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持續改善,權利充分保障。湖北、重慶——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本報記者 易舒冉

2021年06月01日09: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我國自2009年以來,已制定實施了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逐漸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成為影響和推進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是第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目前已實施完畢。近日,記者跟隨採訪團走進湖北和重慶,一路走來,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幅人人享有發展機會,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的美麗畫卷。

  引來水、修通路,基本生活水准權利保障更完善

  提起“喝上清潔的飲用水”,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仁和坪鎮楓香坪村村民胡慶東長舒一口氣:“終於不用全家出動走山路去找水了,現在水龍頭一擰,就能用上干淨的水,又方便又放心。”

  楓香坪村坐落於深山中,村中有河流流經,但河在谷底,人在山上,水難往高處流。有的村民自己修建了蓄水池儲存雨水,但每年冬末初春,降水少,村民們就得走山路去找水、挑水,住得偏遠的村民甚至要行走四五公裡山路才能挑回一擔水。如果雇車拉水,一車需要花費150元,兩車才夠一家人生產生活使用半個月。

  為徹底解決旱季用水難題,“十三五”期間,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加快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每隔一定高度建設一級泵站,共建了8級,一級一級地將河水垂直提升1000多米。河水抽升至鎮自來水廠后,再通過管網分流至各村。在建好農村飲水工程的同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還十分注重日常管水,全縣共聘請428名專職管水員,負責巡查取水泵、維護日常管道、監測水質等工作。

  “保障用水安全是保障人們生命健康和生存權的迫切需要。確保用水水量充足是首要的,還要保証質量上清潔、衛生,獲取方法安全、無障礙以及經濟可負擔,更不能歧視或者忽視弱勢群體用水安全。”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研究員丁鵬說。

  水引來了,路修通了,新農村才能建設好,百姓才能過上美好生活。春末初夏,行駛於湖北省宜昌市點軍區的鄉村公路,青山碧水、溝通阡陌、果木飄香的畫卷徐徐展開。近年來,點軍區啟動了全域農村路網提檔升級,構建起“村通主干、戶有支路”的全域路網體系,村民出行更加方便,產業發展更有活力。

  “我國一向重視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水准權利,在原有的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保障住房安全等基礎上,《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增加了對清潔飲用水、食品安全和出行便利的規定。在飲用水方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0%以上,農村集中供水率達85%以上。改善出行條件也是第一次出現在行動計劃中,這表明我國政府對民生的保障愈加全面,便利的出行條件能夠有效保障群眾的自由交往需求。”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和說。

  醫療服務提質增效,健康權保障水平明顯改善

  早上8點,沐浴在晨光裡的重慶市渝中區上清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熱鬧起來,前來就診的居民們三言兩語地聊著近況,醫護人員腳步匆匆走進診室,歸置物品、啟動電腦、按下呼叫廣播,准備開診。

  64歲的王阿姨像往常一樣,挎著小包從家出發,輕車熟路地走進衛生服務中心,找到陳挺醫生的診室。“王阿姨早,來測測血壓吧,上次開的藥吃完了嗎?”一進門,還沒等王阿姨開口,陳挺就開始了精准問診。2018年,王阿姨在上清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了家庭醫生陳挺,3年多來,陳挺像照顧家人一樣關心王阿姨的病情,吃過的藥、做過的治療、血壓指數,陳挺都記得很清楚。“陳醫生開的藥不貴,但吃了管用,如果需要去大醫院做檢查,陳醫生還能幫忙挂號、轉診,又貼心又方便。自從認識了陳醫生,生病都不慌了。”王阿姨說。

  上清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鐘宇介紹,上清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集預防、醫療、保健、健康教育、康復等為一體,採用以全科醫生為主體,護士為助手,市級專家為支撐,健康管理師、心理咨詢師、社工為補充的運行模式,增強了醫療資源的可及性。目前,重慶市渝中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個、站17個,機構標准化率100%,渝中區居民群眾步行10分鐘內就可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保障人權需要有一種底線意識,要讓困難更多、處境更差的人也能享有平等的權利。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既能逐步實現不同地域、地區的人們病有所醫的生活目標,又能讓醫療服務提質增效、惠民利民,在保障人的健康權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趙樹坤說。

  健康權是一項基本人權,《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中不僅提到了要打造30分鐘基層醫療服務圈,還強調了要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做好重點地方病防控工作,強化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和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能力建設。經受住新冠肺炎疫情考驗的湖北省武漢市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和疫情防控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這裡是應急指揮中心,暫無中高風險地區來漢車輛。”5月10日,通過武漢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工作人員正及時進行視頻聯動調度。“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智能風險預警機制發揮了很大作用。”武漢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項目技術組組長左秀然說。目前,武漢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充分利用了雲計算、物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了多點觸發、智能預警一網全監測,應急處置、指揮調度一鍵達基層,為疫情科學防控、精准防控起到良好支撐作用,並且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重點,覆蓋更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消除歧視和障礙,充分保障各類特定群體權利

  在家當了兩年全職媽媽,李嫚十分渴望重返職場,從事一份既能照顧孩子又能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的工作。今年4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李嫚走進了武漢市東湖高新區花山街的“就業超市”,在工作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她順利簽約了一家母嬰用品店的銷售崗位。

  工作一周后,李嫚給“就業超市”送去了一面紅色錦旗,錦旗上寫著“關注百姓就業,做居民貼心人”。“我們非常關注女性求職者,通過了解實際需求、個性化匹配崗位、加強與企業溝通、追蹤回訪等方式提高就業服務水平,努力消除在就業、薪酬、職業發展方面的性別歧視。”花山街“就業超市”工作人員王紅英說。

  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中,改善婦女發展環境,保障婦女合法權益被寫入了“特定群體權利”章節,這些年來,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護婦女權利的法律體系更加完善,婦女權益進一步得到保障。以湖北為例,2020年,湖北省婦聯等部門累計監測就業信息2.6萬條,發現涉性別歧視信息813條,約談並協調督辦多起﹔全省各級公安機關共接報處置家庭暴力警情42775起,全省法院簽發反家暴人身安全保護令32份,反家庭暴力逐步納入法治化軌道。

  婦女撐起“半邊天”,少年兒童代表著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除了切實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中還明確指出要堅持兒童優先原則,強化政府和社會保障兒童權益的責任,創造有利於兒童參與的社會環境。

  “大家好,我是陪伴你們成長,守護你們安全的好朋友‘莎姐’”。在重慶第三十七中學的講台上,“莎姐”檢察官王巍然圍繞“未成年人自我保護”的主題,一會兒情景模擬,一會兒快速問答,台下的孩子們在互動中直觀、深刻地了解觸犯法律的危害和后果,學習了自我保護的好方法。在重慶,由檢察官、志願者、心理咨詢師等組成的“莎姐”隊伍已經成為未成年司法保護的一個品牌,通過青少年犯罪預防幫教、全民普法宣傳和促進社會治理創新為一體的法律服務機制,保障少年兒童權利,贏得了師生、家長的一致好評。

  “保障婦女、兒童、殘疾人等特定群體權利要在法治框架下積極採取措施,消除歧視和障礙,確保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他們在各領域的平等、參與和共享,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萬洪說,未來可以進一步創新教育手段,通過典型案例向全社會進行法治和人權教育,重視回應具體情境中特定群體的多樣需求,努力實現實質平等。

(責編:周婉婷、王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