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鬆

——“十三五”時期我省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洪文泉

2020年10月22日08:13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咬定“青山”不放鬆

秋日,站在民勤縣城西南20多公裡處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緣遠眺,成片的沙棗、梭梭等固沙植物交織在一起,頑強地抵抗著百米外的沙丘。這片曾經風沙肆虐的大地,如今已變成一片郁郁蔥蔥的綠洲。

“有了這些防沙植被,眼前的沙丘就再沒往前走過一步。”民勤縣薛百鎮茂林村村民馬元成感慨地說,這些年政府對治沙工作的重視,讓自己的家鄉換了面貌。

這是“十三五”時期,甘肅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一個縮影。

作為我國荒漠化面積較大、分布較廣、危害嚴重的省區之一,甘肅省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問題比較突出,沙區面積達2606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的57.35%。甘肅始終把改變自然面貌作為全省林業和草原工作的根本任務來抓,植樹造林、治沙節水,為改善生態環境作出了長期不懈的努力。

“十三五”期間,全省立足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和促進大地增綠農民增收兩大目標,持續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扎實推進城鄉綠化美化,全省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數據顯示,甘肅省連續多年超額完成國土綠化任務。僅去年全年造林475.65萬畝,超過年度目標任務125.65萬畝,義務植樹9373.86萬株,新建義務植樹基地597個。

在甘肅,和治沙、造林同樣重要的,還有對草原生態的保護。甘南州有4084萬畝天然草原,佔全州總面積的七成以上。遼闊的草原不僅養育了居住於此的牧民群眾,也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養地。

曾幾何時,被稱為“中華水塔”的瑪曲草原上牧草減產,鼠患猖獗,沙丘縱橫……草原無力承擔“不可承受之重”。

“十三五”期間,全省先后組織實施退牧還草、退耕還草、已墾草原治理、草原災害防控、退化草原人工種草、草原監測等一系列草原生態保護工程,累計投入資金60多億元,使甘南草原重現生機。

時下,走進甘南州瑪曲縣尼瑪鎮薩河村,草原陣陣秋風吹過,圍欄牧場中的牧草迎風搖曳,河道兩岸新長起來的草叢被各式各樣的灌木叢悉心地保護著。

“這裡曾經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沙丘。”瑪曲縣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眼前這些短草和灌木,都是近幾年修復治理的成果。

2019年,甘肅省草原植被蓋度達到52.9%,比2011年提高4.3個百分點﹔草原干草產量達到1428萬噸,比2011年增加226萬噸﹔工程治理區草原植被蓋度、牧草高度和產草量分別提高3.9%、8.6%和8.7%。全省草原生態整體趨好,局部地區退化速度有所減緩、逐步改善。

“十三五”期間,甘肅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2019年,甘肅省實施祁連山人工生態修復項目257項1.42萬畝。“綠盾”專項行動自查摸排生態環境問題1845項,完成整改1802項。全省“綠衛2019”森林草原執法專項行動,查處違法佔用林地3000多畝。查處林業行政案件1295起,恢復林地705畝。

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兼顧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對此,甘肅在脫貧攻堅的探索與實踐中,緊盯群眾增收問題,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從河西到隴東,從戈壁到塬上,一株株綠苗種下地,一顆顆鮮果結出來,貧困地區林果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林果產業已經成為甘肅脫貧攻堅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截至2019年,全省特色林果種植面積達2244萬畝,年產值390多億元,林下經濟年產值達73.59億元,在為社會提供大量綠色生態產品的同時,促進了林農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就業增收。同時,甘肅投入真金白銀,實現生態護林員項目資金“四連增”,資金年規模達到5億元,年度選聘生態護林員63139人,帶動12萬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

咬定“綠水青山”,就有“金山銀山”。“十三五”期間,甘肅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邁出了綠色轉型發展的堅實步伐,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的路越走越寬,越走越暢。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