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紅牛”奏響富民強市新樂章

周尚業

2021年04月28日14:10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平涼紅牛”奏響富民強市新樂章

喝著恆溫山泉水,享受自動毛刷按摩,聽著舒緩的音樂……平涼紅牛解脫鼻環,走進標准化養殖場,從田間地頭的“耕地牛”到“致富牛”“小康牛”,它見証了黃土塬上牛產業的發展和嬗變。

平涼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群眾養牛歷史悠久。2017年,平涼市將牛產業確立為全市脫貧攻堅的“首位產業”,全市上下為牛產業鏈開發凝心聚力,群眾“趕著紅牛奔小康”,平涼紅牛市場不斷擴大,邁向高端市場,已成為平涼的一張亮麗名片。

推動牛產業 走出“牛”路子

和煦的春風吹過,崇信縣黃寨塬上,綠油油的庄稼苗長勢喜人,一派田園好風光。

從黃寨鎮前往甘庄村的路上,一塊“全力打造紅牛特色小鎮”的牌子格外醒目,沿著新硬化的盤山水泥路,來到甘庄村窯洞養牛場。層層山巒溝壑間,一排排窯洞錯落有致,一頭頭體格壯實的“平涼紅牛”在窯洞前悠然自得,或晒著太陽,或站著反芻。

“村民搬出窯洞,住進新居后,為了節約土地資源,鎮裡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立足窯洞背風向陽、冬暖夏涼、改造成本低的優勢,對集中連片的101孔廢舊窯洞進行了集中改造、盤活利用,探索窯洞養牛,帶動全鎮群眾改造窯洞395孔,飼養紅牛1710頭。”黃寨鎮鎮長張小龍介紹,2020年鎮裡依托養牛場解決了1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人均月增收2400元,年收入2.8萬元。並通過“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戶”和“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帶動全鎮養牛1.8萬頭。

一年前,甘庄村窯洞養牛場建成后,村民侯佔紅就成了飼養員。“利用家裡廢棄的3孔窯洞入了股,年底有分紅,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固定務工收入。其他時間還可以干農活。”正在喂牛的侯佔紅說。

近年來,崇信縣把昔日的廢舊窯洞變成了窯洞養牛示范帶,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庄浪縣、華亭市、崆峒區等地堅持因地制宜、創新實踐,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平涼紅牛產業扶貧模式。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平涼市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國有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公司化運作、合作社組織生產、貧困群眾入社分紅的產業扶貧新機制。

“十三五”期間,平涼市依靠養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1800元,牛產業收入佔到養牛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平涼紅牛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離不開政府持之以恆的大力推進。在2017年召開的平涼市委四屆四次全會上提出,“要把牛產業作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增收的‘首位產業’”,“實行一個產業一名責任領導、一套工作班子、一套推進方案、一個融資平台、一套保障機制”的“五個一”工作機制,並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助推平涼紅牛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不斷整合扶貧專項、產業項目、金融貸款和財政資金,強力推進牛產業轉型升級。

2017年以來,平涼市先后累計投入牛產業扶貧資金9.8億元,扶持養牛建檔立卡貧困戶6.8萬戶,帶動27.7萬建檔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增收。至2020年底,平涼市牛存欄量達到45.87萬頭、出欄量35.59萬頭,大批農民依靠發展牛產業實現脫貧致富,走上產業致富路,拔掉了“窮根”。

引進牛科技 培育“牛”品種

“十三五”以來,平涼市堅持創新驅動,依托科技創新,不斷增強平涼紅牛產業體系發展的動力,以支撐平涼肉牛的高效優質發展。

走進位於涇川縣城關鎮鳳凰村的“平涼紅牛”鼎康肉牛育肥場,伴隨著輕盈的音樂,一群體型健碩的“平涼紅牛”正在散步、吃草料、飲水。

“音樂會使牛心情愉悅,按摩能讓牛全身放鬆,促進血液循環,去除體表寄生虫,減少皮膚病發生。”鼎康肉牛育肥場負責人程強說,引進精細化的科學喂養方式,是保証平涼紅牛品質的主要因素。

“嘭……”一聲,一股濃郁的焦糖味扑鼻而來,褐色的絮狀精飼料冒著熱氣從生產線緩緩輸出,工作人員裝斗后,送入恆溫發酵箱。這是鼎康肉牛育肥場引進的國內最先進飼草加工設備——集秸稈“汽爆、揉絲、發酵”於一體的飼草加工生產線。

