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的“鐵哥們”

2020年08月13日20:05  
 

“小劉書記,來啦,快進屋坑上坐,喝杯熱茶……”“小師主任,早上吃了沒有,這有剛烙好的餅,先嘗嘗。”8月11日下午13時左右,還沒等劉偉和師乾海哥倆進屋,在院子裡忙活的村民老陳樂呵呵地招呼上門走訪的“鐵哥們”。

兩位“鐵哥們”名叫劉偉和師乾海,是蘭州鐵路局蘭州貨運中心駐隴西縣本馱村的扶貧干部。談及本馱村這兩年的變化,兩名年青人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說:“本馱村有了自己的主導產業,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每次來走訪,鄉親們沒拿我們當外人,看到他們日子一天天紅火起來,心中暖暖的。”

“把脈問診”摸實情

散養的林下生態雞。(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供圖)

隴西縣渭陽鄉本馱村,曾經是隴西縣深度貧困村。2018年9月,當劉偉接到組織任命,帶著憧憬與希望來到這片土地時,眼前的一切讓他吃驚,村民喝的是混有泥沙的窯水,住的是牆體布滿裂痕的土坯房,屋內僅有的家具也因為年久而失色。

在親眼目睹村裡的生活現狀之后,這個88年出生,畢業於蘭州理工大學機械制造自動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知識幫助村民去改變現狀,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

“要干好扶貧工作,就要弄清楚村民貧困的根源。”來村委會報到的第二天,他便開始進村入戶走訪調研。本馱村全村237戶人家,散落在周邊高高低低的山梁中,最遠的一戶人家距村委會有十幾公裡的山路,他隻能繞著山梁一家一戶挨個兒去走訪。在駐村幫扶兩年的時間裡,他磨壞了6雙皮鞋。

精准規劃“補短板”

駐村扶貧干部劉偉幫助村民“打麥子”。(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供圖)

“隻有改變村民現有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才能邁出脫貧致富的第一步。”作為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的劉偉在進村入戶調研中,看到村民長期吃窯水、晚上出行無照明等諸多影響生活質量的問題后,及時組織召開村委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商討本馱村基礎設施改造項目,積極聯系隴西縣政府部門,補強本馱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通過扶貧項目的精細化運作,如今的本馱村,有了全新的改變:村內安裝的32座太陽能路燈,解決了村民夜間出行的需求﹔全村已經有174戶飲用上了干淨衛生的自來水﹔全村電信網絡已實現全覆蓋﹔實施危房改造14戶,易地搬遷16戶。“這兩年國家的政策就是好,讓我們喝上了干淨的自來水,心裡非常甜,脫貧的信心更足了。”易地搬遷戶陳大爺搬進自己寬敞明亮的新瓦房時,拉著駐村扶貧干部劉偉的手,高興地說。

產業鋪就致富路

駐村扶貧干部師乾海檢查雞苗生長情況。(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供圖)

“發展產業,隻有選對幫扶項目,做到科學規劃,群眾才不會‘瞎干’。”這是劉偉、師乾海兩人長期挨家挨戶走訪后得出來的結論。“隻有在‘扶’上下功夫,真正讓村民實現‘造血’功能,才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根本途徑。”本馱村土地貧瘠、常年缺水,發展村集體經濟,既要適合這裡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又要確保村民在家門口有經濟收入。

在規劃村集體經濟項目的那段時間裡,兩名扶貧干部的足跡走遍了本馱村周邊數十公裡的山路,山中的溝溝坎坎已經熟記於心。經過多次實地調研,針對村裡現有的1200畝核桃林中易長雜草、昆虫較多的實際情況,決定發展林下生態雞養殖項目。項目有了,但本馱村村民長期生活在大山中,對新事物新思想不了解、不願意接受,這讓駐村扶貧干部犯了難。“村民不了解,說明我們的工作還沒有做好。”劉偉、師乾海再次上門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利用黑板報、村民公示欄,宣傳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好處,讓村民們對幫扶項目有了全新的認識。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第一批投放的3600隻雞苗和蘭州鐵路局幫扶戶分散養殖的200隻雞苗均已全部出欄上市。2020年4月24日,通過開展“路地黨建聯建+消費扶貧”主題黨日活動,蘭州貨運中心黨委、隴西縣渭陽鄉人民政府現場簽訂了價值約1萬多元的土雞購銷框架協議,幫助解決了林下生態雞的出欄銷售問題。“當初在規劃村集體經濟項目時,大多數村民不太認可。現在好了,村民看到了希望,有了經濟收入,心裡也就踏實了。”師乾海回憶起當初林下生態雞項目立項時的經歷,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如今的本馱村,村容村貌不斷改善,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子越走越穩。(強科、張悅志)

來源: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

(責編:焦隆、陳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