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農民新需求 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

永登縣創新“一條龍”“菜單式”服務讓群眾幸福感不斷提高

劉 超

2020年11月06日11:28  來源:蘭州日報
 
原標題:精准定位農民新需求 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

城鄉社區裡絲竹齊鳴,小戲小曲唱響美好新生活﹔百姓講堂、博物館、圖書館成為市民的心靈驛站﹔深入田間地頭的慰問演出如火如荼……自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開展以來,永登縣精准把握農村發展的新變化,精准定位農民群眾的新需求,堅持“菜單式”管理模式,不斷提升志願服務水平,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文化氛圍日益濃厚,沉浸在健康的文化氛圍和藝術熏陶之中,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更加地堅定,存在感、獲得感、幸福感也不斷提高。

“品牌化”陣地建設讓服務升級

“這個是我們專門為轄區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孤寡老人、小孩洗衣服用的。”在永登縣城關鎮南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愛心洗衣坊,站點工作人員郁秦芳指著一台全自動滾筒洗衣機說:“我們採取的是百姓點單、站點派單、志願者接單的方式,隻要老人們有需求,我們會派志願者進行上門取衣物。”不僅如此,這裡還設有愛心理發室、愛心食堂、康復室、休息室等場所,讓無微不至的志願服務時刻伴隨著南街社區的居民。

現年68歲的張玉鳳是獨居老人,她平時的喜好是跟鄰居們一起跳廣場舞,“有時候中午跟大家玩得好了就不想回家,我就把飯帶上,到食堂熱一下吃,吃完還能去休息室躺著睡覺。”說著張阿姨嘴上浮起了笑意,“下午還能跟朋友們在棋牌室打打牌娛樂一下,有時候哪兒不舒服了就去康復室做做理療,感覺這個站點就像我的家一樣。”

南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九大愛心室”是永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的一個縮影,在永登,有一批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品牌受到群眾的認可。其中,柳樹鎮教場村“孝心之家”養老新模式、苦水鎮高高蹺、太平鼓非遺展演、紅城鎮紅市花燈、武勝驛鎮富強堡村實踐“蜜蜂精神”等品牌的開創都是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大膽嘗試和有益探索。此外,全縣建有文明閱讀、文化傳承、體育健身、青少年教育、最美夕陽紅、孝老敬老、文藝創作、愛國主義教育、家風傳習、紅色基因傳承10大實踐基地,還有學校醫院、窗口單位等實踐點。鄉鎮層面建成了16個鄉鎮實踐所、210個村(社區)實踐站,形成了縱向涵蓋縣、鄉鎮、村(社區)三級、橫向輻射黨政群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助推各類文明實踐活動扎實有序開展。

值得一提的是,永登縣結合12支專業志願服務隊和10大文明實踐基地的優勢特色,研究推出73項文明實踐項目清單,採取“中心制單、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願者接單、社會評單、考核定單”的“菜單式”管理,按照“派單與點單相結合、任務與志願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精准地把全縣各平台優質資源和公共服務有序、有效、持久地配送到基層。

“通過‘點單—派單—接單’這樣的工作流程,我們將相應的服務送到老百姓家門口,實現了服務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目的。”永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負責人巨榮慶說,中心建成后,志願服務更加規范,逐漸走向制度化。通過老百姓的需求和行業部門的特色,制定相應菜單,通過政府派單、群眾點單兩種方式結合,使得志願服務更加有效地開展,同時也能夠讓老百姓享受到實實在在地、既有普惠性又有特惠性的志願服務活動,“其中,理論宣講,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等活動是以政府‘派單’為主﹔站所開展的活動是以群眾點單為主,如,義務理發、義診、打掃衛生等,群眾可以通過電話、微信以及相關平台進行點單。”

“菜單式”管理極大滿足群眾需求

“菜單式”管理模式不僅最大程度的滿足了群眾的需求,也在向基層民眾傳播黨的“好聲音”以及普及永登歷史文化、傳遞身邊感動、推動道德實踐、弘揚時代主旋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功效。

不懂急救知識怎麼辦?新婚姻法有哪些改變?一到換季身體總是不舒服應該怎麼調節……面對群眾各種各樣的需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馬上就為大家安排。中心利用“永登人·百姓講堂”的平台,邀請縣衛校老師講授應急救護知識,並現場進行了心肺復蘇的演示﹔邀請永登著名律師講授婚姻法等法律法規﹔邀請縣中醫院醫生講授中醫養生、健康飲食知識……此外,魯土司衙門原金牌講解員、縣博物館講解員、縣政協文史委主任也依次走進講堂為民眾講解魯土司文化、永登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家風傳承等內容﹔老戰士、老紅軍、老模范等諸多身披光環的人物為大家講述人民軍隊和偉大祖國的光輝歷史、輝煌成就……各行各業的典型代表在百姓講堂廣泛開展法律法規、移風易俗、好人好事、紅色文化、家風家訓、養身保健等貼近實際、貼近基層的宣講20余場。同時,各實踐所、站邀請老黨員、老干部以及“田秀才”“土專家”“農民名嘴”等同步開展各類宣講150余場,讓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豐盛的“理論大餐”。

