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入選“聯合國全球減貧案例”——

萬畝“福州林”,打造隴中“生態扶貧樣本”

2020年10月19日08:32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萬畝“福州林”,打造隴中“生態扶貧樣本”

(原載10月18日《福建日報》一版)

黃雪梅 王光慶 黃海

“十年九旱”的甘肅省定西市,飽受生態致貧之苦。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確定由福州市對口幫扶定西市。福州發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優良作風,在開展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勞務協作扶貧、資金幫扶的同時,還開展難度極大且富有特色的生態扶貧,助力定西可持續發展。

作為國家森林城市,福州把先進理念和技術應用到定西生態治理中。四年來,福州市在生態扶貧中投資7055.2萬元,在定西市建設生態林20039.3畝(其中安定區10641畝),以“種出風景、種出產業、種出財富”的理念和實踐,給定西人民以綠色希望。

通過生態治理和百姓致富相結合、生態扶貧與產業扶貧相結合、先進技術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福州與定西齊心協力,探索出一整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扶貧模式。四年對口幫扶,福州與定西共實施協作項目700多個,幫扶定西市貧困人口56萬多人。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富有成效,受到國務院扶貧辦充分肯定,2019年被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機構評為“聯合國全球減貧案例”之一,並收錄到南南合作減貧知識分享網站。

高位推動生態扶貧

一個地處東南,一個位於西北,福州與定西相距2000多公裡。東西部扶貧協作將兩地緊緊相連。福州以“真情實意、真金白銀、真抓實干、真幫實扶、真功實效”贏得了定西政府與百姓的稱贊。

定西位於甘肅中部,通稱“隴中”。境內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干旱缺水,森林覆蓋率僅為12%,水土流失面積佔到土地總面積的85%,是全國水土流失嚴重區域之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之一。全市共有34個深度貧困鄉鎮、557個深度貧困村,脫貧形勢嚴峻。

福建省與甘肅省、福州市與定西市的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東西部扶貧協作。福建省委書記於偉國提出,堅決擔當起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政治責任,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更硬的作風,把扶貧協作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細抓到位。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017年以來,福州與定西兩市密集對接、領導高頻互動。福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6次率團赴定西實地考察調研,兩地輪流召開聯席會議、推進會12次,研究落實生態扶貧、勞務協作、消費扶貧等工作,推動兩市扶貧協作持續深化。同時還成立生態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統籌規劃、推進實施。

2018年3月14日至16日,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王寧,帶領代表團到定西開展調研活動,實地察看了位於定西市安定區的生態扶貧一期項目,與當地群眾一起參加了植樹活動。他指出,改變定西生態環境脆弱的情況,生態扶貧是重要舉措。要堅持科技造林、工程造林,認真總結一期項目做法經驗,高標准建造萬畝生態林。此后,福州加速推進二三四期生態林建設。

今年10月15日至17日,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林寶金率領代表團赴定西市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活動。林寶金說,在脫貧攻堅進入沖刺收官的緊要關頭,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強化監測預警,加強動態幫扶,全面查缺補漏,與定西市共同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同時堅定不移繼續深化對口協作,堅決完成好黨中央交給的政治任務。

為實施科技植樹造林,福州與定西生態扶貧協作採用“2+1”機制,即兩地政府+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與教授張國防都親歷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過程,把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福建親自謀劃並倡導的“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經驗”,運用到定西去。長汀的火焰山與定西的黃土坡雖自然條件不同,生態環境各異,但把增綠與增收、生態與生計有機統一起來的做法是一樣的。通過三方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強化流域治理,把安定區南山萬畝生態林打造為隴中“生態扶貧樣本”。

應用科技植樹造林

昔日,定西市安定區有一首民謠:“山是和尚頭,溝裡無流水,十年有九旱,歲歲人發愁。”

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項目選址在安定區的南面,當地人稱為南山。那裡是水土流失的重災區,經過幾百年來雨水沖刷,遍地是裸露的黃土,基本沒有腐殖質層,土壤營養成分幾乎為零。

為做好生態扶貧工作,福州市調配有關專家與技術骨干組成團隊。作為生態林項目責任單位,福州市水利局派出精兵強將進行統籌協調﹔作為技術支撐單位,福建農林大學蘭思仁校長、張國防教授、黃秋良老師等專家負責規劃設計與技術指導﹔作為參與具體實施的單位,福州市林業局局長童桂榮從各個國有林場抽調10多名技術骨干,派到一線跟班作業。

為解決土地貧瘠、干旱缺水兩大難題,福州來的技術團隊大膽創新種植技術,採用“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澆大水”的造林模式。並且為每株苗木配好“營養餐”,配制有機肥、過磷酸鈣、生根粉、保水劑等。同時,在多個山頭建設1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通過水管給每一棵樹“解渴”。

在黃土地上,植樹是個精細的技術活。嚴把“整地、施肥、種苗、栽植、澆水、覆土”六個技術關口,每個工序和環節都必須由技術人員和工程監理簽字認可達標后,再實施下一工序。

