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鄉村風光美

——貧困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隴南實踐

陳 多

2020年10月11日08:37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且看鄉村風光美

近年來,隴南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著力點,呵護青山綠水、留住鄉愁記憶,為推動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計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2066個,其中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02個。

基礎先行:后發趕超的破題之舉

長期以來,“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的現實困境,像一副千斤重擔,壓在隴南干部群眾的肩頭。

武都區坪埡藏族鄉,幾乎具備了隴南“窮窩窩”所有的典型特征:山高地偏,耕地稀少,災害頻發,貧困發生率多年保持在35%以上……

2015年3月,武都區提出實施整鄉易地搬遷的總體構想,決定把坪埡藏族鄉8個村5000多人整體搬出大山。2016年,坪埡藏族鄉扶貧搬遷工程被國家發改委列入甘肅易地扶貧搬遷重點建設項目。2018年底,全鄉群眾下山入川,喬遷新居,從此告別了“吃水靠馱、通行靠走、生活艱苦、光棍成堆”生活。

為了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當地政府積極爭取項目,組建合作聯社,引進扶貧車間,大力發展民俗旅游,實現了群眾就地就業增收。

在安置區的扶貧車間裡,村民曲九華正熟練地縫制酒店用品。不出村每個月就能掙到3000多元,現在的新生活讓這位藏族姑娘倍感幸福。

從坪埡藏族鄉易地搬遷安置點的建設,可以窺見隴南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決心。

數據顯示,隴南市已解決180多萬人的農村安全飲水問題,貧困村動力實現了全覆蓋,硬化通村道路1.2萬多公裡,完成易地扶貧搬遷6萬多人,農村危房改造10.17萬戶……這些都為加快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奠定了良好基礎。

生態優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

對於隴南而言,良好的生態是引以為傲的“家底”,也是隴南踐行“兩山”理論的優勢。

隴南堅持把快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確立了“把隴南建成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發展目標,探索了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路子。

多年來,隴南堅持全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公益林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工程,生態建設成效明顯。

同時,隴南大力發展核桃、花椒、油橄欖、蘋果等特色產業,綠化溝溝壑壑、坡坡坎坎。特別是摒棄舊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大力培育農特產品加工、現代制藥等優勢產業,形成了一批綠色、有機、無污染的農產品品牌。

“綠起來”“富起來”,最終還要“強起來”。隴南充分釋放“綠水青山”的經濟價值,“高顏值”的生態環境與高水平的經濟發展,正反哺於高品質的美好生活。

治理有效: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

短短一天,武都區三河鎮馬河村村民陳王軍就收到了村醫成永全出具的“電子健康証明”,上面詳細介紹了身體健康狀況等信息。

今年疫情期間,隴南市40多萬名群眾通過“隴南鄉村大數據”系統,收到了“電子健康証明”,在滿足返崗復工需要的同時,為當地精准推進就業扶貧提供了寶貴數據。

隴南鄉村人口眾多。過去兩年裡,隴南市探索打造網上數字社區——隴南鄉村大數據平台,把黨建、扶貧、民生等職能下延到村庄和社區,具體到每個家庭。

基於數據驅動,打通數據壁壘,運用數據決策,隴南逐漸打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截至2020年3月,該平台認証用戶已突破100萬人,覆蓋全市3200多個行政村(社區)。

除了自上而下提供政策信息和服務外,隴南鄉村大數據平台還發揮著收集掌握社情民意的作用。隴南鄉村大數據榮獲“2019中國網絡理政十大創新案例”。

“村民不在村裡在群裡”。隴南引導群眾組建“千村千群”微信群,在網上舉辦各類評先選優活動,有效提高了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