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創作更多優秀兒童文學作品 

曹文軒

2021年06月01日09: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努力創作更多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核心閱讀

要想鼓勵原創,讓更多優秀繪本蹚出路來,給孩子們更多閱讀選擇,首先應拓展對繪本的認識

越是成熟的作家,越不能只是依賴生活經驗,而要善於用知識開發生活經驗、延伸生活經驗、擴展生活經驗

中國兒童文學是中國文學的組成部分,沒有中國文學的整體提升,就沒有中國兒童文學的提升

打開兒童文學定義

釋放更多創造可能

究竟什麼是兒童文學,恐怕許多人都說不清楚。但人們心中似乎又有一個兒童文學的典型“樣子”:它大致是輕鬆的單純的,面向幼兒和十一二歲以下的兒童,是一種用“淺語”寫作的文學。

直到后來人們發現:那些還沒有成為青年的初中生甚至高中生,他們的閱讀需求誰來滿足?傳統的兒童文學對這個群體顧及較少。於是中國兒童文學作家紛紛開墾這片新領域,從而與世界兒童文學的傳統范型區別開來,形成一道獨特風景。

又有人提出新的疑惑:兒童文學隻能是輕鬆單純,甚至幽默搞笑的嗎?那如何解釋世界兒童文學史上那麼多名篇佳作如《海的女兒》《快樂王子》等都是悲天憫人的主題?

如果說這麼多年兒童文學創作教會我什麼的話,那就是永遠不要低看兒童文學。無論是從書寫的主題、呈現的風格,還是從面對的讀者、產生的影響來看,兒童文學都是一個極其廣闊的領域。兒童文學不僅給孩子帶來快樂,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還關乎心靈的淨化和人格的完善。“趣”是很高的美學范疇,不是說哈哈一笑之后,空無一物。讓孩子笑並不難,難的是傳達一種理想的、有境界的“趣”。這種趣有時候是與眼淚連在一起的。“讓孩子在快樂中健康地成長”,是許多家長的期待,但我們對快樂的理解、對健康成長的理解還需要再全面一些、完整一些。

打開兒童文學的定義,也是打開兒童文學更多的可能性。以繪本為例,這10多年來,我對繪本有了更廣泛、更深入的接觸,越來越感到繪本難以界定。目前關於繪本的一些認識,多受圖書市場因素影響,往往把某一類繪本的特征認作是全部繪本的特征,把繪本的某一種風格認作是繪本的本質屬性。這樣一來就限制了繪本風格的可能性,制約了繪本的創作探索。要想鼓勵原創,讓更多優秀繪本蹚出路來,給孩子們更多閱讀選擇,首先應拓展對繪本的認識。

開拓寫作領域

讓生活與知識相互激蕩

從1997年出版《草房子》開始,我寫了不少兒童文學作品,但故事基本上都發生在一個叫“油麻地”的地方。我關於人生、人性、社會的思考和美學趣味,都落在那裡。

可是從2015年出版《火印》開始,我不再停留於油麻地。我在城市生活的年頭已經是鄉村生活的三倍,經歷了油麻地以外更廣闊也更豐富的世界,這些生活與經歷是油麻地不能給予的。於是,我漸漸有意識地把筆觸從熟悉的背景、生活與題材中移開,開啟了個人寫作史上的“出油麻地”篇章。

寫作領域的開拓是一個持續筆耕幾十年的作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一個作家很容易因為作品的過度風格化,而導致隻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經營寫作。批評家和讀者也往往以“特色”(比如地域特色)的名義,鼓勵作家,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框定自己,加倍經營所謂特色,而舍棄了更廣闊的生活領域。事實証明,作家要想實現自我突破與創新,往往得從走出寫作的舒適區開始。

寫作領域的開拓也不僅僅和生活領域的開拓有關。許多人把生活比作大海,作家就是海上的探索者,大海慷慨又豐饒,源源不斷地呈現和奉獻一個作家所需要的東西:素材與故事。但我認為,一個作家擁有的不只是一片海——除了生活的海洋,還有知識的海洋。有人說,自己的創作是依靠書本知識進行的﹔還有人相信,隻要在生活的海洋中長時間暢游,總會獲得渴望已久的素材與故事。殊不知,沒有生活的滋養,只是堆砌知識,文學就失去了活潑靈動的生機。越是成熟的作家,越不能只是依賴生活經驗,而要善於用知識開發生活經驗、延伸生活經驗、擴展生活經驗。一個詞語、一個短句、一個觀念、一個隱藏在作品中未被作者察覺到的動機,都可能是難得的收獲。隻有從容出入於生活與知識這兩片浩瀚海洋,才能不斷開辟寫作領域,在磨練耐心、提高技巧、修煉誠意的過程中,收獲更多更好的文學成果。

目光比雙足走得遠

心靈比目光走得更遠

對一個中國兒童文學作家來說,腳下的土地無疑是寫作的巨大資源。這塊土地在星辰轉換中影響著一個作家的精神世界和審美趣味,尤其是這塊土地每時每刻都在生發故事,以其獨有的方式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歷史的艱辛曲折與蕩氣回腸,正轉化為中國作家創作的財富。中國兒童文學以獨特的中國風格呈現兒童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呈現豐富的社會歷史和對未來的充沛想象,是對世界兒童文學的特殊貢獻。

創作的財富不在遠方,就在腳下。但在堅定地立於這塊土地的同時,目光要比雙足走得遠,心靈要比目光走得更遠。要從一個個鮮活的中國故事中,看到時代的氣質和人們的精神面貌﹔從一個個中國人的喜怒哀樂中,看到超越時空的情感力量和精神追求。最能引起共鳴並能長久引起共鳴的,應當是人類共通的感情。

這些年,我的作品逐步走向海外。經由翻譯,我追求的寫作風格,比如敘述的可視性、語言的詩性、主題的復調以及向善的追求、悲憫的情懷等,能夠為外國讀者所看懂。這一切建基在一個前提之上: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如果只是在語言上制造閱讀效果,一旦翻譯成外語,語言的機巧就可能蕩然無存,而一個結結實實的富有質感的故事卻不會因為換成了另一種語言而消失——它依然還在。

中國故事的魅力以及中國傳統美學的魅力,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讀者關注中國兒童文學。在推動中國兒童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調動更多智慧。比如,現在有一些原創繪本是由中國作家創作文本,海外畫家創作圖畫,國內國外同步出版。這種合作方式既能讓不同文化、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碰撞出火花,又能兼顧國內國外的閱讀需求和市場接受,為開拓海外圖書市場奠定很好的基礎。這些原創作品如同一個微笑的邀請,邀請海外讀者以此為窗口,感受中國兒童文學的無盡魅力。

中國兒童文學是中國文學的組成部分,沒有中國文學的整體提升,就沒有中國兒童文學的提升。無論是中國文學還是中國兒童文學,在書寫中國故事、彰顯中國風格、實現轉化創新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有賴更多路徑、更多方法的探索與開拓。

(作者為兒童文學作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責編:周婉婷、王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