“坑小了,重新挖﹔苗小了,重新選﹔肥料少一點不行,水少澆一點也不行。2017年建設第一期生態林時,我們當地人特別不適應這種‘呆板’,認為這麼較真是折騰人,常常鬧情緒。但是福州來的技術人員還是堅持原則,漸漸地,大家都被這股勁頭感染了,種樹都能按照規矩辦。”有著20年造林經驗的定西市安定區林草局黨組成員陳正斌說,“在此之前我們從沒這麼做過,福州的造林經驗對定西來說是顛覆性的。”

為了解決人工挖穴效率低且隨意性大的問題,福州來的技術人員突發靈感,把拖拉機改造成挖穴機,一台挖穴機一天能挖2000個坑穴,抵過40個人的工作量,極大地推進了工程造林效率和質量。

經過四期建設,福州與定西東西部生態扶貧協作的標杆項目——安定區南山生態林,植樹造林10641畝,栽植各類苗木160.56萬株。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福州林”。

“樹木不僅要種活種好,還要種出生態,生態好了才能造就森林。因此,除了怎麼種樹外,種哪些樹、密度多大、花草樹木如何搭配也頗有講究。”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張國防說,生態林項目十分注重生物多樣性建設和生態功能提升。例如,林下套種多拉多毛豆、蠶豆等農作物,“以耕代撫”可以抑制林內雜草滋生,降低土壤水分蒸發,增加林內濕度,短期內可增加林農收入。豆科植物還具有較強的固氮能力,增加土壤肥力,達到“沃土”目的。

“福州林”種植成活率高達98%,而且造一片林,成一片景,這讓定西政府和百姓喜出望外。於是特請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團隊和福州市林業局局長童桂榮前來,希望以“福州林”為核心區,規劃設計森林公園。

“從生態林進一步提升為森林公園,是可以做到的,現已具備了很好的森林資源和基礎設施。當初在規劃設計生態林項目時,就是以建設森林公園為目標,從空間布局、樹種選擇到花草樹木搭配,我們就是圍繞‘三季有花、四季見綠’來展開,以期種出風景、種出產業、種出財富。”蘭思仁說。

秋高氣爽,站在南山頂上的“福州亭”前,環顧四周,喬木、灌木為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花草點綴林間,正契合“福州亭”的楹聯——閩中海風扶隴中,雲釉萬木競蔥蘢。

百姓長享綠色福利

“我家原有的40畝地全部退耕還林,一畝補助1200元。我還被聘為生態護林員,一年工資有8000元。”安定區鳳翔鎮李家岔村村民李鋒樂呵呵地說。

現在,每天都見到很多游客上南山,在“福州林”裡散步,在“福州亭”裡唱歌。眼看山頭越發熱鬧,李鋒工作更來勁了。

李淑梅家住石川鎮,曾是當地的貧困戶。生態林開始建造后,他們夫妻二人加入造林隊伍。一年下來,兩人收入超過8萬元。李淑梅高興地說:“我們家在2017年脫貧了,沒想到靠種樹也能過上好日子哩。”

福州有情,定西有福。萬畝生態林建設,帶動貧困戶參與退耕還林、植樹務工、營林管護等,實現精准扶貧。退耕還林每畝補助1200元,由國家林草局下發的中央財政資金提供﹔苗木採購費和村民參加生態林建設的勞務費,則由福州市財政資金的“生態林建設專項”來開支。

據統計,“福州林”項目區涉及退耕還林5032畝,其中貧困戶退耕還林1144畝,惠及118戶貧困戶,獲得現金補助137.28萬元,戶均增收11633元﹔優先採購貧困戶培育的苗木,受益貧困戶35戶,戶均年增收22200元﹔項目建設過程中,吸納貧困戶890多人參加造林,發放勞務工資274萬元,戶均年增收3078元﹔將工程區域中的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員選聘為生態護林員,人均年增收8000元。

“生態林的效益不僅要算小賬,更應算大賬。要算經濟賬、生態賬和社會賬,現有萬畝‘福州林’是多功能的,在這個基礎和平台上,今后可疊加很多功能,挖掘更大潛力,產生更多效益。依托它發展林花、林果、林蜂、林菌、林藥、林旅等產業,將為當地百姓帶來更多可預期的后續收入。”定西市市長戴超說,要把福州建設生態林的經驗、模式推廣到全市,加快建設定西市環城面山綠色生態屏障,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進而推動定西市森林城市的建設。

“福州在定西抓水土流失治理、抓生態建設,是抓到根子上、抓到點子上了。生態林是一片十分寶貴的生態資源和生態財富,將發揮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生態屏障、調節氣候等作用,這是一個樣板工程、優質工程和德政工程,在定西樹立了一座‘生態豐碑’。”定西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亞勤說。

(責編:焦隆、陳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