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扎在泥土裡

王震

2020年10月30日09:36  
 

海拔1605米的青崗嶺,是甘肅隴南西和縣大橋鎮的地域性標志。西漢水貫穿大橋全境,從山底蜿蜒流過,深情地滋潤著這片神奇的土地。

因地處大山深處,這裡還有很多老百姓沒有擺脫貧困,根據甘肅省委省政府的統一安排,西和縣大橋鎮的五個貧困村為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的定點幫扶對象,趙宣安、馬國棟、謝海亞、趙爾團、張國平等11位扶貧干部先后駐扎在這裡。

國網甘肅電力供圖

駐村工作前線指揮部負責人趙宣安,從事扶貧工作已5年時間,與六個貧困村的村民結下了不解之緣。2015年7月,趙宣安第一次駐村扶貧,擔任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王台鎮永樂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兩年后,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要派遣處級干部到韓河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剛剛結束永樂村幫扶工作的趙宣安沒有絲毫猶豫,再次向公司黨委請纓:我有幫扶經驗,我能夠更好地開展工作。他再次遠離家門,來到山大溝深的隴南,到西和縣大橋鎮韓河村任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同時擔任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扶貧辦駐村指揮部負責人。

以前,李坪、郭壩、王山村的村民上山耕種基本靠驢馱人背。每到下雨天,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泥濘不堪,出行困難,眼睜睜看著村裡的特色花椒變不成現錢。

電力扶貧干部馬國棟(張志浩 攝)

為了修通富民產業路,幾個扶貧干部和施工隊一起勞動,刨土、鏟石、挖沙。一天近十個小時的勞動量,幾天下來,嘴唇裂開血口子,臉上晒剝了皮,手上磨起了繭。扶貧駐村干部馬國棟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每天上山一趟,來回步行七八公裡的山路。上坡、下坡,腿都要跑斷了,但誰也沒有聽他喊過一聲累。經常是身上穿件牛仔藍的工作服,頭上戴頂草帽,穿雙布鞋或是膠鞋就去了山上。他眼裡盯的是富民路的進展,心裡盤算的是怎麼幫助村民發展花椒產業。

終於,沿著青岡嶺的土地,貫穿三個村,村聯村,戶連戶,地連地,修起了一條從山下直達山頂的寬闊公路,不僅解決了老百姓的出行交通問題,還拓寬了群眾的致富渠道,大面積開墾荒地種植花椒,提高了貧困戶們的家庭經濟收入。

花椒豐收了(蘆建華 攝)

到村子時,恰巧遇到幫扶大橋鎮李坪村的駐村書記趙爾團帶領綜合服務中心黨支部的黨員入戶走訪。李文彩是村裡的五保戶,已經67歲了,無兒無女。

路不好走,一會上坡,一會下坡,好不容易到了李文彩家,人卻不在,院子裡靜悄悄的。打電話聯系,停機了。

“老漢手機沒有話費了!”趙爾團順手給充了話費,繼續聯系。“在這裡幫扶,隊員們每月都會墊付一些錢,是常事兒!”一旁的趙宣安說。

電話終於通了,李文彩老人在電話那頭說:“趙隊長,你送給我的洗衣機很好用,很方便,太感謝你了!”

事情還得從頭講起。那是在趙爾團入戶採集建檔立卡戶過冬保暖措施時,他看到李文彩的洗衣機中放著一些沒洗的臟衣服,就准備幫著洗衣服,卻發現洗衣機不工作。

李文彩說:“洗衣機壞了幾天了,並且有漏電的感覺。”

“我想辦法給你修吧,一定能修好!”趙爾團自己查了半天,又叫人幫忙用三輪車將洗衣機拉到鎮上,修理店的修理師傅也無能為力,建議重新買一台。趙爾團心裡想,作為村上第一書記兼幫扶隊長,村民們都期盼他們幫助解決困難,既然已經答應洗衣機一定能修好,就要想辦法解決。最終,他自己出錢從網上訂購了一台新的洗衣機,送給了李文彩。

當趙爾團大汗淋漓地將洗衣機搬進老人的院子時,老人驚詫萬分,隨之而來的是感動和感激:“我老漢沒有后人,你對我這麼好,就跟我的兒子一樣啊!”

國網甘肅電力供圖

就在同一天,大橋鎮小山村的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隊隊長張國平也去村民虎玉紅家走訪。

虎玉紅的妻子孫勤花之前被確診為肺動脈高壓、心臟病和肝囊腫,高昂的治療費用對於這個2018年剛剛脫貧的家庭來說,無疑雪上加霜。虎玉紅以前是小山村的村長,自從妻子病了,他辭去了村裡的職務,在農業合作社打工。妻子的病,讓原本不是很殷實的家變得不堪重負。

虎玉紅的處境和心情張國平完全理解,甚至是感同身受。張國平的妻子去年年底剛剛查出罹患癌症,這讓一直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張國平開始關注幫扶村村民的健康。他想起國網甘肅電力葉軍董事長“要落實好相關幫扶政策”的囑托,開始認真研究農村合作醫療的政策,用盡一切辦法幫助虎玉紅一家。他和虎玉紅一道聯系醫院,利用網上籌款平台為虎玉紅籌集捐款2萬余元,又將自己身上帶的200元現金交給了虎玉紅。除了醫療保險正常報銷費用外,他還幫助虎玉紅向當地政府申請民政救助資金5000元,又利用省電力公司幫扶資金項目申請大病救助資金5000元。同時幫他申請社保和醫療的大病救助款,緩解了虎玉紅的家庭經濟壓力,解決了燃眉之急。如今,孫勤花也可以下地走路了。

國網甘肅電力供圖

張國平在為百姓默默地付出著,但誰又知道,他自己也是一個需要關愛的人。

2019年,張國平在一次體檢中查出得了腎結石伴隨腎積水,由於工作任務繁忙,一直沒時間去手術治療。直到11月下旬,病情突發,疼痛難忍,才抽空去西安西京醫院做了手術。當時正是脫貧攻堅“3+1”沖刺清零回頭看、查弱項補短板、全面提升脫貧質量的關鍵階段,很多工作都不能耽誤。手術后,張國平在醫院裡沒住幾天,不顧醫生勸阻,隻帶了一些藥物又回到村裡。

“張隊長是真心對我們好啊,他把自己的病不當病,把我的病一直放在心上,我們一家都感謝他啊!”隻要說起張國平,孫勤花感動的眼淚就流不停。

每當談起電力駐村干部時,西河縣委常委王小元總是豎起大拇指,他認為這些駐村干部“心裡裝著村民,是老百姓的貼心人”。這發自肺腑的真實感受,就像腳下的土地一樣真實,讓人踏實。

來源: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 

(責編:焦隆、陳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