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鄉村旅游活起來 讓群眾錢袋鼓起來

2020年09月13日16:31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蘭州市榆中縣素朴·李家庄田園綜合體打造的民宿 。(高翔 攝)

人民網蘭州9月13日電(高翔)“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民宿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通過發展旅游促進廣大農民就業增收、助力貧困地區精准脫貧,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在9月12日召開的全國鄉村旅游與民宿工作現場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國農業銀行代表從多個角度對支持鄉村旅游發展政策舉措進行了解讀。

突出鄉村旅游積極作用 提升區域旅游發展水平

據全國鄉村旅游監測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8月,我國鄉村旅游業復工復產有序推進,109個鄉村旅游發展監測點(村)旅游收入中值為2027.3萬元。按照全國29226個村開展測算,2020年1-8月,全國鄉村旅游總收入為5925億元,是去年同期的49.1%。

從鄉村旅游接待總人數來看,2020年1-8月,109個鄉村旅游監測點(村)旅游接待人數中值為4.13萬人次。按照全國29226個村開展測算,2020年1-8月,全國鄉村旅游總人數為12.07億人次,是去年同期的58.6%﹔2020年7-8月,鄉村旅游總人數已經恢復到去年同期的九成多,近郊鄉村旅游已成為群眾外出旅游的首選方式。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羅陳娟表示,國家發改委將加強與文化和旅游部等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認真謀劃“十四五”時期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導向、思路原則、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統籌考慮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實際需求,深入分析包括鄉村旅游在內的多種旅游業態的發展定位、支持政策等,編制好相關專項規劃。同時,會同相關部門抓緊制定“十四五”時期文化旅游投資專項實施方案,立足重點項目和重點內容,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企業債等多種資金渠道,加大對鄉村旅游有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支持力度。

結合大運河、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優先保護文化遺產基礎上,鼓勵生態旅游和鄉村旅游發展,促進文旅融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結合杭黃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東北地區全域旅游等跨區域文化旅游發展,突出鄉村旅游積極作用,提升區域旅游發展水平。

國家發改委還將會同文化和旅游等部門,抓緊推進全國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評審,充分發揮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讓更多貧困群眾吃上“旅游飯”、發上“旅游財”

鄉村旅游扶貧成效的一項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1-8月,設在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的101個扶貧監測點(建檔立卡貧困村)脫貧人數為8494人,其中通過鄉村旅脫貧人數為2192人,佔脫貧人數的25.8%。截至2020年8月底,101個扶貧監測點中,85個點已達到退出貧困村標准,佔比84.2%。

在2020年8月底,鄉村旅游扶貧監測點貧困人口從業人員總數為12968人,從事鄉村旅游的貧困人口從業人員3504人,貧困人口從事鄉村旅游人數佔貧困人口從業人員總數的27%。從鄉村旅游扶貧監測點的數據可以看出,2020年1-8月,貧困人口從事鄉村旅游總人數在逐步上升,基本上已經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1-8月,鄉村旅游從業人員中貧困人口的收入也已經恢復到去年同期的六成。

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一級巡視員吳華表示,旅游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一些貧困村雖然地理位置偏遠、社會經濟發展滯后,但生態環境良好、旅游資源獨特,具有較大的旅游開發潛力,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深入,其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民族風情等特色資源變得越來越稀有和寶貴。推進旅游扶貧工作,應把有條件的貧困村作為旅游開發的重點對象,集中力量培育發展富有特色、具有競爭力的鄉村旅游扶貧產品和品牌,確保花兒開在“藤”上、果實結在貧困村。

開展旅游扶貧工作中,發展旅游產業是基礎,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是目的,促進貧困群眾主動參與是關鍵。吳華表示,應進一步激發群眾主動參與旅游扶貧的內生動力,建立健全鄉村旅游扶貧人才培養培訓機制,重點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結合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村干部培訓等工作,大力提升貧困群眾創業就業技能和旅游服務水平,讓更多貧困群眾吃上“旅游飯”、發上“旅游財”。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