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高速看甘肅”主題報道——

穿越壯美山河 見証隴原變遷

劉健

2021年05月31日08:47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穿越壯美山河 見証隴原變遷

編者按:當前,甘肅高速公路飛速發展,猶如一條條“血脈”滋養著隴原大地。以高速公路為經緯,串起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城市、鄉鎮、村庄,風景、名勝、古跡,也連起文化、經濟、貿易。高速沿線地區展現出一幅幅生機勃勃的奮斗圖景。

本期“沿著高速看甘肅”主題報道,記者沿著烏瑪高速,走進蘭州新區、定西、甘南、臨夏等地,在行進中看壯美山河,講述發展故事、感受甘肅魅力、見証隴原變遷。

烏瑪高速簡介

烏海至瑪沁高速公路是中國2013年印發的《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中的重點高速公路項目,編號為G1816 ,是G18 榮烏高速公路的聯絡線之一。起點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旗棋盤井鎮,跨越黃河后進入寧夏,再途經甘肅,規劃終點位於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項目規劃裡程1154公裡。截至目前,通車裡程為570公裡。

烏瑪高速經過甘肅省白銀市、蘭州市、定西市、臨夏州和甘南州。在甘肅境內建成372.7公裡,其中營盤水至中川145.74公裡(與G2012重復25.81公裡),蘭州至合作226.92公裡(與G75重復56.86公裡)。2020年9月,烏瑪高速公路連接線中的臨大高速公路積石山隧道順利貫通,為烏瑪高速全線貫通打下堅實基礎。

蘭州新區 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

“現在,每天有8萬余枝鮮切花從我們這兒銷往全國各地。”在蘭州新區花卉產業基地,蘭州新區農投愛必達園藝科技有限公司成品庫主管仲保華介紹說。他的身后,工人們正將一束束鮮切花裝箱。

花卉產業是蘭州新區近年來打造的特色農業產業之一,它的橫空出世,使我省從鮮花輸入省份一躍成為鮮花輸出省份。

“關鍵是蘭州新區有便捷的交通網絡作支撐。”在蘭州新區農投愛必達園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趙立軍看來,不同於其他產業,鮮切花具有不易長期存放、市場價格波動大的特殊性,因此發展花卉產業,必須要以可靠的交通網絡為前提。

“蘭州新區地處蘭州、西寧、銀川三個省會城市共生帶的中間位置,具有完備的高速公路、航空和鐵路體系,是國家規劃建設的綜合交通樞紐,發展花卉產業的交通條件十分理想。”趙立軍說。

打造花卉產業,蘭州新區起步就不低。

“栽培、灌溉和補光系統都是全球最先進的,實現了切花玫瑰、蝴蝶蘭等高端花卉的全季節、全天候生產。”趙立軍說,基地36萬平方米的花卉種植智能溫室全面建成達產后,可年產鮮切花1億枝、各類盆栽花120萬盆。

蘭州新區是全國第五個、西北第一個國家級新區,憑借完善的交通體系、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及顯著的政策優勢,這裡已成為投資者創業興業的熱土。

“第一次來蘭州考察到生產線建成試運行,我們隻用了1年多的時間,蘭州新區的工作效率真高。”在蘭州新區化工園區,蘭州昱重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石廣感慨道。他的周圍,是一座座已建成投產或正在建設當中的化工項目。

和花卉產業一樣,蘭州新區的綠色化工產業也是從零起步。

201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蘭州新區黨工委緊扣國務院賦予的“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和“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戰略定位,主動搶抓化工產業政策調整歷史機遇,決定在秦王川發展綠色化工產業,打造國際標准的化工園區,帶動全省及沿江沿海化工企業向蘭州快速聚集,重塑蘭州石化產業格局。

截至2020年底,在不到2年的時間裡,這一園區已引進落地企業150戶。其中,上市公司8家,正在籌備上市的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余家。

“未來幾年,這裡將形成千億元以上產值。”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蘭州新區發展的優勢之一就是區位優勢。”蘭州新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侯成武表示,高效綜合立體的交通網絡讓蘭州新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地位十分顯著,有利於各種生產要素的聚集和流動。

