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生態修復:綠了草原 贏了民心

高翔

2020年08月07日14:14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近日,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皇城鎮北峰村村民安建斌、安建林兩兄弟放牧途中,在自家牧場發現一隻受傷的小“老鷹”,經西營河自然保護站皇城資源管護站工作人員辨認,這隻形似老鷹的飛禽實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鵟。目前,受傷大鵟已得到救治,傷口痊愈后將放歸大自然。

肅南縣是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大的資源主題,佔祁連山北麓總面積的75%。自祁連山生態環保問題整改以來,肅南縣農牧民群眾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不斷加強,隨著礦山企業全部關停退出,人為活動減少,植被逐漸恢復,肅南縣境內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

不僅如此,為了打破全面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政策下實現農牧民轉方式、調結構、促增收的產業發展制約瓶頸,肅南縣還探索走出了畜牧業發展與自然承載能力相協調、相依存、相促進的異地借牧循環產業發展之路,實現了發展生產與保護生態“雙贏”。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肅南縣境內裕固風情走廊旅游景區的九排鬆景點植被茂盛。(高翔 攝)

探索農牧循環發展之路打破產業發展制約瓶頸

祁連山脈群山環抱,峰頂白雪皚皚﹔祁連山下綠草如茵,呦呦鹿鳴。7月30日一大早,祁連山國家公園隆暢河保護站孔崗木資源管護站副站長葛東輝和往常一樣,來到管護站臨時救助點,仔細觀察著每頭白臀鹿的恢復情況。

“這幾年生態明顯好轉,林區的藍馬雞、馬麝、白臀鹿,狐狸、狼等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明顯增加。特別是白臀鹿,由之前的100多頭增加到了500多頭。”葛東輝說,管護站由3名工作人員組成,每個人每月平均有26天的時間都在巡山。

“有些巡護點不好通行,早上七點多出發,晚上9點多才能回來。雖然辛苦,但大家都很充實。生態恢復了,誰心裡都高興。” 葛東輝說。

祁連山生態整治、保護和修復不僅體現在祁連山的綠色面貌上,更體現在廣大農牧民的“綠色意識”裡。

葛東輝每天都會到管護站臨時救助點,觀察每頭白臀鹿的恢復情況。(高翔 攝)

“以前,牧民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不強,在山裡挖虫草、採蘑菇的人為活動較為普遍,容易對植被造成破壞。現在不同了,大家義務當起了守林員,對發現的盜獵、伐木等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談起家鄉的變化,肅南縣大河鄉西嶺村黨支部書記顧偉東有講不完的故事。

西嶺村有牧民112戶,截至2019年底已有106戶實現了定居,其余幾戶均屬外出務工家庭。“搬到縣城裡后,交通方便了,老人的風濕病沒有了,小孩上學、就醫也方便了……”顧偉東介紹說,從游牧變為定居,西嶺村的牧民感受到了諸多便利。

“實現定居,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后,牧民們還探索出了天然放牧與‘異地借牧’結合的新模式,不僅保護了自然生態,還起到了增收致富的效果。”顧偉東所說的“異地借牧”模式即牧民夏秋季節在山上放牧,冬春季節在山下農區舍飼喂養或以租田借牧的方式推進草畜平衡。這種模式不僅促使借牧牲畜進一步保膘抓膘,縮短甚至消除掉膘期,保証母畜高質量產仔,還能將農區的農作物、糞污、秸稈資源化利用,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著礦山企業全部關停退出,人為活動減少,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肅南縣境內植被逐漸恢復。(高翔 攝)

據悉,從當年10月份開始至次年3月,當地平均每年共有49個村300多戶農牧戶近10萬頭(隻)牛羊陸續到肅南縣明花鄉及鄰近的甘州、高台、臨澤、民樂等縣(區)進行異地借牧。

據肅南縣相關部門監測統計,通過“異地借牧”,肅南縣草原畝產草量較2011年提高了20.6%,草原植被得到了休養,草原生態實現了有效恢復﹔通過“異地借牧”,成畜保活率提高1%、產毛量提高10%、羔羊成活率提高7%,沖減借牧成本后,戶均增收2.76萬元,實現了“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通過“異地借牧”,借牧牲畜過腹轉化借牧地區秸稈資源2.4萬噸,過腹還田有機肥1萬噸,提高了資源化利用效率。

據了解,為了從根本上減少人為活動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張掖市編制完成了《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農牧民搬遷方案》,累計投入資金6532.89萬元,於2017年底將核心區149戶484人進行了易地搬遷。同時,整合生態保護、農牧民定居、草原補獎、公益林補助管護、精准扶貧、困難群眾救助等七個方面的政策,採取一戶確定一名護林員、一戶培訓一名實用技能人員、一戶扶持一項持續增收項目、一戶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的“四個一”措施,確保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農牧民搬得出、穩得住、收入有保障、生活有改善、發展有前景。

