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交通乃文明之舟。”1994年,13.15公裡的天北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現了甘肅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到2020年底,全省高速及一級公路突破6000公裡。短短26年,甘肅高速公路建設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一條條高速公路猶如一個個大動脈,源源不斷地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高速沿線地區迎來了重大機遇,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面貌日新月異,傳統文化煥發生機,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今天,本報推出“沿著高速看甘肅”主題報道,以連霍高速河西走廊段為主線,走進酒泉、嘉峪關、張掖、武威等地,在行進式採訪中,回眸千年絲路古道,感受百年滄桑巨變,講述甘肅發展故事。
連霍高速公路簡介
連霍高速是連接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省際通道,橫貫東西,打通了西北、中原及東部沿海的高速公路通道。連霍高速東起江蘇連雲港,西至新疆霍爾果斯口岸,通車裡程4244公裡,是中國最長的一條高速公路,被喻為現代“絲綢之路”,是著名的亞歐大陸橋通道,已成為“一帶一路”重要交通大動脈。連霍高速也是甘肅省境內裡程最長的高速公路,線路經過天水、定西、蘭州、武威、金昌、張掖、嘉峪關、酒泉等市。1994年7月,連霍高速天水至北道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甘肅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2002年,連霍高速定西巉口至蘭州柳溝河、古浪至永昌、永昌至山丹(二期)3段線路實現高速化。2013年7月,隨著永古高速公路烏鞘嶺隧道群的建成通車,連霍高速甘肅境內1608公裡路段全線實現高速化。
武威
穿越烏鞘嶺 連通幸福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伏潤之
武威歷史悠久,是古絲綢之路要沖,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以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而得名。武威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葡萄酒城、中國最美文化旅游城市,世界白牦牛的唯一產地。
武威境內的烏鞘嶺歷來為出入河西走廊的屏障,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氣溫零下2.2攝氏度。史書中對烏鞘嶺有“盛夏飛雪,寒氣砭骨”的記述。
連霍高速公路途經武威,而“瓶頸”在烏鞘嶺,這是連霍國家高速公路甘肅境內全線隧道最密集、建設難度最大的一段。
烏鞘嶺隧道群地處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平均海拔為2400米左右,屬高寒、高海拔地區,地質構造發育、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地質災害頻發。在施工中,經常發生斷裂破碎帶涌水、擠壓性斷層大變形、煤系地層瓦斯突出、泥石流傾瀉等地質災害。二是地基處理工藝、工序復雜。該隧道群濕陷性黃土多,原有舊路邊坡沖溝明顯,地基濕陷下沉較為突出,橋涵構造及路基基底處理復雜。三是年有效施工工期短。烏鞘嶺地區海拔高、晝夜溫差大,降雨(雪)量較大,年有效施工時間僅有四五個月。
施工中,建設單位甘肅路橋公路投資有限公司實行施工方案動態管理,加強施工組織調度,區別不同圍岩地質情況,有針對性地加強施工質量控制,採取遠程視頻監控等措施,做好隧道施工全過程安全控制,克服了施工地氣候高寒陰濕、隧道內圍岩情況差、涌水和塌方地質災害頻發等困難,開展了一場為期四年的艱苦卓絕的隧道建設攻堅戰,成功穿越了有“中國地質博物館”之稱的烏鞘嶺。
2013年7月30日零時,全長近44公裡的烏鞘嶺隧道群建成通車,標志著連霍國家高速公路甘肅段高速化的最后一個“瓶頸”被打破,也標志連霍國家高速公路甘肅段以及甘肅、新疆與東中部地區陸路通道實現全面高速化。
烏鞘嶺從此不再是連霍國家高速公路上的“攔路虎”,冬天常常因積雪造成的大堵車現象有效消除,行駛烏鞘嶺隧道群比原來翻越烏鞘嶺縮短了四十多分鐘,行車的快捷性、安全性和舒適性大大提高。
這一路段的建成通車,對於充分發揮蘭州對河西五市的輻射作用,實現甘肅省東出西進,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甘肅省扶貧開發和轉型跨越,實現甘肅省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烏鞘嶺隧道群一頭連著天祝縣,一頭連著古浪縣。交通大通道的打通,為兩個貧困縣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2019年底,古浪縣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7%,天祝縣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07%。2020年2月28日,古浪縣、天祝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發展旅游,交通先行。武威人文遺產獨一無二,有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稀世珍寶西夏碑、“隴右學宮之冠”武威文廟、鳩摩羅什塔、西藏納入中國的歷史見証地涼州白塔寺、中國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等珍貴歷史文化遺存。近年來,武威市立足市域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迥異多彩的旅游資源,緊緊圍繞文化旅游名市建設,加快重大文旅項目建設,開發特色文創旅游產品,全面打響“天馬行空·自在武威”文旅品牌形象,促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提質增效,全市文旅產業快速發展。
張掖
祁連山風光美 裕固族生活甜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范海瑞
沿著連霍高速公路從蘭州出發,向北穿越祁連山烏鞘嶺進入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左側的祁連山脈橫亙綿延,山下水草豐美,這裡居住著全國唯一、甘肅獨有的古老民族——裕固族。
“美麗的風光,遍野的牛羊,雪山腳下迷人的畫廊﹔幸福的歲月,飄洒著酒香,裕固人的家園是人間的天堂。”一首悠揚的歌曲,唱出了肅南兒女如今的幸福生活。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位於祁連山北麓、黑河上游、河西走廊中部,東西長650公裡,平均海拔3200米。全縣轄5鄉3鎮,有裕固、漢、藏、蒙古族等20個民族,總人口3.93萬人,其中裕固族10675人、佔27%,是國務院確定的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藏族10321人、佔2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9人。
時空穿越到1954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全國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正式成立,肅南從那時起跨入了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一組組統計數據述說著肅南66年的輝煌成就。2020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25億元,是1954年209.9萬元的1441倍……
