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精神的一抹暖色(新作評介)

——讀王國平《一片葉子的重量》

陳劍暉

2021年06月03日14: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時代精神的一抹暖色(新作評介)

  王國平的報告文學《一片葉子的重量——脫貧攻堅的“黃杜行動”》(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講述的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種植白茶致富的故事。這裡曾是一個貧困山村,如何摘掉貧窮的帽子,讓日子過得富裕,黃杜人在思考、探索、實踐,但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2003年4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考察白茶基地,對於黃杜村因地制宜發展茶產業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發出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贊嘆。從這時開始,一片葉子承載了黃杜人逐夢小康、奔向幸福生活的願望。他們堅守“我種白茶,白茶養我”的綠色理念,終於使這片葉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就了一個產業的奇跡。

  王國平以記者和作家的使命感,試圖書寫“這片葉子”和這個產業的奇跡。他駐點黃杜村,深入採訪,與村民交談交心,搜集了大量一手素材,以獨特的視角、精心的裁剪、豐滿的細節、簡潔的語言,記錄了黃杜人脫貧攻堅、走向小康的篳路藍縷之路。有評論指出,這部作品寫活了一片葉子與一方百姓的新時代風採,“人、事、物、理都那麼滋味十足,有故事濃度、有情感溫度、有生活密度、有時代高度,將爽利恰切的句子,匹配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恰如其分。

  作者敏感於時代新變,深思時代命題,挖掘、發現、表現黃杜人“思效尺寸以報國”的精神。在“序章”中,作品突出描寫鐫刻著“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石碑,以及石碑兩旁兩尊手舉茶葉的塑像。這塊石碑就是“黃杜故事”的核心主題和內在的“魂”,也是“黃杜精神”的凝聚。而兩尊塑像,分別是被譽為“安吉白茶第一人”的盛振乾和“白茶之父”劉益民。他們奠定了“黃杜故事”的開篇。接下來詮釋“黃杜精神”的,是一群基層黨員干部和逐夢小康的普通百姓,比如敢於吃“螃蟹”、大膽開拓創新的鄉黨委書記葉海珍,自掏腰包學習制茶技術的農家女宋昌美,甘於奉獻的老支書盛阿林等。這些人物的追求與超越、希望與失望、痛苦與歡欣,是時代精神的一抹暖色。

  作品還濃墨重彩書寫了以現任村黨總支書記盛阿偉為代表的20名黃杜黨員主動向貧困地區捐贈“白葉一號”茶苗和護苗種苗的故事,可謂是“捐苗護苗總關情,一芽一葉見精神”。這種精神,既接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器”與“道”相輔相成的精義,更是新時代全民奔小康的美麗樂章。正因為有這種情懷、精神與境界,“這片葉子,引領著黃杜人甩掉貧困的陰影,走上明亮的小康之路。這片葉子,也承載著黃杜人對‘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深刻認識和用心實踐。這片葉子,見証著黃杜人對‘本’的看重與恪守,他們本分做人,不忘本色,守望初心”。這是作者的心聲,也是《一片葉子的重量》之所以能吸引人、感動人,引人共鳴的內在力量。

  在構思上,《一片葉子的重量》注重以小見大,通過小村庄講述“大故事”,讓讀者通過一片葉子,看見美麗中國,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這部作品的語言,朴素、簡潔、精准,平淡中透出韻味,節制中有清新爽朗之氣。比如,“黃杜也窮過,黃杜又一腳把‘窮’字標簽踢飛了。這中間,發揮能量的,是一個產業的起勢與蓄勢。第一片葉子是上蒼的饋贈,第二片葉子則是人在推與敲。是人在拓荒,人的精神是基座,人的勇氣是向導,人的辛勞在時時澆灌。”這樣的語言,是詩性的,也是簡潔、節制的,較好地克服了時下報告文學常見的“有報告,沒文學”的弊病。

  《一片葉子的重量》通過一方土地寫中國的脫貧攻堅。作者既關注時代巨變下貧困地區物質生活上的“脫貧”,更注重人民群眾心理、精神上的“脫貧”,堅持以人物為書寫對象,彰顯逐夢小康路上個體的價值與尊嚴,寫出了新時代鄉村新人的精神氣象。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編:焦隆、王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