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產業興了 群眾富了

——榆中縣精心打造“產業聯盟”提升產業扶貧品質紀實

鞏 煒 張倩 洪文泉 劉健 楊唯偉

2020年11月09日08:19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產業興了 群眾富了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為榆中縣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郁婕

一直以來,受自然條件和種植習慣影響,榆中縣傳統種植養殖業主要以散戶種植、小戶經營模式為主。豐年還能混個溫飽,若是遇到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群眾的日子就很難熬。

為當地貧困群眾發展一個可以長期依靠的致富產業,成為榆中縣脫貧攻堅必須優先解決的問題。

不僅要立足特色優勢發展產業,還要立足市場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道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循著這一思路,榆中縣委、縣政府按照“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特色產業培育方式,大力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優化配置、聯動發展,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導、帶動農戶”原則,先后培育打造了高原夏菜、百合、馬鈴薯、中藥材、肉牛和肉羊等9大“產業聯盟”,形成了層次合理、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條有特色、靠得住、能復制的產業脫貧路子。

如今,無論是園子岔鄉百合、中連川鄉艾草,還是芳美肉牛、高原夏菜,都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產業“靠山”。全縣近40萬靠天吃農業飯的群眾,因產業興起,富了,笑了。

百合富了“窮園子”

說起榆中北部山區,似乎就是貧困的代名詞。園子岔鄉,就位於北山腹地。這裡山大溝深地不平,常年干旱不見雨,發展傳統產業處處受限。

雖然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讓園子岔鄉成為蘭州百合生長優質產地,但交通不便、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當地百合種植戶仍然無法擺脫“豐產不增收”的尷尬處境。

“好百合富不了窮園子。”一句玩笑話,道盡了園子岔鄉群眾的辛酸。

脫貧攻堅以來,園子岔鄉通過招商引資、發展龍頭企業、建設保鮮庫、對接市場等方式,建成規模化百合種植合作社12家,建成百合保鮮庫12座,總庫容超過1.1萬噸,發展線下實體經銷門店14家,實現線上銷售配送范圍覆蓋全國。

“以往,我們沒有龍頭企業和保鮮設備,園子岔鄉的百合主要依靠商販上門收購,市場價格毫無話語權,百合種植利潤逐年下降。”榆中富源百合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滕漢生告訴記者,隻有與農戶在生產、經營、服務等方面形成利益共同體,種植戶互通有無,合作社抱團闖市場,才能有效改變這種局面。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牽頭組建起“榆中百合聯盟”。

小產業有了“大聯盟”,“威力”很快彰顯——全鄉285戶965人參與百合產業發展,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組織標准化生產和集約化銷售。目前,全鄉種植百合超過5萬畝,百合年產值超過1.5億元,實現戶均增收超過2萬元,累計帶動3000余人順利脫貧。

“以前種土豆、小麥,加入合作社后開始跟大伙兒一起種百合。”青碾村村民金嬌嬌告訴記者,如今她家種植了20畝百合,平時還在合作社上班,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一年下來至少能有10萬元的收入。

園子岔鄉上溝社柏木村的村民魏萬俊,2016年開始在合作社的帶動下種植百合。經過幾年的摸索,現在已經種植百合30畝,每年成熟10畝,每畝可收入1萬元。站在自家的百合地裡,魏萬俊直言:“靠著百合,日子越過越好!”

肉牛蹚開致富路

晌午時分,甘草店鎮果園村村民張宏喜像往常一樣來到合作社喂牛、打掃衛生,牛欄裡幾十頭西門塔爾肉牛正在搶著進食。

張宏喜所在的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不僅是榆中縣最大的標准化肉牛養殖基地,還是我省“三變”改革試點承接經營主體之一。經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不僅帶動當地大力發展肉牛規模養殖,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飼草玉米6000畝,保障了605戶農戶穩定增收。依托芳美合作社,甘草店鎮30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戶均年增收5000元。

