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瞄准靶心 攻克堡壘

鞏煒 李近遠 文潔

2020年09月14日10:26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瞄准靶心 攻克堡壘

寬闊整潔的水泥路連接十裡八村,白牆灰瓦的安置點貧困戶住進敞亮的新房,產業合作社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步入寧縣鄉村,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

截至2019年底,寧縣累計減貧29221戶114837人,60個貧困村達標出列,剩余貧困人口193戶482人,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09%,實現整縣摘帽退出,全縣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成效。

1 看得見的幸福

湘樂鎮任勞村地處子午嶺腹地,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村民們說,村裡原來是土路,出行很困難。“遇到雨天,常常是挽起褲腿,提著鞋,還是難免兩腳泥。”

近年來,通過幫扶單位的大力協助,任勞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完成了村組電網改造,10個村民小組通村通組道路全部硬化。雨天裡,娃娃們踩著水窪追逐打鬧,再也不怕泥水灌進鞋子,泥巴裹滿褲腿。

夜幕降臨,太陽能路燈將村部主干道照得亮堂堂的,新建的任勞村文化廣場上,村民圍坐在一起,拉著家常,休閑納涼。

改建任勞小學,實施村庄道路綠化,設立任勞村郵政代辦點,開通無線電信網絡……隨著各項惠民工程扎實推進,任勞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基礎設施建設是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也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

寧縣堅持基建先導,全面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逐村逐戶排查摸底,逐個逐項補齊達標。累計建成通村水泥路313條1512.7公裡,257個建制村全部通上硬化路,並實施通組路暢通工程,實現了“班車通到家門口、貨車通到田地頭”。全縣實施自然村動力電工程1323個,實現了從“用上電”到“用好電”的轉變。實施光伏發電項目759戶,每戶年增收2200元。

今年45歲的盤克鎮前渠村村民馬宗會曾居住在窯洞裡,2017年,他搬出窯洞住進新房。

“窯洞年久失修,住在裡面很危險,光線也不好。住進新房子,不再擔心安全問題。這幾年從事公益崗位護林員、保潔工作,收入也有了保障。”走進馬宗會的家中,他正在整理屋子、清掃院落。屋裡,牆上挂著壁挂電視,牡丹花畫卷色彩艷麗,馬宗會說,房子敞亮了,心情也舒暢。

結合“兩不愁三保障”硬指標,寧縣通過實施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兩項民生工程,重點解決了貧困人口房屋安全問題。危房改造過程中,寧縣把有自主建房能力和沒有自主建房能力的貧困戶進行分類,區別塬面、川區的生產生活實際,按照建設標准和面積要求,實行差異化補助。易地扶貧搬遷時,堅持盯點盯戶盯人,精准識別有搬遷意願和安置意願的貧困人口,確定了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兩種模式,保証群眾能“搬得出”。嚴格項目建設管理和住房質量監管,全面落實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同時,針對不同的易地扶貧搬遷方式,引導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務工或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確保群眾穩定增收。

湘樂鎮瓦窯村坐落在子午嶺山區西麓,距縣城30多公裡。走進瓦窯村,一排排白牆灰瓦的易地搬遷房屋漂亮氣派,通村水泥路干淨整潔,一座座養畜棚裡牛、羊、豬膘肥體壯。

走進村民董北馮的家中,地上的紅磚顏色明亮,院子裡劈柴碼放整齊,廚房裡白色瓷磚清清爽爽,灶台上兩口鍋鍋蓋擦得锃亮,董北馮正在將前一天做好的椒鹽饃饃存放起來。

“2018年搬過來后,居住條件好了,做飯方便了,生活習慣都改變了,現在家裡人可愛干淨了!”爽朗的笑聲,表達著她過上新生活的喜悅之情。

寧縣累計投資12.33億元,解決了22941戶群眾的安全住房問題,讓所有農戶都住上了“安全房”“保障房”。

縣裡採取集中供水與分散供水相結合,人人喝上了“安全水”,累計投資1.76億元,鋪設管道1394.53千米,建成安全飲水工程7829處。成立寧縣農村飲水管理中心和水質檢測工作站,常態化開展安全飲水工程管理和水質檢測,保証群眾飲水安全。

村村通上了水泥路、戶戶用上了動力電、群眾喝上了自來水、家家住上了“安全房”……這些變化,對於貧困群眾來說,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2 穩增收的產業

