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啃下“硬骨頭” 踏上新征程

洪文泉

2021年01月19日11:00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非凡2020 奮進2021】啃下“硬骨頭” 踏上新征程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自然災害不期而至,過去的一年,甘肅脫貧攻堅難上加難。

面對重重困難,不忘庄嚴承諾。甘肅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採取超常規政策措施,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戰”,勁頭不鬆、力度不減,瞄准突出問題合力攻堅。

從隴東旱塬到河西大地,從田間地頭到扶貧車間,隴原大地上,處處都是為奪取脫貧攻堅戰最后勝利揮洒汗水的身影。2600萬隴原兒女“奮筆疾書”,認真答好脫貧“考卷”的每一道題。

去年年底,甘肅最后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全省現行標准下552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26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甘肅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為“十三五”畫上圓滿的句號。

“民生”驗收脫貧攻堅真實成效

脫貧攻堅,是最實在的民生工程。脫貧攻堅的質量與實效,反映在每一戶貧困群眾的生活中。

在脫貧攻堅收官階段,甘肅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戶,對2013年以來136.3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保障情況進行了逐戶現場核驗,不斷加大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傾斜支持力度,提高補助資金標准,兜底保障特困農戶,確保住房安全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以前在山坡上住的土房子,干啥都不方便。”在榆中北山的大山裡生活了75年,韋營鄉韋家營村村民韋如志老人做夢也想不到,有生之年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脫貧攻堅,讓他和村裡其他49戶村民一起搬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裡。老人高興地告訴記者,如今,出門走的硬化路,家裡喝的自來水,一年四季洗澡有熱水。

截至去年底,甘肅省累計支持174.9萬戶農村群眾完成危房改造,解決了近700萬人住房安全問題。

“村裡沒有像樣的路,群眾出行不方便,種的苗木也賣不出去。”談起村裡的路,寧縣盤克鎮宋庄村苗林種植大戶李富奎深有感觸,“現在村裡的路經過翻修硬化,出門再也不用發愁了。”

去年,甘肅緊盯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的兜底性目標任務,投入230億元實施建制村硬化路工程4.7萬公裡,提前兩年實現了全省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 

東鄉縣是“三區三州”和六盤山片區連片特困縣,十年九旱,山大溝深,飲水管線長,群眾居住分散,工程管線輸水壓力大、供水末端喝不上水等問題突出。

去年,東鄉縣全面改進和提升農村供水管網,改造管道、維修水池、修建集中供水點,選聘村級水管員,充實基層管護隊伍,確保農村供水安全穩定暢通,38萬人的飲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甘肅省在8個未摘帽縣計劃實施鞏固提升工程217處,改造冬季凍管627公裡,並建立監督舉報機制,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確保了“水源穩定、水管通暢、水質達標”。

有了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三重保障”,群眾不出村就可以在家門口享受“看病報銷”服務。

截至去年9月,全省574.9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應參盡參,貧困群眾“看病難”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

“產業”成為群眾致富長遠依靠

脫貧攻堅以來,甘肅省堅持產業到戶精准扶持和區域產業體系構建有機結合,拉開架勢構建扶貧產業體系,主攻“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和地方優勢特色產品及“五小”產業,大力培育引進龍頭企業,推進合作社規范提升,走出一條甘肅特色的產業致富之路。

坐落於祁連山下的天祝縣,擁有冷涼的環境、適宜的土壤酸鹼度、長時間的日照和純淨的雪水。天祝縣以打造全國藜麥種植中心為目標,聯合甘肅純潔高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58億元建設藜麥扶貧產業園。經過一系列加工,富硒藜麥、藜麥酒飲、藜麥餅干等產品相繼上市。

作為“特別特”產業,藜麥產業的成功迅速得以推廣。目前,甘肅省在14個市州全面推廣隴藜系列品種,初步形成了隴東旱作區、河西走廊沿祁連山灌區、隴中干旱半干旱區、天祝甘南高寒陰濕區4個核心種植區,在全國糧食生產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帶。

在甘肅的很多貧困山區,山大溝深、人多地少。信息閉塞、銷售渠道狹窄、市場對接層次低等眾多因素一度成為當地產業發展的羈絆。隴南市委市政府經過反復論証,將電子商務作為產業發展的“敲門磚”。

政策傾斜,培育人才,發展物流,鋪設網絡,建設配套硬件設施……一系列精准的措施,讓電子商務在短短幾年內成為隴南后發趕超的“數字動力”,從1個到450多個,覆蓋全市貧困村的電商服務點,構起一張連接“山裡”與“山外”的無形之網。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銷對接越加重要。2019年以來,甘肅著力建設“甘味”農產品品牌,拓寬產銷對接渠道,升級消費模式,越來越多的農戶和客商通過生產和經營“甘味”農產品獲得收益、得到實惠。

在規模化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解決那些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投身產業的貧困勞動力穩定增收,成了甘肅精准脫貧的又一個有益探索。

遍布全省各地的扶貧車間,解決了貧困勞動力“就業”和“顧家”之間的矛盾﹔公益性崗位和兜底幫扶讓勞動力薄弱的困難家庭看到生活的希望﹔有組織的勞務培訓、輸轉讓青壯年勞動力學到“一技之長”,見了世面,鼓了腰包。

“幫扶”歷練廣大干部擔當作為

37歲的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干部邱軍,兩年前來到公司定點幫扶的華池縣挂職主抓定點幫扶工作的副縣長,踏上了助力革命老區脫貧奔小康的“長征路”。

兩年來,他一腔熱血奉獻革命老區,滿懷深情為脫貧,不辱使命,忘我工作。2019年華池縣順利脫貧,他被評為甘肅省脫貧攻堅幫扶先進個人。

前不久,就在兩年挂職即將期滿的時候,他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經過50多天的搶救,年僅39歲的邱軍,把生命最后的瞬間定格在了扶貧一線。

回顧甘肅脫貧路,一批批舍“小家”,為“大家”的扶貧干部群像逐漸清晰。

幾年來,甘肅在認真落實中央保持貧困地區黨政正職穩定政策基礎上,確保把最能打硬仗的干部放到一線。先后調整優化市州黨政班子成員102名,又從省直部門選派54名年輕有為的正處級干部挂職擔任貧困縣的縣委副書記。

“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甘肅堅持在脫貧攻堅一線了解識別提拔干部,全省有1822名在脫貧攻堅中表現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在榜樣的激勵下,甘肅脫貧攻堅戰場上涌現出一批“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情”的扶貧干部。他們風裡來雨裡去,褲腿沾滿泥土,心中飽含真情,將自己的汗水和青春留在一片片脫貧攻堅的熱土上。

2020年,甘肅省脫貧攻堅碩果累累,“十三五”勝利收官。

展望未來,鄉村振興任重道遠,“十四五”將全面步入新的征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列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提出了“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要求,為甘肅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20,我們披荊斬棘,在脫貧攻堅的路上走過千山萬水﹔2021,我們還要繼續奮斗,勇往直前,邁向農業農村現代化。

腳踏實地、心向遠方,磨礪始得玉成。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甘肅將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從解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為重點轉向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轉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責編:陳誠、周婉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