“馬當步,牛馱垛,酥油燈,手推磨”,這是肅南農牧民對過去生產、生活的記憶。改革開放之后,全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成果惠澤草原大地,廣大農牧民從逐水草而居到城鎮生活,從馬背小學到網絡教學,從結繩記事到移動電話,從燒牛羊糞、柴草到用上天然氣……過上了開放、文明、幸福、安康的現代生活。
位於肅南縣縣城的裕康家園是大河鄉牧民在縣城的一個集中定居點,十幾幢米黃色的樓房整齊有序,花園式的院落裡散發著溫暖和諧的氣息。走進牧民妥玉蘭的家,寬敞明亮的房間溫馨舒適,電視、電腦、冰箱、洗衣機一應俱全,聊起這些年來的生活變化,妥玉蘭感慨地說:“做夢都沒有想到能有今天這樣的好日子,以前全家一年收入不到1萬元,住的是土坯房,燒的是土爐子,夏天才能吃上蔬菜,現在一年四季新鮮蔬菜水果什麼都不缺。”
近年來,肅南縣大力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先后建成牧民定居點18個,建成游牧民定居住宅4643套,牧民們告別了帳篷,住上了寬敞舒適的樓房,生活條件有了質的飛躍,過上了“不見炊煙起,但聞飯菜香”的新生活。
出連霍高速張掖段向南三四十公裡就到了馬蹄寺景區,在景區演藝廳,裕固族姑娘妥芳芳正在排練舞蹈,她是景區的一名導游。近年來,便捷的交通為馬蹄寺景區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游客,當地的農牧民吃上了“旅游飯”。
“記得小時候,我們這裡的人主要靠畜牧業為生,出行主要靠騎馬和徒步,交通閉塞使得來這邊的人也特別少。隨著國家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持續投入,為我們解決了出行難問題,現在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妥芳芳說。
2017年底,肅南縣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員各項指標全部達到或超過退出標准,實現穩定脫貧並逐步邁向富裕,2018年8月通過省級評估驗收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了一個民族的整體脫貧。
近年來,肅南縣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對縣內道路進行全面升級改造,聚焦“四好農村路”建設,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保障,G213肅祁二級公路建設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將建成通車,屆時將形成又一條聯通甘青兩省的交通大動脈。同時,肅南縣還積極推進S18張肅公路張掖至康樂段一級公路、張掖丹霞景區東出口旅游公路和張掖丹霞軌道交通項目建設,交通條件正在大幅改善。
一條條交通大動脈,為肅南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澎湃動力。立於新起點,肅南縣正持續推進交通重大項目建設,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穩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當地群眾快步邁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筑造通途。
嘉峪關
登天下第一雄關 抒戈壁壯志豪情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祁連巍巍,駝鈴悠悠。
出了金城蘭州,沿著連霍高速一路向西穿越河西走廊,行駛700余公裡,便可抵達“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也是明代長城中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嘉峪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比山海關早建9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瓮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萬裡長城——嘉峪關”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
據悉,嘉峪關市境內長城牆體43.6公裡,壕塹12.94公裡,關堡8座,烽火台和敵台共49座。
“因長城裸露在野外,且主要是夯土牆體,在風沙、雨水、凍融和急劇溫濕度變化等自然因素主導下,長城存在表面風化、片狀剝離、坍塌、酥鹼、裂隙發育、基礎掏蝕凹進等病害。”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長城保護研究所所長張斌介紹說,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探索,近年來長城文物保護工作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主要實現四個方面的轉變。即從長城本體保護向本體和載體(賦存環境)共同保護轉變,從看守保護向科技保護、研究保護轉變,從探索性修繕向依托科技數據精准保養維護轉變,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
千百年來,滾滾的歷史車輪給嘉峪關市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記:巍峨壯觀的“天下第一雄關”,“斷崖千尺,長城之源”的“天下第一險墩”,鐵壁懸空、似長城倒挂的懸壁長城,生動再現驛使奔馳、商旅雲集真實場面的魏晉壁畫墓……這座不到3000平方公裡的城市蘊藏著50余處著名歷史文化遺跡。
近年來,嘉峪關市以推動全域旅游發展為目標,把推動文化旅游產業數數高質量發展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城市轉型發展的突破口,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2020年,嘉峪關市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嘉峪關市正圍繞構建文、旅、商、體‘四輪驅動’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積極推動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國家級關城歷史文化園區、新城草湖國家濕地公園、討賴河大峽谷省級地質公園、方特歡樂世界科技園區、討賴河水文化生態園區等多種類型的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嘉峪關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淑敏說。
如今的嘉峪關,精彩紛呈的文化旅游盛會,緊張刺激的大型體育賽事,吸引每年超過千萬人次中外游客慕名而來……
站在嘉峪關關城極目遠眺,一座現代化工業旅游生態城市躍然眼中。
“一江碧水穿城過,半城草木半城湖。”經過嘉峪關幾代人的不懈奮斗,在昔日荒涼的戈壁灘上,一座跨河而建、南北並重、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城市已經拔地而起:航線通達14座城市,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全市綠化覆蓋率達40.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了36.56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積達到了27.7平方米,城鎮化率達93.65%。
近年來,嘉峪關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10余項國家級城市榮譽。
嘉峪關,正散發出無窮的魅力!
