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大同(我與一座城)

常佔庫

2021年05月17日11: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美麗的大同(我與一座城)

一個人和一座城似乎有一種難以割舍的緣分。我出生在塞外古城大同市西北部的一個小村子裡。小孩子總是向往城市的熱鬧光鮮,“成為大同城裡人”的念頭也一直縈繞在我幼小的腦海裡。可是我也有些遺憾:在課本上看到很多城市都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但彼時在大同城裡,能看到的綠色除了夏天的田野就是大同公園,隻有那裡才有為數不多的垂柳、碗口粗的鬆樹、鬆軟的草坪,至於男孩子們奢望的在草地上踢踢球、打打滾隻能是一個夢想。

“一年一場風、從西刮到東”是過去大同氣候的真實寫照。那些年,一年中總有幾場大風伴著黃沙,特別是春季的沙塵暴,似乎要把人吹走,把房子吹跑。印象中,人們總盼著夏天早早來臨,因為那時候小草綠了、樹葉綠了,大地綠了,風就小了。我也從小就盼望著大同有更多的綠地和綠意。“春風又綠江南岸”,課堂上學到這麼美好的詩句,讓我對“綠”更多了幾分憧憬。我也去過其他的城市,南方城市的綠意盎然每每令我心生向往,也期待著春風從江南過來,把大同快快吹綠。

二十幾年前,我拿著派遣証到大同市城區一所學校報到。從上學到參加工作,再到幾個工作崗位的變化,我一直沒有離開這座城市。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又從點點滴滴中逐漸了解大同的過去和現在,也在解讀著這座古城兩千多年的成長密碼。我也一直想著、忙著,為她增添一些綠色,好讓我的夢想早日實現。

也不知從何時起,“綠”開始在大同萌動了。報紙上“綠色發展”成為熱詞,電視上綠色的畫面越來越多,眼睛裡能看到的綠更是愈加茂盛濃密。過去老家村子旁的運煤馬路,變成了布滿綠蔭的旅游專線公路﹔周邊曾經光禿禿的山頭如今樹木蔥蘢,成為喜鵲、野雞、野兔的樂園。近年來陸陸續續的古城修復保護工程,給黃色的土城牆重新披上青色的外衣。城門也都建好了,護城河水流淌起來了,青磚碧瓦、角樓林立、古色古香,與周邊的帶狀公園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城市裡,人們再看不到黑色的運煤車了,幾乎干涸的河流重新有了清水的滋養,像一條條綠帶圍繞在城市周圍。已經成型的“一軸雙城”城市框架、寬闊的街道、林立的高樓、新修的幾大場館、公園,使多少游子歸來時居然不認識了回家的路,回來了又不想走。

綠,在大同人心目中漸漸清晰起來。周日,四歲的小兒子嚷著要去公園玩,我竟不知應該帶他去大同的哪個公園,因為每個公園都有特色,我也帶他去過好幾個了。兒子說:“就去那次咱們一起看到的,阿姨不讓淘氣的小哥哥踩草坪的文瀛湖公園吧!”綠草有情,也一定不會辜負一個孩童的期待。

我和兒子來到文瀛湖公園,這裡的湖水在十年前曾一度干涸見底,被不少人視作“荒郊野外”。如今,站在湖邊,看到那一大片、一大片茵茵綠草,一簇簇爭奇斗艷的花朵、相扶相依的老人、輕輕牽手的情侶、笑逐顏開的一家三口,湖邊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出出進進的人群,湖面上穿梭的游艇、湖心島上茂盛的樹林,我不禁感慨萬千。這座城的變化太快了,這座城市的人趕上好時代了。

綠色又豈止在一草一木,更深入大同人的理念和生活。“公交車又換了”,從燃油車、天然氣車到純電動車,再到現在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身為上班族的我和廣大市民一起見証著大同公共交通的飛速變化,感受著這些改變帶給人們的“綠色出行”觀念。“鍋爐房全拆了、黑煙囪不見了,會不會沒有暖氣?冬天大同人會不會受凍?”可我分明看到很多時尚的大同人,冬天在室內還穿著短袖。當年“冬天穿淺色衣服會被煤煙弄臟”的“衣著禁忌”已經成為往事,人們用光鮮亮麗的服裝展現著新生活的美好,綠色生活已經滲透進大同人日常的方方面面。

我在日記本扉頁上曾記錄過這樣一句話:“隻要根在,生命之綠便永存。”一座座城雖然千姿百態、各不相同,卻是很多人命脈所系。生於斯、長於斯、扎根於斯,大同的山山水水、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為我的生活增添著色彩。我熱愛大同這座古城,她就是我的生命之綠!

(責編:周婉婷、陳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