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特别关注

激发儿童美术创造力(艺坛走笔)

吴为山
2022年01月16日08:0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激发儿童美术创造力(艺坛走笔)

  美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一种生命塑造,它激发美感、挖掘潜能、彰显智慧,对人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化育功能。美育的内涵是尊重和珍视生命,挖掘生命的社会意义,并将真、善融入美的形式,使单纯的审美臻入大美之境。近年来,儿童美育得到社会高度关注,学校美育工作迈上新台阶,社会美育资源日益丰富,家庭美育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对儿童创造力的激发成为进一步做好美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是从感官的审美愉悦,到情感的审美体验,再上升到理性的审美超越的过程。所以,孩童对美的认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不是用概念辅导、背诵名词或者一笔一画照着临摹就能培养出来的。美育应当着重培养孩子懂得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创造之美。这三种美相互联动、相辅相成,对人的影响贯穿一生。

  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在平凡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美育不能舍近求远,更应落实在日常。当下,有的家长给孩子报名美术培训班,却忽视了让孩子感受身边的美好。其实,水中的游鱼、天边的浮云、阶前的青草,无不是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媒介。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设施,无不是传播经典艺术、开阔人文视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场所。如今,很多乡村也有了村史馆、传统工艺坊等,展示着当地历史文化,传递着朴实与活力之美。多让孩子们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自我感受,将美融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家长和老师的重要责任。

  感悟创造之美,是将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进而升华为思想、情感、情操之美的抓手。在创造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美生成,创作者用艺术的形式将其凝固。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发现与判断的过程。比如,当描绘海上日出时,太阳处于哪个位置时画出来更好看,考验着创作者的发现能力;太阳与海水的比例和色彩关系处理,则考验着创作者的判断能力。最终完成的美术作品,是创作者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综合体现。为什么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如此有名?正是因为他画出了太阳升起时四周的光线、空气和氛围,体现了画家与众不同的发现力、判断力、创造力。这种非凡创造所激发的美,才能感染千万观众。

  所以,儿童美育的意义,不只是为了提高儿童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激发其创造活力。这种创造力在孩童时期自然生成,若正确引导便可演化为一种习惯性的创造思维,对人的一生各阶段都能产生积极影响。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美术培训班,这是对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的补充,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用成年人的观点、思维、视角为儿童画下定义,并把一些艺术形象画成模板,让孩子们照着模仿。孩子们完成的作品看起来很有想象力,但这并不是儿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要开展好美育工作,对老师的素质水平要求很高。老师应当善于启发,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创新创造。这种创造的基础源于孩子切身的感受,所以艺术感受非常珍贵,艺术创造也非常珍贵。同时,老师还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既传递美的理念,也让孩子们掌握表现美的方式方法。

  随着美术教育在美育中的地位愈发突出,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孩子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但也有一些家长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失之偏颇,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而非艺术启蒙。其实对于拥有与生俱来的创造潜能的儿童来说,过早接受一些过于专业的绘画训练,反而容易束缚孩子的创造力。

  儿童美育关系着社会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敏锐的审美耳目、充沛的审美情感和健康的审美灵魂,是做好美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本报记者马苏薇采访整理)

(责编:周婉婷、王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