“現在,蘭州新區已初步形成了綠色化工、新材料、大數據、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節能環保等10大產業集群,產業投資和工業增加值保持30%以上增長,已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侯成武說。

記者了解到,經過10年的發展,蘭州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已從2010年的不足5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236億元,增速近4年連續領跑國家級新區。今年一季度,蘭州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在去年同期基礎上再沖新高,增長了20.2%,區域經濟增長極、產業主戰場、改革示范區的龍頭帶動、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加速顯現。(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劉健)

定西臨洮 下活特色農業產業“一盤棋”

“姚隊長,今年的蒜苗市場行情好,我家一畝半的蒜苗賣了3.7萬多元,除去成本,收入近3萬元。”臨洮縣辛店鎮泉灣村村民劉海軍高興地和駐村幫扶隊隊長姚偉分享著蒜苗豐產增收的喜悅。

聊起后續種植,劉海軍信心滿滿:“這兩天趕緊把蒜苗地平整收拾了,還要復種一畝白菜和半畝蘿卜,不能讓地閑了……”

連日來,泉灣村泉灣社、李家台社的蒜苗喜獲豐收,本地和外地菜商蜂擁而至,把這些“金苗苗”一車一車運出去。

鄉村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近年來,泉灣村把發展蔬菜特色產業特別是蒜苗種植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通過支部引、能人帶、科技幫、市場促的辦法,進一步拓展蒜苗產業發展新模式,蒜苗成熟挖后復種二茬的白菜、蘿卜或其他小蔬菜,形成了蔬菜產業發展特有的新格局。

泉灣村位於臨洮縣東北部,平均海拔約2100米,因村內有大小泉水十多處而得名。這裡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為發展蒜苗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去冬今春以來,泉灣村駐村幫扶工作隊按照“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相關要求,進一步深化對村內產業發展的認識與分析,通過請教致富能人講經驗,邀請縣農技部門專家解讀等辦法,對全村蒜苗產業發展作了科學謀劃。

村民劉克權家中有四口人,兩個正在上大學的女兒的生活費,是家裡最重要的開支。為了讓蒜苗種植成為劉克權家的支柱產業,姚偉主動找劉克權談心,分析他家種植蒜苗的瓶頸主要是水澆地太少。之后,又動員泉灣在外人員和有水澆地而無力種植蒜苗的農戶,把水澆地承租給劉克權。

如今,劉克權去年種植的6畝蒜苗已淨收入12萬元,他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了,村裡持觀望態度、原計劃在水澆地裡種植玉米和馬鈴薯的農戶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轉變。

產業日益壯大,配套服務也要緊隨其上。駐村幫扶工作隊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為黨旗添光彩、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協調幫扶單位爭取東西部協作項目資金3萬元,在李家台社修建蔬菜收購交易點1處,方便了群眾銷售和菜商收購﹔協調幫扶單位爭取水泥10噸,維修了村內灌溉支渠1.5公裡﹔協調辛店鎮宏盛種養殖合作社流轉山坡地300多畝,進一步盤活閑置的撂荒地用於發展飼草種植,使群眾騰出手來在朱康路沿線耕地和水澆地發展蔬菜產業。

泉灣村並非個例。臨洮縣堅持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立足當地優勢,積極培育發展畜牧、蔬菜、花木、百合等特色優勢產業,為農村發展注入“源頭活水”。(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通訊員 張惠莉)

臨夏和政 古生物化石裡的生物密碼

“它叫‘和政羊’,但它竟然不是羊,是牛啊!”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和政羊復原標本展示區,一位前來參觀的小朋友驚訝地向講解員求証。

“沒錯,和政羊雖然在個體大小和體態上與現生的羊很接近,但其頭骨的構造、角的形態和頸部的特征卻與麝牛更接近,是麝牛類早期的祖先類型。”博物館講解員說。

從臨夏市出發,沿著烏瑪高速行駛30余公裡,記者抵達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它是中國唯一一座古脊椎古哺乳動物化石博物館,是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館藏擁有六項世界之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頭骨化石。