“你入股,我經營,你務工,我盈利,你分紅”。焦村鎮海升蘋果基地裡,這幾個大字格外醒目。萬畝果園中,工人們正忙著修剪樹枝、除草、施肥。

“打工一年有1.5萬元的收入,2畝流轉土地每年有1000元收入,還有3000元入股每年分紅360元。”焦村鎮高蔚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榮亞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說,現在務工有工資、流轉有收入、入股有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蘋果產業是寧縣脫貧增收的首位產業。目前,全縣發展蘋果產業45萬畝,吸收貧困戶5914戶,其中“海升模式”達到10萬畝,2019年分紅資金3359萬元,5914戶貧困戶通過分紅實現脫貧,241個村集體通過分紅收入達標。

產業扶貧是治本之策。通過扶持發展勞務、蘋果、肉羊、苗林、瓜菜“五大扶貧主導產業”,以及鄉村旅游、中藥材、中蜂等特色產業,寧縣保証所有貧困戶至少有2個以上增收門路。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4903元增加到2019年的9636元,增幅96.5%﹔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963.5元增加到2019年的8629元,增幅339.5%。

胡志華是寧縣盤克鎮前渠村樹苗栽植大戶。外面下著雨,大棚裡他和工人們干得熱火朝天,正在清點側柏,准備發往省外。“側柏除了省內,主要銷往陝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工地需求量比較大,銷路不錯。”胡志華流轉了土地發展苗木產業,栽植紅葉李、雲杉、香花槐等十幾個品種的樹苗。

寧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扶持和引導以苗林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為主的苗林龍頭企業發展,培育優質種苗,推動地方經濟,苗林產業已成為“大地增綠、林地增效、農民增收”的強力助推器。

為加快苗林產業化進程,實現以苗富民,縣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資金投向、土地流轉、金融信貸、技術指導、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傾斜,加大資金投入,調整苗林結構,依靠科技支撐,推動苗林產業提質增效。至2019年底,全縣已成立苗林專業合作社67個,引進苗林企業18家,育苗大戶56戶,苗林生產經營戶5380戶,完成苗林培育年度任務15萬畝,銷售各類苗木5000多萬株,苗林產業實現銷售收入6125萬元。

一個個特色產業增強了脫貧“造血”功能,為鄉村振興引來了“活水”。

位於瓦斜鄉永吉村的義渠百花園景區,如今已成為當地著名的鄉村民俗旅游打卡地。不少永吉村和周邊村子的村民前來務工,主要從事除草、澆水、剪枝等農活。永吉村村民劉銀儒在這裡工作,一年下來收入超過1萬元。除了在景區打工,他還以每畝地300元的價格向景區流轉了11畝土地,獲得雙份收入。

景區按照“331+”產業扶貧模式,建立了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三方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村、戶實現共同增收。永吉村50戶貧困戶以“331+”產業扶貧模式入股,按年利率12%保底分紅,戶均分紅達到6000元。到目前,景區已累計為17戶村民支付土地流轉費15.3萬元,向村集體和61戶貧困戶分紅15.8萬元,向260多名群眾提供了務工崗位,群眾務工總收入104萬元。

寧縣現有林地面積200多萬畝。縣裡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大力發展中蜂養殖產業,百姓“錢袋子”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甜蜜。

產業扶貧是貧困群眾甩掉“窮帽子”、拔掉“窮根子”、走上脫貧致富路的有力舉措。通過創新實施“331+”產業扶貧模式,寧縣整合農業資源,引進龍頭企業,在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同時,壯大集體經濟,不斷提高扶貧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全縣目前累計建成扶貧車間32個,吸納貧困勞動力2534人就近就地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866人,年人均增收1.2萬元以上。貧困群眾成為家門口就業的“產業工人”,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企業與貧困戶雙贏。

3 拔窮根的底氣

扶貧先扶“智”,寧縣以“智、志”雙扶為突破口,變“輸血”為“造血”,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增強致富增收信心。

發展特色產業更注重授之以“漁”,群眾的需求就是培訓的計劃。為了解決貧困群眾發展缺知識、缺技術的實際問題,寧縣堅持把群眾需求作為指令性計劃,精准開展“院落式”“地頭式”“企社式”等培訓,保証貧困群眾培訓清零、100%掌握技術並拿証。

