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小山村的“天地”之變

陳斌、馮亞鬆、杜哲宇

2021年02月11日08:27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西北小山村的“天地”之變

清晨5點,48歲的朱惠平准時起床洗漱。十幾分鐘后,他騎上裝滿蔬菜的電動三輪車,去往縣城為幾家超市送菜。而在一年多前,從家門口到最近的公路,也需要長達一個多小時。這樣的變化,要從2019年7月他的一次“搬家”說起。

朱惠平家所在的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王村鎮朱家澗村曾是深度貧困村,也是平涼市最后脫貧的村子之一。2019年以前,全村125戶375人分散住在大山深處十多個山頭的窯洞裡,自然環境惡劣,生活十分困難。為幫助村民擺脫貧困,當地政府將朱家澗村列為整村搬遷對象,在王村鎮交通主干道旁選址修建了朱家澗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2019年,村民們搬進了新建成的樓房小區,從崎嶇山路的“天上”,搬到了交通便捷的“地上”。

回想起從山上窯洞搬進山下樓房的這段時間,朱惠平說自家的生活像是從“地下一下到了天上”。

“住在窯洞的時候,村裡沒有公路隻有土路,勉強能讓驢車或者三輪車通行,從家門口到最近的公路都要走一個多小時。”他回憶說。交通不便導致經濟收入很少,日子過得緊巴巴,“告別窯洞,住進樓房,總感覺自己在做夢一樣,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朱惠平說。

為了確保群眾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涇川縣在天津市武清區的對口幫扶下,建成日光溫室大棚13座,鋼架大棚235座,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針對朱家澗村產業基礎薄弱、群眾發展能力不足的情況,農業技術部門還專門選派技術人員,長期駐村手把手教村民種瓜種菜。

“我們家承包了1座日光溫室大棚和15座鋼架大棚,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種了辣椒、甜瓜、西紅柿、菠菜等蔬果,銷路不用愁,現在家裡一年的收入是以前的三四倍。”朱惠平笑著說。

有了政府的扶持,加上不怕苦肯鑽研,朱惠平剛剛獲得了涇川縣“2020年度種菜能手”的稱號。“全縣212個村子評出10個能手,他是我們村唯一一個。”村委會副主任朱小平自豪地說。

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因為搬遷得到了徹底解決。以前的朱家澗村,教學條件差,留不住老師,2011年的時候,村裡的學校隻剩下4個學生。“那時候要是碰上雨雪天,上學得帶兩雙鞋,一雙舊的在路上穿,到了學校再換雙鞋。”朱惠平的女兒朱彤說。

“現在有公交車直接通到小區門口,去縣裡的高中很方便,放假回家也不用我爸來專門接我了。”朱彤說。

新小區樓房裡清澈的自來水,是讓朱惠平開心的另一件事。“以前我們都是靠驢從附近的山溝裡馱水,一趟就是一個半小時。”朱惠平說,“平時打一次水能用兩三天,要是逢年過節,一天就得打一次。碰上下雨出不去,就隻能喝‘屋檐水’了。”而現在,打開水龍頭就能用自來水,徹底結束了以前趕驢馱水的辛酸。

臨近春節,朱惠平一家忙著打掃房間,購置年貨,忙碌而開心。“今年我想把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考個駕照之后再買輛車,這樣冬天送菜就不冷了。”朱惠平說。“還希望兒子能盡快談個對象,女兒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朱惠平的妻子李海玲接著說。

小山村從“天上”搬到了“地上”,村民的生活則從“地上”飛到了“天上”。朱家澗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讓這裡的人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責編:陳誠、王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