“現有館藏化石標本3萬多件,分屬3綱8目150多個屬種,年代跨度3000萬年到200萬年之間,其數量之豐富、種類之繁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見。”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長何文介紹。

深入館內,錯落有致、形態各異的化石無聲地講述著生物演化的故事:從遠古走來,一場場生命的歡歌,更迭、創造、成長、毀滅。日月更替、斗轉星移,狩獵者與獵物沉積在一起,共同歸於天地。

據專家考証,在距今2400萬年至520萬年的中新世紀,臨夏盆地曾是亞熱帶-暖溫帶氣候環境,盆地內湖泊星羅棋布,河流蜿蜒交錯,草木茂盛,鳥語花香,是遠古時代各種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然而,由於受到青藏高原隆升變遷的影響,氣候逐漸變冷,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大量哺乳動物群在這片土地上生死更迭,從而形成了今天珍貴的古動物化石群。

“和政古動物化石的發現對我國晚第三紀古地理古氣候的演變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歷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具有極高的研究、展覽價值。”何文說,隨著化石標本的保護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政的古動物遺存必將成為世界重要的史前自然遺產。

作為連接不同時空的橋梁,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的館藏不僅描繪過去,成為人類探索生命起源的重要載體,亦成為今史觀照、擘畫未來的神奇寶典。千萬年前的臨夏盆地曾是古生物的樂園,時光流轉,滄海桑田,臨夏大地依舊生機勃勃。

“從古動物化石研究中可以提煉出很多值得借鑒的規律。”何文告訴記者,“人生活在這個環境中,最重要的是與自然共同生存發展,通過更好地保護和研究,解讀生物密碼,讓更多普通人可以認識自然,認清自然界發展的規律,我想,這就是科學的魅力和研究的意義。”(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蘭天)

甘南合作 生態移民村的發展變遷

2014年底,烏瑪高速臨夏至合作段開通運營,與蘭海高速對接,打通了甘南北上南下的高速公路大通道。

一條高速公路,不僅盤活了甘南星羅棋布的旅游景點,也讓景區懷抱的移民村落熱鬧了起來。

5月29日,在距離合作市區2公裡處的加拉尕瑪村,伴隨著優美的《吉祥甘南》的旋律,游客與身著特色民族服裝的藏族兒女,和著優美的節拍跳起了鍋庄舞。動聽的樂曲、颯爽的舞姿、五彩的服裝,讓當周草原陷入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沿著蜿蜒迂回的木棧道漫步加拉尕瑪村,隻見錯落有致的藏式房屋被近處的薄雲輕撫,平坦整潔的水泥路通向遠處的藍天草原,一幅村美民富百業興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然而,誰能想到曾經的加拉尕瑪村因生態惡化、水資源匱乏,被烙上了“干加拉”印記。

2017年,加拉尕瑪村啟動實施了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完成了村主干道硬化、公共空地綠化、房屋風貌改造、寬帶網絡覆蓋、修建排洪水渠……特別是天然氣入戶工程,讓加拉尕瑪村成為甘南首個天然氣入戶的村庄,迎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華麗轉身。

2019年,加拉尕瑪村和甘南州一道提前一年脫貧摘帽。

枝繁巢暖百鳳棲,歸雁來時滿地花。村子美了,前些年“飛”往各地的“大雁”紛紛“歸巢”,馬海軍就是其中一個。

5月9日,在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加拉農家小院”開門營業,游客擠滿了這個藏家小院,老板馬海軍忙得不可開交。

“村裡環境好了,不出門也能掙到錢。”馬海軍告訴記者,以前淨想著往外跑,前些年自己和妻子在上海一個電子廠打工,省吃儉用一年到頭勉強維持全家開支,去年得知政府扶持有意願的農戶開農家樂,自己立即報了名,開始在家門口致富。

“烏瑪高速臨夏至合作段的貫通,徹底打通了雪域羚城與外界的通道,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此匯集。”合作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新平介紹,守著豐厚的旅游家底,合作市依托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大力推進文化旅游產業提檔升級。(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韋德佔)

(責編:周婉婷、王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