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美麗蝶變

——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掠影

王睿君

2020年10月23日10:24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大山深處的美麗蝶變

深秋時節,站在東鄉族自治縣高山鄉布楞溝村遠望,依山而建的小康屋錯落有致,漫山遍野的鬆柏蒼翠挺拔,平展寬闊的二級公路如巨龍般蜿蜒伸展……讓人很難想象,這裡曾是東鄉族自治縣最窮苦的村庄之一。

布楞溝,東鄉語意為“懸崖邊”。過去,布楞溝村有六大難——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增收更難。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布楞溝村走“親戚”,並作出“要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讓貧困群眾盡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的重要指示。

7年多來,在各級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傾力幫扶下,臨夏回族自治州廣大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發揚“堅韌執著、苦干實干、感恩奮進”的精神,緊盯脫貧小康目標,補短板、強弱項、興產業、促增收、激內力、提形象,全村整體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首過往,點滴變遷歷歷在目。通水、修路、建設新農村,成為布楞溝村脫貧致富的第一步。

2013年3月,由中石化集團援建的布楞溝村通村公路開工建設。短短兩個月后,一條長達22公裡的水泥硬化路修建完成,不僅將布楞溝村與大山外的世界連接起來,還一舉解決了布楞溝流域6個鄉鎮、20多個村、2萬多群眾的出行難題。

今年年初,折紅二級公路正式通車,沿途經過東鄉縣東塬、鎖南、達板、高山等10個鄉鎮,進一步優化了當地的交通路網結構。

從泥土路到水泥路,從坑窪不平的盤山路到穿山而過的二級路,76歲的布楞溝村村民馬仲成切身感受到出行環境的巨大變化。他高興地說:“家裡的橡膠雨鞋早都用不上了,小汽車都能開到家門口了,大伙早已告別‘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苦日子了。”

沿通村公路前行,便來到布楞溝村村史館。一隻木制水桶靜靜地立在村史館陳列室的一角,仿佛訴說著這裡人們曾經用水難的艱辛歲月。

7年前,這隻用幾圈鐵絲箍著13塊木板的木桶,還是布楞溝村村民馬麥志家的生活必需品。從父輩開始,他們就趕著毛驢載著木桶到十幾裡外的達板鎮馱水,或是到溝裡拉運苦泉水,或是從水窖裡打來積蓄的雨雪水,供給家裡所有的生活用水。

布楞溝村村民用“水比油貴”來形容當時吃水難的情形。他們甚至覺得,有客人上門時,給一碗水,比給一口饃更有誠意。

2013年2月底,布楞溝村開工建設安全飲水工程,從鎮裡埋設了15公裡的引水管道到村裡,建起了7座蓄水池,清澈的自來水流進了農家院落。

馬麥志清楚地記得,通水那一天,他和家人圍聚在水龍頭邊,前前后后不知擰開了多少次水龍頭。“聽著嘩嘩的流水聲,喝上甘甜的自來水,那一刻,全家都感受到無比的幸福。”

2015年,布楞溝村建起了新農村,全村群眾整體搬進了嶄新的磚瓦房﹔2018年,在中石化的支持下,又進行了房屋擴建改造。

水來了,路通了,新農村建成了,昔日破落不堪的布楞溝村徹底變了模樣,希望在村民們心裡不斷升騰,他們有信心把日子過得更加富裕。

“我們要把總書記叮囑的事一件件落實好,真正讓群眾過上小康生活。”布楞溝村黨支部書記陝斌杰介紹說,村裡先后建起了合作社、扶貧車間等,村民們個個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不僅如此,村小學的辦學環境也大幅改善,孩子們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

59歲的布楞溝村村民馬奴給也怎麼也想不到,當了一輩子家庭婦女,現在也能打工掙錢了。“我在家門口上班,每月能掙到2000多元,家裡的開銷基本夠了。”說話間,馬奴給也臉上溢出幸福的笑容。

年復一年奮力拼搏,日復一日揮汗如雨,這裡早已換了人間。布楞溝村的“六大難”徹底得到解決,全村打贏了一場漂亮的脫貧“翻身仗”。截至2019年底,全村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218元,是2012年收入的4.4倍。

如今,布楞溝村又有了新的規劃,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緊盯群眾增收這一關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發展多種產業擦亮脫貧底色,力爭把全村打造成全面小康示范村、鄉村振興樣板村和全國文明示范村。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