縣裡對發展勞務產業的貧困戶,採取專業機構和崗位提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讓貧困勞動力掌握致富本領,促進自主擇業創業。開展職業教育培訓,以縣職中為重要平台,設置16個特色專業,採取工學交替、就業實訓等方式進行培訓,做到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戶。圍繞產業扶貧,突出養羊(豬、雞、牛)、牧草、蘋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積極實施合作社帶頭人萬人培訓計劃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種植、養殖技術水平,提高貧困群眾經營性收入。

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才能拔除窮根。

寧縣在村級事務管理和扶貧項目落實中,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大會,推行民主懇談會、民主決策會、民主評議會,讓貧困群眾更多地參與進來,樹立主體意識,把腰杆挺起來。創新制定了72項到戶產業獎補菜單和153項到戶技能培訓菜單,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讓貧困群眾自己實施起來更有信心、更有奔頭。

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加大教育、醫療、社會救助等公共服務保障力度。累計投資9.86億元,實施全面改薄項目265個,全縣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教學點辦學條件全部達到省定標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全面落實“兩免一補”“營養餐”等14項教育扶貧普惠特惠政策,保証了全縣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100%,農村義務教育鞏固率從2013年的90.3%提高到2019年的99.68%,實現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

在焦村鎮下個村,村醫李鵬飛正在給村民陳栓存測量血壓。“低壓75,高壓127,好著哩!你不要擔心,哪裡不舒服就隨時過來……”

“感覺今天有些頭暈,就過來看看。”陳栓存說,自從村裡有了衛生室,遇上感冒、發燒、咳嗽,擦破皮、碰傷手這樣的小病村裡就能看,再也不用跑鄉鎮衛生院。

近年來,寧縣加快鄉村醫療機構建設,257個村級標准化衛生室實現全覆蓋,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全面落實“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即時結報等政策,健全家庭簽約醫生服務體系,對因病致貧的重殘疾和重病貧困群眾上門診療、專人送診,實現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五個100%”全覆蓋。

4 聚人心的引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縣堅持黨建引領,全面壓實脫貧攻堅責任,堅持以黨建統攬扶貧、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証,進一步凝聚了黨建引領促脫貧,集中攻堅奔小康的強大合力,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脫貧群眾邁向小康。

縣裡建立了一套分工明確、配合高效、推動有力的管理責任體系。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總指揮的脫貧攻堅指揮部,下設13個專責工作組、9個脫貧攻堅戰區、18個攻堅隊,全縣6582名干部職工,每人幫扶2戶貧困戶和3戶脫貧戶,並為60個重點貧困村優選“第一書記”、配備專業技術總負責,組建駐村幫扶工作隊,構建了貧困村“六個一”幫扶責任體系。

建立了一套正向比拼、逆向清零、回頭核查的工作推動體系。堅持實干事、干實事、抓落實,針對階段重點工作任務,部署開展了脫貧攻堅“大比拼行動”“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千名黨員訪萬戶、踐行初心促脫貧”等活動,對近年來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全面徹底“回頭看”,徹查徹改、固強補弱,扶志扶智、紓難解困,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寧縣出台全縣脫貧攻堅《督查考核獎懲辦法》《作風保障八條鐵律》,建立“334”常態化督查和縣級領導暗訪督查、專責工作組巡回督查、鄉鎮部門自查互查的三級督查機制,採取“四不兩直”方式,進行常態化明察暗訪,做到一線發現問題、一線反饋問題、一線督促整改,建立了一套督查靈活、考核嚴格、獎懲嚴厲的督查考核體系。

同時,寧縣還建立了一套高效整合、兌付及時、管理嚴格的資金保障體系。堅持“應整盡整”和“兩個70%”原則,上爭、內保、外引,籌措91.91億元投向扶貧主戰場。壓實項目主管部門、鄉鎮、幫扶單位及幫扶干部責任,確保資金及時足額兌付。建立了一支經驗豐富、作風優良、保障有力的黨員干部隊伍。突出“黨建+扶貧”,持續深化“三鏈”建設,實現黨組織在產業鏈上全覆蓋﹔鞏固提升黨支部建設標准化工作成效,採取統籌選派和擇優選拔相結合的辦法,配強村級班子、第一書記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力量,使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通過入股“331+”扶貧企業和自主發展,2019年全縣所有行政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6萬元以上。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