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

疫情防控期间医疗废物如何转运处置

王文嘉

2020年02月13日09:17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工作人员搬运医疗废物。(马莉苇 摄)
工作人员搬运医疗废物。(马莉苇 摄)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除了医护人员、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等奋战在抗“疫”一线,还有一群“另类”的白衣天使——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人员。他们几乎不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但他们同样冒着巨大的风险,在疫情防控一线默默奉献。

医疗废物(俗称“医疗垃圾”),也被称之为“顶级杀手”,因为它们存在着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处理起来需要专业技能和万分小心。这些白衣天使们负责安全转运处置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防控病毒传播,坚决守护疫情防控最后一道安全防线。这些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的医疗废物最终是送到哪里?如何进行处理呢?

每天下午5点,郑丽珍驾驶着医疗废物转运车进入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停车后她会仔细检查自己的口罩、护目镜、手套和将防护服,接着用消毒液给身体和车体都喷了个遍,这才打开后门,将一箱箱医疗废物搬进处置中心。

消毒、清点、记录、转运,这是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转运员郑丽珍和她的30余名“战友”一天的全部工作。

连日来,他们戴着口罩,身着隔离服,驾驶医疗废物转运车辆,日夜不停地奔波在兰州市的道路上,10条路线收集、1400家医疗机构和17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都要靠他们统一回收转运,转运医疗点分散、线路长,这些困难使得他们每天必须早出晚归才能完成任务。

据介绍,每天各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都要用专门的收集推车收集后进行登记、称重以及外包装消毒,然后运送到统一的收集点装车,最终转运至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为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克服防护用品短缺的困难,这些转运人员坚持不在外面用餐,他们也不敢多喝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障城市环境安全。

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位于永登县树屏产业园区内,承担着兰州市的医疗废物处置任务。做好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党支部积极响应永登县委、县政府号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建立了疫情防控工作机制,专车、专线处置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认真完成收集、处置、转运任务。同时,他们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守好“主阵地”,种好“责任田”,准备打好“持久战”,坚决守好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

虽然外面天气寒冷,但是处置车间内的温度不低。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用品让那些灵活的身材显得臃肿笨拙。但是要高温焚烧无害化处置医疗废物,一箱箱的医疗废物还得靠工作人员抬到上料口。作为传染性病毒的最后接触者,生产一线的职工面临着病毒感染的重大风险,但是特殊时期的他们不畏险情,做到了24小时不间断处置。

“一晚忙活下来,整个后背全是汗,湿哒哒的,让人很是难受。”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处置车间职工本维权说。虽然防护服下的衣服早已湿透,护目镜下的眼睛也模糊了,但他们依然坚持在一线进行作业。据统计,1月20日至2月9日,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医疗废物转运总量达137.78吨,其中1月26日至2月9日兰州市17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特殊医疗废物转运13.71吨。

“从开始处置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后我就再也没有回过家,想家里人的时候就给他们发视频,我在视频里都告诉他们了,我一定要坚持到疫情结束后安全了再回家。”本维权的眼里噙着泪花。

在中控室、仓储、清洗消毒、焚烧、填埋、水处理等场所,始终有工作人员坚守的身影,确保各种机器正常运转,虽然他们眼里布满血丝,却又异常专注。设备不停运、24小时正常处置的背后是这些人的坚守。“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全力以赴”已成为他们新的工作准则。

“目前的工作量与往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一线工作人员面临着工作量大和易被感染的双重压力。”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安全生产管理部部长马统正说:“和战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一样,进行医疗废物处置的工作人员也面临着感染风险。医护人员在第一线,我们把守最后一道关卡,守好这道关卡,就能防止病毒的再次污染,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坚决守好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

(责编:周婉婷、焦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