敦煌
走進大美敦煌 品讀絲路華章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出了嘉峪關,一路向西,沿著連霍高速、柳格高速行駛約370公裡,便可抵達古郡敦煌,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便坐落於此。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它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始建於公元366年,后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營造,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飛天4000余身,是一處由建筑、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殿堂,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自古以來,敦煌就以其博大的胸襟與繁盛的文化,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來客,促進交流互鑒、融合共享,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聖地。
77年來,以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守護人”,堅守大漠、默默耕耘,讓敦煌文物研究、文物保護、文化旅游令世界矚目,使敦煌研究院發展成為我國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跨區域范圍最廣的文博管理機構,成為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實體。
在這些“莫高窟守護人”的腳下,印刻著新中國奮斗者的光輝足跡。他們把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莫高窟,積澱形成了彌足珍貴的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成為敦煌研究院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動力,使敦煌研究院從新中國成立前的18人發展到如今的上千人,隊伍不斷壯大。
眼下,正值“五一”小長假,敦煌鳴沙山月牙泉、莫高窟、玉門關等景區迎來了游客接待高峰。其中,5月1日,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游客接待量達到19524人次。
清晨,隨著太陽冉冉升起,三危山上泛起金光,一支支載著游客的駝隊迎著朝陽登上鳴沙山,乘興而來的游客在駝背上一顛一伏,饒有興致地感受著沙漠中騎乘駱駝的獨特體驗。放眼遠眺,駝隊綿延不斷、逶迤前行﹔側耳傾聽,駝鈴聲聲、響徹遠方,仿佛再現了絲綢之路上商隊往來的恢宏氣勢。
絲綢古郡魅力千年不減。作為古絲綢之路上文化交匯的樞紐,近年來,敦煌始終堅持讓文化之“魂”附於旅游之“體”,走出了一條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路子,並取得豐碩成果:《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發展規劃》獲批實施,敦煌研究院“一基地兩中心”、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基礎設施提升等支撐性項目加快推進﹔東驛·敦煌藝術城即將投用,莫高裡工匠文化村建成開放﹔敦煌文化學院挂牌成立,中國長城論壇、玉門關詩詞周、敦煌國際設計周等文化節會賽事成功舉辦﹔敦煌市成功入選2020年中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
與此同時,敦煌市積極配套完善現代化的交通環境,讓“美美與共”不再遙遠。當前,敦煌航空、鐵路、陸路交通四通八達,方便快捷。敦煌莫高國際機場已開通21條航線,營運航空公司7家,通達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昆明、西安等17個城市,18個通航點。
絲路新樂章正在奏響,敦煌市堅持以國際化視野建設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不斷豐富旅游的文化內涵,大力推動旅游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全市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連續八年實現20%以上的增速,以文化旅游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70%,全市直接從事文化旅游人數佔到總人口的20%。
一個愈發瑰麗多姿的敦煌,正徐徐展現在世人面前。
推進智慧化管控系統 蘭州市500余家“網約房”納入治安管理 人民網蘭州8月9日電 (高翔)近年來,網上提供房源、網上簽訂交易的新型出租房屋模式“網約房”日益增多。據蘭州市公安部門統計,目前蘭州市共登記“網約房”500余家…【詳細】
九集紀錄片《紅色甘南》在蘭首映 人民網蘭州8月10日電 (魏怡)8月9日下午,九集紀錄片《紅色甘南》在蘭舉行首映禮。該片由甘南州委宣傳部出品,前后拍攝制作歷時四個多月。 “甘南這塊美麗的土…【詳細】
蘭州新區開出首張《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証明》 助力企業“走出去” 人民網蘭州8月9日電 (高翔)日前,蘭州新區稅務局為在哈薩克斯坦投資發展的蘭州大宏工程設備有限公司開具了《中國稅收居民身份証明》。據悉,這是蘭州新區開出的第一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