“為了加大農牧民后續產業培育,肅南縣還鼓勵引導電子商務、旅游業、民族風情產品開發、特色餐飲等產業發展,扶持和培育畜產品加工企業。不久的將來,肅南縣將步入轉型發展的快車道。”肅南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副局長,縣林草局局長彭吉廷說。

河西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所有水電站均安裝了生態放流視頻監控系統和流量計量裝置,保障了河道生態基流足額下泄。(高翔 攝)

從長遠謀發展堅持以保護優先的心態發展企業

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西地區三大內陸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及其支流流經和發源於肅南山區,是河西五市乃至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生命線”和“綠色水庫”。

甘肅電投河西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開發黑河流域的水電企業,該公司在黑河干流建成、管理、運營的龍首一級、龍首二級、三道灣等5座水電站,總裝機46.4萬千瓦。

然而,由於思想認識不夠,未能按照生態調水要求向下游下泄生態水,該公司於2017年1月被媒體曝光。

上圖:位於肅南縣皇城鎮西城村的金源煤礦,地處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圖為問題整改前(張掖市委宣傳部供圖)

下圖:位於肅南縣皇城鎮西城村的金源煤礦,地處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圖為問題整改后(張掖市委宣傳部供圖)

“自2017年1月份環保問題整治以來,我們累計投入了2600余萬元環保資金,完成環保專項整治265項,建設了生態放流系統, 15座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等。”甘肅電投河西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寇明淦說。

徹底整改后,河西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所有水電站閘門加裝了永久性墊塊,實現了生態放流不受人為控制﹔安裝了生態放流視頻監控系統和流量計量裝置,實現了數字、實景雙重監視,保障了河道生態基流足額下泄。

“我們的每一座水電站都核定了主汛期、枯水期、豐水期的最低生態流量,各級電站生態放流都能實現豐、枯水期的正常切換,視頻系統和數字流量系統與政府監管平台也實現了同步數字監控。” 寇明淦說,現在調水多少都有實時數據和遠程監控,且這些數據直接匯總到張掖市水務局調度室,所有調水情況都受到監管部門監督。

寇明淦表示,如今,公司管理層和員工都認識到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近三年來,公司增值放流祁連裸鯉6萬余尾,對維護黑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促進庫區環境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按照相關環境監測要求,各級電站汛前、汛中、汛后地表水質監測結果均顯示合格,水質滿足指標要求。

“生態環境改善是有目共睹的,明顯的感覺山青了,野生動物多了,庫區和壩后消力池經常可見游動的魚群,上班途中透過車窗可見成群的青羊……”寇明淦說,下一步,公司還將加強水污染防治和生態放流管理,加強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的管理,嚴格落實各級人員環保責任制,擔當起企業的環保責任。

“4根煙囪,直排滾滾濃煙,幾近遮天蔽日……”因違規直排污染物被曝光的還有張掖市巨龍鐵合金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聞斌至今忘不掉這個噩夢般的場景。從2017年1月停產整頓2018年1月通過省級專家組驗收復工,聞斌經歷了從心灰意冷蹲進看守所到再度掌管企業謀發展的涅槃。

“當時很不理解,但是通過整改后,公司整體形象提升了,廠房煙塵污染減少了,招聘的員工也更願意留下來在這裡工作了,我們才意識到環保問題的重要性。”聞斌介紹,巨龍公司再次生產之前,已投入1300多萬元,用於生產車間礦熱爐冶煉煙氣排放控制、上料系統揚塵控制、原料堆場揚塵控制、煙氣排放在線監控系統建設以及廠區綠化、環境保護標准化制度建設等方面的整改。

“警鐘長鳴,知恥后勇﹔牢記教訓,涅槃重生。”如今,再到巨龍鐵合金有限公司,廠區門口樹立的的警示牌和整治牌分外奪目。

“企業本身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一部分,沒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企業永遠不能生存。隻有從長遠角度認識到企業追求生態效益的重要性,企業的經濟效益才可能從長期上真正有所著落。”站在警示牌下,聞斌這樣說。

上圖:肅南縣大灣砂石料場白泉門砂石料場問題整治前。拍攝時間為2017年8月5日(張掖市委宣傳部供圖)

下圖:肅南縣大灣砂石料場白泉門砂石料場問題整改后。拍攝時間為2019年8月9日(張掖市委宣傳部供圖)