“高端肉牛的育肥,首先體現在喂養的每一個細節上。”採訪當天,巧遇甘肅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甘肅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雷趙民帶領他的學術團隊前來開展種公牛遺傳資源的開發、保護利用課題研究。

“眼前的這些麥片就是平涼紅牛吃的上等精飼料,把黃豆、黑豆、玉米、大麥等炒熟,用飼料壓片機壓成片狀,這樣制作的高能熟化飼料可提高消化吸收率、改善肉質。”在精飼料配備車間,雷趙民抓起一把麥片說,喂養的時候,根據肉牛育肥的前、中、后期的生長特點進行復配,確保肉牛各階段的器官、系統生長能夠達到峰值。

要塑造卓越的品質,技術人才的引進和自主創新是關鍵,而平涼紅牛產業發展在這條技術道路上的探索從未止步……接軌國內國際最新技術,始終把技術品質領先作為核心資源。

三年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肉牛種質創新基地在崆峒區白水鎮打虎村開工建設,啟動了中國平涼紅牛育種計劃,利用“基因組選擇”技術,通過雜交改良、橫交固定等育種程序,著力培育平涼紅牛新品種,積極打造平涼紅牛國家級育種核心區。目前已組建育種群3000頭,經過嚴格檢疫、檢測等程序,核心群158頭紅牛已遴選進場。

平涼近幾年自主研發的玉米秸稈飼料化及肉牛品質育肥技術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科技對牛產業的貢獻率達到65%以上。而通過深化院地合作,是打造中國平涼紅牛育種“硅谷”的開始,標志著平涼紅牛向品種化繁育、標准化生產、品牌化經營邁出了新的步伐。

發展牛經濟 凸顯“牛”品牌

隨著平涼紅牛產業的壯大,如何讓養牛群眾增加收入,讓消費者吃到好品質的牛肉?

對此,平涼市一直在打造紅牛品牌的道路上努力探索著。

4月9日,平涼海關綜合業務科工作人員來到靜寧縣界石鋪鎮供港肉牛養殖及出口創匯基地。現場查看耳標、膘情、防疫記錄、稱體重,3天后,一輛裝有18頭檢疫檢驗合格的平涼紅牛起運,發往香港。

“公司從去年10月取得自營出口經營權以來,已出口活牛1085頭,佔全國活牛出口量的四分之一。”靜寧縣界石鋪鎮供港肉牛養殖及出口創匯基地負責人曹鵬介紹,基地採取“政府項目扶持搭建平台、企業帶技術市場輕資產經營”的合作共贏發展模式,帶動界石鋪鎮西川村31戶農戶以62.4畝土地入股,每年每畝獲得700元的保底分紅收入,吸納鎮內12名困難群眾到養殖基地務工,同時帶動界石鋪鎮水魚流域的62戶農戶訂單種植飼草玉米900畝,並承接配股資金420萬元,按照每年800元向農戶固定分紅。

活牛銷往香港,標志著平涼紅牛邁向高端市場。

在紅牛產業不斷壯大的同時,平涼市持續強化打造平涼紅牛品牌,著力提升平涼紅牛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早在2008年,“平涼紅牛”就成功注冊為全國第一個活牛類証明商標,此后品牌建設捷報頻傳。

2018年,平涼紅牛取得直供國家運動員“入場券”,成為“甘味”農產品家族“好中優”中的一員﹔2020年,“關山紅牛”地理標志証明商標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發布。

近年來,依托平涼紅牛品質優勢,平涼市組建了平涼紅牛集團,引進落戶和扶持培育了秦寶牧業、伊順祥、旭康、西開、凱灃等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1戶,研發和生產平涼紅牛肉制品、骨制品、革制品等6大系列100多種產品,年屠宰能力20萬頭,加工能力達到1000噸。

“平涼紅牛是牛業‘茅台’。”這是中國畜牧業協會牛業分會會長、中國農科院研究員許尚忠在參加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專家現場品鑒暨第二屆平涼紅牛節時,對平涼紅牛給予的高品質定位。

“下一步,全市將著力打造1核7園1集群的產業發展格局,力爭‘十四五’末,將平涼紅牛產業打造成全產業鏈、全供應鏈、全循環鏈的一個產業集群,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思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採訪中,平涼市委主要負責同志描繪著平涼紅牛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

拓新局,譜新篇,全面提升牛產業發展層次,平涼市正在奮力推動著紅牛產業做大做強,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