據悉,為創新優化“永登人·百姓講堂”形式與載體,永登縣不僅在“百姓講堂”開展各類講座活動,並且舉辦了“永登人·百姓講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宣講、蘭州市“發現鄉村領讀員”農家書屋演講比賽永登初賽、“永登人·百姓講堂”演講比賽等活動。活動還特別邀請了永登縣馳援武漢抗疫天使戴素琴護士長和鄒偉芳護士長舉辦專題講座,講述她們在武漢抗疫的點滴故事,極大地豐富了活動表現形式,擴大了“永登人·百姓講堂”覆蓋面和影響力。

此外,永登縣通過將脫貧攻堅惠民政策、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主題作為開展理論宣講的“主菜”,把“產業調整、鄉風文明、民生保障、種植養殖、法律法規、養身保健、生態環保、致富興業、疫情防控”等作為理論宣講的“配菜”,開展了進機關、鄉村、社區、學校、企業、家庭、軍營“七進”活動,深入基層宣講200余場次,下發學習資料4萬余冊,受眾干部群眾20多萬人次,通過多種形式打通理論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近期,永登縣還創新“菜單點課”式理論宣講,縣理論宣講志願服務隊確定縣級菜單式宣講選題34個,由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按照“菜單”進行點課,將被動接受宣講變為主動選擇宣講,有效提高宣講實效,目前開展活動20多場。

挖掘“民俗”助力新時代文化繁榮

與深入民心、群眾熟悉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相結合,用群眾喜愛的方式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的鄉村文明新風貌是踐行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核心要義之一。得益於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永登縣紅城鎮加大對本土優秀文化的挖掘力度,既留住了歷史的文脈和千年的鄉愁,也為新時代文化繁榮注入了嶄新的內容。

紅城鎮籌措800萬元建成一座佔地2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和1000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使得感恩寺及其周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也讓其文化內涵得以提升、影響力明顯擴大﹔在徐家磨村中心,一座曾經破舊如今已被修繕的水磨緩緩轉動,延續著千年鄉愁﹔在華山村80平方米的鄉村記憶博物館,裡面陳設的老舊農具,炕桌、石窩等“老物件”,喚醒了久遠的“鄉村記憶”……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的步伐,一座座鄉村文化廣場的也逐步建成,草根演出隊點亮了鄉村大舞台。紅城鎮以“文化惠民”為抓手,積極組建13個表演隊。越來越多的村民成為舞台“主角”,將文化的種子洒滿紅城大地。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使紅城古鎮人氣越來越“紅”,紅城百姓們的日子也越來越“紅”。

放眼整個永登縣,每逢傳統節日和重大節慶,永登縣文化文藝志願服務隊都會聯合民間文藝團體定期、定點開展“周末廣場文藝展”、“文化下鄉百村行”等活動,截至目前,累計演出300多場次,演出人員達到1萬多人次,活動覆蓋全縣200個村,觀眾達30多萬人次﹔組織群眾文藝團體開展“文化下鄉百村行暨舞(歌)王爭霸賽”“送戲下鄉”等活動,演出近240場次,覆蓋150多個村,演出人員達到5000多人次,觀眾達20多萬人次。

此外,為了進一步活躍民眾文化生活,永登縣組織舉辦各類書畫展覽30多次。縣博物館(含流動展覽)每年參觀人數達到5萬多人次,圖書館年接待人數達到2萬人次以上。縣科技、文化、衛健等部門每年聯合開展多場“三下鄉”活動,為廣大農村群眾提供義診義演、科普宣傳、惠農政策解讀等志願服務。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的文藝演出、舞台演講、歌詠比賽、詩歌朗誦、廣場舞大賽等十大群眾性系列活動,極大激發了廣大干部群眾愛黨愛國熱情。疫情防控期間,縣文化文藝服務隊創作抗“疫”文藝作品近300個,由縣實踐中心策劃、永登縣本土歌手張祿洋創作演唱的《等你回到春天》被確定為甘肅省抗疫公益歌曲,在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等媒體平台播放。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讓全縣文化事業全面開花,更加有效提升了永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內涵和外延。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