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幫扶 推動精准扶貧

張建平

2020年09月23日16:23  來源:蘭州日報
 
原標題:真情幫扶 推動精准扶貧

“土地流轉+產業扶貧”實現集約經營

近日,記者獲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秦川園區以土地流轉為主抓手,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截至目前,累計流轉土地近6萬畝,切實改變了農村土地投入散、效益低、生態差的問題。

為穩步推進土地流轉,秦川園區堅持做到分類指導實施,因地制宜流轉。同時,堅持把推進土地流轉與培育主導產業相結合,並將“土地流轉+產業扶貧”這一方式打造成推動精准扶貧的有效方式。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建平攝

文藝進鄉村助力脫貧

【本報訊】9月22日,西岔園區“青春心向黨,奮力奔小康”精神扶貧送文化進鄉村活動在西岔鎮劇場熱鬧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為西岔鎮數百名群眾帶去一場文化盛宴。

活動現場,由蘭州新區音樂舞蹈家協會與蘭州現代職業學院教育藝術學院優秀青年演員組成的“文藝輕騎兵”演出慰問團,為鄉親們獻上了歌舞,器樂等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群舞《種春》為大家帶來了春天的期望與美好憧憬。三人舞、獨舞《一抹紅》《傳家寶》既展示出了青年演員們扎實的功底技藝,又精巧地體現出了舞蹈背后的哲思寓意。獨唱《繡春紅》《我的好媽媽》唱出了對黨和母親最真摯的情感。民族器樂笙獨奏以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純熟的藝術表現力,把鄉親們引入了笑語歡歌、鄉情濃厚的氛圍。合唱《我和我的祖國》則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傳遞給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

活動現場,園區教科文體局、農林水務局、西岔鎮政府結合工作職能,現場向鄉親們詳細宣講教育、農業、社會領域的脫貧助農政策,發放相關宣傳材料。秦東農投公司將質優價廉的農產品帶到了現場供鄉親們選購。蘭州現代職業學院的青年志願者們在劇場旁手繪了愛國主義主題文化牆。

西岔鎮村民們說:“送文化下鄉演出和脫貧政策精准宣講,讓我們與文化零距離接觸,又及時了解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項惠民政策,這樣的活動以后要多開展幾次才好。”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建平

建檔立卡戶走上致富路

9月20日,秦川園區紅星村村民馬而不拉海夢寐以求的新羊圈終於建好了,不僅徹底解決了困擾他多年的人畜混居問題,更讓他心裡踏實的是,可以繼續擴大養殖實現增產增收的夢了。他逢人就說,“是幫扶工作隊的真情幫扶,讓我多年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前幾年,馬而不拉海是低收入農戶。一家老老少少10口人僅靠低保補助及租種別人的一畝地的一點收成維持生活。現如今,通過紅星村村黨支部和城投集團鐵投公司結對幫扶干部的幫扶,已經探索出發展家庭養羊產業脫貧致富的路子,每月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說到過去的日子,馬而不拉海滿臉的辛酸。過去,因為家裡窮,沒有念過幾天書,也沒什麼手藝,就靠種地生活,豐收時能有溫飽,遇上年成不好,吃飯都是問題。家裡僅有兩個勞動力,一邊照顧經常生病的老人孩子,一邊就近打些零工,收入十分有限,生活過得很拮據。

秦川園區紅星村村黨支部一班人看到這種情況,也著實為他家裡如何脫貧而著急,雖然按規定給他落實了低保補助相關政策,“兩不愁三保障”沒有問題,但馬而不拉海不甘日子過得緊巴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幸福的小康日子。

2015年底,家裡養著幾隻羊,他也想擴大發展家庭養羊,但沒有能力獨立修建羊圈,隻能在院子裡圈養,規模上不去,而且人畜混居。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新區城投集團鐵投公司結對幫扶干部一步一步幫他解決了難題,使他從剛開始的幾隻發展到了100多隻的養殖規模。