構建生態環境監管長效機制讓山更綠水更清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有面積198.72萬公頃,其中張掖段151.91萬公頃,佔保護區總面積的76.44%,佔張掖市國土面積的36.2%,范圍涉及張掖市肅南縣、民樂縣、山丹縣和甘州區。張掖是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保護與修復的主戰場。

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以來,張掖市共清理出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生態環境具體問題179項。目前,已全部完成現場整治任務,礦業權、旅游設施項目分類退出和水電站關停退出工作全部完成。

據了解,通過集中整改,如今,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生態環境已進入全面修復保護、全面鞏固提升、全域監測監管的新階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也已深入人心,當地干部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明顯增強。通過舉一反三,張掖市還全面延伸整改,持續開展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外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行動,祁連山保護區外圍地帶排查出的215個礦山項目也完成了現場整治任務,自然保護區外河道非法採石採礦、排污企業、畜禽養殖、環保違規建設項目等一批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均得到了有效整治。

“整改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與張掖市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和地面生態監測手段構建的‘天眼’平台密不可分。”張掖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馬成介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張掖市生態環境監管工作點多、線長、面廣以及高度分散等問題突出,加之縣區、鄉鎮(街道)環保執法力量薄弱,監測方法時空間隔大、費時費力、成本過高,難以具備整體普遍意義上監管。

“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被通報之后,為加強生態環境綜合管控能力,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長效機制,我們採用航空遙感和地面監測等多種手段,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管網絡,通過遙感和地面生態監測等手段,融合了現有八類環保監測網絡,實現對空氣、水、土壤、聲環境、輻射環境、機動車尾氣、重點污染源和生態環境狀況的監測全覆蓋和數據有效集成。”馬成介紹,該平台可對祁連山和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與脆弱區、湖泊濕地、草原等的生態環境狀況及變化趨勢開展常態監測、生態調查和動態評估,為祁連山和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提供數據決策服務,有效提高生態環境全面監管的科學化、精准化水平,實現對全域生態環境常態化監管目標。

據了解,針對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點多面廣、牽扯利益關系多、施工條件差、技術難度大等諸多難題,張掖市大膽探索創新,邀請知名專家、專業機構、科研院所參與農牧民搬遷等技術方案論証評審,礦山、水電、旅游項目整治方案編制和環境影響評價,避免了主管盲目行事﹔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的思路,研究制定了差別化分類整治措施,採取分區域(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分階段壓茬推進的方式,有力有序開展整治工作﹔針對中央有關部門指出的問題逐一實地勘察、逐項攻堅解決﹔堅持“一業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議”原則,為每一個退出項目“量身定做”一個退出方案,通過細致清產核資、組織專家評估、加強審計監督,並引入專業法律服務團隊和中介評估機構參與指導,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有效解決了保護區內礦業權、水電站和旅游設施項目退出問題。

上圖:位於肅南縣皇城鎮寧昌村的西營河一級發電廠廠房整治前圖片。拍攝時間為2017年7月3日(張掖市委宣傳部供圖)

下圖:位於肅南縣皇城鎮寧昌村的西營河一級發電廠廠房整治后圖片。拍攝時間為2019年6月12日(張掖市委宣傳部供圖)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雖然生態環保問題整改取得了實效,但面臨的困難也有許多。比如生態補償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健全等。”彭吉廷說。

據介紹,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肅南縣大部分面積處於生態功能區,還涉及周邊縣市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地,肅南縣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目前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轉移支付偏少,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生態環境治理投入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牧民群眾在飲用水源保護方面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肅南縣共確定水源地6片11處。為保障水源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利益,肅南縣作為上游區域,因保護水源而在基礎設施建設、農牧業生產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但目前尚未建立與保障水源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利益相適應的橫向補償機制。

“祁連山是我國重要的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是河西走廊的母親山,生態保護的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重大,加大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保護修復力度,是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與系統修復,維系河西走廊生態平衡,進一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有力保障。” 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劉賢德認為,健全、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長效機制應有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推進水源保護地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生態功能區水資源、冰川、濕地、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進行資金補償,通過技能培訓、就業引導、轉產扶持等方式建立橫向補償關系。推行碳排放權、用能權、排污權交易制度,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

二、建立資金保障機制。加大中央轉移支付資金支持力度,完善生態搬遷、生態廊道、科研監測等方面投入機制。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項目資金分配激勵機制,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給予重點支持,對祁連山生態保護區提供交通、通信、環保以及醫療救護、科普基地、科研監測等設施建設給予傾斜支持。

三、全面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積極穩妥推進重點區域生態移民,做細、做實核心保護區農牧民搬遷后續支持工作,探索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新模式。

“祁連山生態系統復雜而脆弱,后續保護修復任務仍然艱巨。我們要堅持以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的生態功能定位,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劉賢德說。

(責編:焦隆、陳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