“以前,我在外打工和種地賺錢,一年下來最多也就掙2萬元。現在我和妻子都在合作社工作,兩個人加起來一年工資能拿到5萬多元。”張宏喜告訴記者,自己就是肉牛產業的受益者之一。

“搞產業扶貧,最終目的是要讓群眾從中獲益。”榆中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國慶告訴記者,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傳統單打獨斗的發展方式,必然會出現抗風險能力弱、品牌影響力弱、生產銷售難以規模化等短板。

為此,芳美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頭聯合其他養殖企業和合作社,成立了榆中縣“肉牛產業聯盟”,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產業發展信息共享、市場共進、銷路共用,打通了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讓養殖企業抗風險能力和帶貧效果得到大幅提升。

“有能力養殖的搞養殖,能種飼草的種飼草,形成聯盟后,可根據農戶的不同選擇和能力,發展適合自己的產業。”榆中縣甘草店鎮黨委書記魏立榮告訴記者,全鎮圍繞逐漸成規模的肉牛養殖產業,同步配套種植1萬畝飼草,大幅提高了農牧業綜合生產效益。

經驗越來越足,產業處處開花。有了芳美的成功模式,甘草店鎮依托其他產業聯盟,積極推廣馬鈴薯、藜麥、無籽西瓜等種植產業。目前,全鎮標准化種植農業生產面積達到6.5萬畝。

綠菜立起“金招牌”

通過“產業聯盟”抱團取暖,不但能讓群眾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市場價格,增強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品牌意識,而且有利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榆中縣南山地區和中部川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有機物積累,同時夏季氣溫較低,病虫害發生率相對較低,從而形成生產無公害蔬菜的天然優勢,色、形、味俱佳的高原夏菜深受消費者喜愛。但一直以來,由於受組織化程度低、龍頭帶動薄弱、產品質量效益不高等發展瓶頸影響,榆中的高原夏菜往往“叫好不叫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榆中縣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導、帶動農戶”的原則,大力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優化配置、聯動發展,組建起“高原夏菜產業聯盟”。

深秋的午后,榆中縣蘭州高原夏菜核心示范區的蔬菜大棚裡,辣椒、西紅柿等蔬菜茁壯生長。作為“高原夏菜產業聯盟”的發起企業,甘肅康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已成為集高原夏菜種植、收購、外銷、技術推廣及大棚建設為一體的大型種植龍頭企業。

甘肅康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談應勇告訴記者,目前榆中高原夏菜產業基本能夠做到從數量、質量、品種上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據介紹,康源現代農業公司不僅自建蔬菜大棚2000畝,還依托產業聯盟帶動50余家專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發展高原夏菜種植基地,年產量可達2萬噸,產值1.2億元。

產業聯盟帶來的規模和效益變化,讓榆中高原夏菜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剛感觸頗深。他告訴記者,以往依靠散戶和小合作社種植的高原夏菜,不僅品質良莠不一,產量也很難保証,遇到大一點的高品質訂單,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干著急沒辦法。

有了產業聯盟的助推,榆中高原夏菜產業不斷升級。合作社和種植大戶不但在育苗、種植方面得到技術支撐,還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市場行情,不僅有效避免了扎堆種植出現“好菜爛在地裡”的窘況,還保証榆中高原夏菜在市場價格方面有了“話語權”。

去年,榆中縣在高崖鎮李家磨村新建起1000畝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榆中縣高原夏菜專供基地,集高原夏菜示范生產、收購銷售、加工配送、訂單發展為一體。新鮮、高品質的高原夏菜由此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進一步拓寬了當地農民的增收渠道。

目前,全縣共培育出榆興、康源、宏鑫等各類農業高原夏菜龍頭企業80家,覆蓋176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6.8萬農民。菜品不僅直送全國60多個城市的80多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還出口到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

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圍著聯盟轉、聯盟推著產業升、產業帶動群眾富。隨著脫貧攻堅不斷推進,一個個日漸壯大的“產業聯盟”,成為榆中縣引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有力支撐,也為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速鄉村振興步伐蓄積了新動能、增添了新活力。

(責編:焦隆、陳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