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 生態宜居 鄉風文明

榆中縣城關鎮分豁岔村實現美麗變遷

2020年09月09日10:02  來源:蘭州日報
 
原標題:產業興旺 生態宜居 鄉風文明

文明鄉風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榆中縣城關鎮分豁岔村入戶採訪。“種地變簡單了,瓜果蔬菜在網上賣,而且村村都通了水泥路,家門口的水池也變清了,房前屋后也沒垃圾了,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村民楊自龍感慨地說道,。

近年來,榆中縣城關鎮分豁岔村針對“人心不齊、產業不興、鄉村不美”等問題,搶抓美麗鄉村重大政策機遇,創新推進“四治融合”機制,構建起了“支部引領、群眾發力、抱團發展、共建共享”的發展新格局。同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快速增長,截至2019年底已達12000元,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格局正在逐步成型。

改善基礎設施

助推鄉村經濟轉型發展

分豁岔村位於榆中縣城西部,多年來受人多地少、農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等因素制約,201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僅為3800元。

“2013年以來,全村和各聯扶幫扶單位整合資金,建成180平方米的宣教基地,安裝太陽能路燈10盞,硬化村內道路3公裡,硬化西環路至分豁岔村道路3.5公裡。”分豁岔村黨支部書記漆小平介紹,與此同時,該村還積極向上爭取財政、建設、文化、扶貧等部門資金,實施了清溪小學及幼兒園新建工程。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分豁岔村在對鄉村基礎設施改造的同時,積極鼓勵村民農戶成立合作社,將土地通過流轉的形式形成合作社,引導村民群眾有計劃的種植經濟作物、發展養殖業和現代設施農業。

“我們全家原本都是東奔西走在各地打臨工,在幫扶單位和村上鄉裡鄉親的幫助下,通過貸款成立了吉隆田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通過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累計搭建起了近20座大棚種植草莓。”分豁岔村致富帶頭人楊自龍說,每逢節假日,前來我們大棚採摘草莓的人特別多,光一個草莓大棚的年收入,就比以前多出來好幾萬元。

發展鄉村旅游

拓寬村民致富路

“我們村已先后通過市、省美麗鄉村建設驗收,打造了一個不要門票的鄉村旅游景點。到這裡來,能品野菜、聽蛙聲、憶水磨、體驗農耕文化,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漆小平一邊向記者介紹眼前的美景,一邊對記者說道。

走在分豁岔村美麗的鄉村道路上,記者發現,有部分村民早已依托美麗鄉村建設,興辦起了“農家樂”。走進村裡致富帶頭人周雲開的600多平方米的“周家大院”,一家人正忙活著為客人准備餐食。“村裡的面貌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我們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的好。每到周末,我這小院裡坐得滿滿當當。”周雲笑呵呵地說。

漆小平說,近年來,我們通過美麗鄉村改造提升項目,發揮了本村具有天然水源的優勢,做活了水的文章。與此同時,還大力發展集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農村旅游,提供就業崗位40個,帶動村民積極發展農村旅游,擴展增收門路。

精神文明建設

引領鄉風民風向善

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引領鄉風民風向善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分豁岔村把家訓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在全村形成了戶戶挂家訓、家家立家規的“家訓村”,以文明家風推動良好社會風氣形成。

“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分豁岔村建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村級健身廣場、水磨文化廣場和燈光籃球場。同時,利用場地的優勢成功舉辦了農民運動會、籃球邀請賽、四國聯誼舞蹈賽等各類文體活動,為廣大群眾自發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提供了有力條件。”漆小平說,在豐富村民文化體育生活的同時,我們也更加注重對村民思想文化的教育,第一時間在村裡成立了農家書屋並配備各類書籍2000余冊,向群眾提供各類技術讀本及文學作品,拓寬了群眾生產生活信息獲取渠道。同時結合送文化下鄉和道德講堂活動,改善了全村思想文化氛圍。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晨旭 文/圖

(責編:焦隆、陳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