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脫貧攻堅 走向小康大道

——漳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崔銀輝

2020年08月12日11:10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決勝脫貧攻堅 走向小康大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漳縣干群同心,緊盯“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准,開展精細、精確、精微的繡花式扶貧。這組數據應當被載入漳縣的歷史:2013年底,全縣有貧困村68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7萬余人,貧困發生率為36.27%﹔至2019年底,貧困村減少到4個,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76%,實現了整縣脫貧摘帽。秀美的武陽大地上,處處升騰著希望。

漳河兩岸產業興

產業乃脫貧之本。因地制宜,找准產業,就如行醫把准脈,治病開對方。

武陽鎮柯寨村村民藺賽紅從未想過,自己家裡種了幾十年的地可以租出去,在自個家地裡務工還能領工資,“家裡的十幾畝地流轉給合作社了,每年有數萬元的分紅,到社裡務工,每個月還能領2400元左右的工資。”

藺賽紅所說的合作社是漳縣江魚蔬菜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於2017年6月成立。合作社以每年每畝800元的標准從當地百姓手中流轉土地,建設高原夏菜種植基地。

漳縣海拔在1640米至3941米之間,由於海拔較高,蔬菜病虫害的發生率較低。全縣年均降雨量500毫米,屬濕潤半濕潤氣候。這些得天獨厚的氣候和自然條件,為漳縣發展高原夏菜打下了基礎。

據武陽鎮黨委副書記黃小兵介紹,前幾年該鎮多是散戶種植蔬菜,沒有抱成團、形成規模,菜農收獲后自行拉到縣城去賣,價格不穩,群眾收益也不穩定。

2017年,江魚蔬菜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后,建設蔬菜生產基地,通過提供優良的種子種苗、技術支持等方式,保障了夏菜品質。此外,合作社新建4個冷庫,開展訂單模式種植,菜農不再擔心銷售問題。“蔬菜供不應求,在上海、蘇州等南方城市的超市特別受歡迎。”黃小兵說。

近年來,扶貧產業在武陽大地落地生根。中藥材種植、牛羊養殖、沙棘汁加工……通過產業帶動,漳縣實現了“造血式”扶貧,有效拓寬了群眾的增收之路。據了解,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扶持1.5萬戶6.3萬貧困人口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產業不僅讓漳縣兒女向貧困揮手作別,更讓他們迎來新發展,邁步走向小康。

山水歡笑人歡顏

漳縣境內森林資源豐富,貴清山、遮陽山皆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近年來,漳縣立足實際,推進旅游產業發展,讓青山綠水,為群眾帶來紅火好日子。

新寺鎮黨委書記霍立雲介紹,該鎮耕地面積有限,人均土地不足一畝,依托境內的貴清峽、植物園景區,發展生態旅游業,是興鎮富農的不二選擇。目前,全鎮扶持發展了60多戶農家樂,植物園帶動100多戶群眾增收。

貴清山鎮安門村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鄉村旅游相結合,投入278萬元建成4000平方米濕地公園,打造小景觀3處,建成文化長廊2公裡。行走時,村在畫中,人在景中。

今年以來,全縣完成文化旅游精准扶貧勞動力中式烹調扶貧培訓50人次,累計舉辦培訓班17期1600人次,成功就業1137人,帶動群眾增加勞務收入500萬元。

漳縣還著力挖掘弘揚千年井鹽文化、汪氏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開發鹽畫、鹽雕、武陽扇鼓等文化旅游產品,打造特色,為漳縣鄉村旅游業嵌入文化靈魂。

吃水不忘挖井人

1998年始,全國婦聯定點幫扶漳縣。從北京到漳縣,相隔千山萬水,卻擋不住婦聯干部的一腔真情。 “大地之愛·母親水窖”“春蕾計劃”“母親健康快車”……全國婦聯帶來了眾多幫扶項目,漳縣人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走進漳縣婦女兒童服務中心的大樓,這裡有“貴清巧娘”展銷廳、閱覽室、培訓室、扶貧車間等,總建筑面積841平方米。該樓由全國婦聯援建於2000年,為全縣姐妹提供了手藝展示、技能培訓、就業增收等機會。

走上樓,巾幗扶貧車間裡,所有的工人都在埋頭工作,扶貧車間的業務主要以毛衣縫合為主。

放眼望去,“娘子軍”中竟有一位男同胞,一招一式,一點不落后於姐妹們。“我叫李建民,公司成立之初我就來工作了。”他說,“當時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畢竟手工活是女同志所擅長的。打聽了一下,說公司的活主要靠眼睛,眼睛好就行。”

原來,李建民因腿有殘疾,多年來閑待在家,全家人靠妻子一人務工,收入微薄,成為低保戶。現在,夫妻二人均在車間裡工作,下班回家后,經常交流心得,二人的做工水平也日益提高。

在車間隔壁,有一間30平方米左右的“兒童之家”,放著書架、桌椅。寒暑假或周末期間,職工可以把孩子帶來,寫作業、做游戲,甚為放心。

在漳縣脫貧攻堅中,全國婦聯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說起全國婦聯,每一位漳縣人感覺如親人般溫暖。姐妹們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正是全國婦聯的幫扶,使大家從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家庭主婦,變成了脫貧路上的生力軍。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