為了幫助馬而不拉海發展養殖業,實現脫貧致富願望,解決困擾他的場地、飼料、技術、資金等問題,鐵投公司幫扶干部王志冬利用周末休息的時間,帶著馬而不拉海,一家一家地參觀學習養羊技術,苦口婆心地動員、講解國家的扶貧政策,使馬而不拉海打消了顧慮,樹立了自食其力發展實體經濟脫貧致富的信心。王志冬主動聯系相關施工單位,用拆除后廢棄的彩鋼板、石棉瓦等材料,在院牆周圍搭建了簡易的羊舍,找來了廢舊的水桶當水槽、食槽,聯系了鐵路運輸丟棄的草帘子用作草料,還幫助他做好防疫消毒,掌握養殖技術。通過手把手地幫扶,敲開了馬而不拉海發展養殖脫貧的大門。

2020年,馬而不拉海的養殖規模已經發展到了150多隻,由於簡易羊圈和院子相通,相當於在院子裡圈養,居住環境著實讓一家人苦不堪言,人畜混居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也嚴重影響到周邊鄰居的正常生活。為了解決擴大養殖和人畜混居的問題,幫扶干部王志冬又四處打聽,給他聯系租用了一處閑置的宅基地,拉來了廢舊圍擋材料,幫助搭建起了可以發展一定規模的羊圈。

現在,走進馬而不拉海家,院落干淨整潔,草料碼放整齊,新建的圈舍裡羊兒們悠閑地晒著太陽、吃著草料,不時發出“咩咩”的叫聲。“現在黨的政策好,村上領導和幫扶人員經常上門看望鼓勵,盡心盡力為我們解決實際困難,教我如何養羊、賣羊,今年還幫我修了新的羊圈,相信以后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馬而不拉海高興地說。看著眼前不斷壯大的羊群,馬而不拉海對今后的脫貧致富奔小康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建平

多措並舉 統籌推進

【本報訊】9月初,在鏵尖村的高標准農田裡,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地裡採摘水果玉米,到處呈現出一派忙碌的豐收喜人景象。

貧困戶彭維達將採摘的玉米,正送往收購商停在路邊的冷鏈車上。

在彭維達的記憶中,家裡面老人生病、三個孩子上學導致自己無法外出務工,隻能細心照顧自家狹小分散、灌水困難的6畝玉米地。盡管憑借技術比別的村民每畝多收兩三百斤,在滿足自身需求之外,剩下的玉米拿到外面去賣也僅夠生活花費,生活壓力很大。

今年,平整好的高標准農田喚醒了彭維達對農業發展的渴望,感覺自己一身種糧的技術是時候施展了。村上能人聯系他,邀請他加入村上的興晟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高標准農田種植水果玉米,這和彭維達的想法一拍即合,他拿出這幾年的積蓄入股到合作社。引進優質種子,幾個月的精耕細作,水果玉米長勢喜人,吸引了很多收購商前來。

“今年試種,沒想到玉米肉厚飽滿,口感和產量很不錯,目前已分了2萬塊錢,我每次來地裡干活都充滿干勁,感覺日子過得就像這玉米一樣節節高。”提起收入,彭維達樂得合不攏嘴。

據興晟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彭遵加介紹,今年初,他和村上種植能手和貧困戶成立了農民合作社,流轉了608畝高標准農田。由於高標准農田田塊平整、排灌方便,合作社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銷售的模式種植水果玉米,採摘了900噸,每噸2000元,從育苗到採摘,已經帶動了本村和鄰村的村民100多人就業。

鏵尖村水果玉米的豐收只是新區貧困群眾走向小康生活的一個縮影和生動寫照。

近年來,新區多措並舉統籌推進脫貧攻堅,採取“致富能人+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合作社在流轉高標准農田的同時,建立田間勞務市場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變身社員,不僅增加了其對土地的歸屬感,也調動了農戶參與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建平

(責編:焦隆、陳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