等17家高新技術企業。“畢節人口多,我們需要引進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但污染企業我們一概不要。”畢節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顧韜說。

畢節有950多萬戶籍人口,約佔全省的1/5,是貴州人口最多的地級市。人口資源怎樣變成人力資源、人才資源?“關鍵是要有一技之長,特別是年輕人。”畢節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池涌說。這幾年,學院與廣州嶺南集團、廣州港、廣汽集團等合作,設立“訂單班”,學生全部來自之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高職3年,他們在學院學習2年,再到廣州見習1年,“畢業即就業”。“‘廣汽班’的學生,有34人畢業后留在廣汽工作,31人現在都買車啦!”池涌為自己的學生感到自豪。

19歲的李文武也是“訂單班”的學生,他學的是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現在已經能做一手好菜,不過他並不滿足。“2021年到廣州學習,遇到了很多烹飪大師,真是大開眼界,我希望以后也能成為那樣的人。我不但要學會做粵菜,也要把我們的黔菜發揚光大!”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採訪中,不止一次聽到當地干部講起紅軍強渡烏江的故事,講起長征精神。“總書記勉勵我們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始終牢記在心。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需要我們繼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拿出紅軍強渡烏江的那股勁兒!”畢節市委副書記、七星關區委書記周舟表示。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