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慶陽香包 香飄萬裡

王錦強
2021年08月03日08: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慶陽香包 香飄萬裡

虎虎生威的辟邪老虎、昂首奮進的“驢敢當”、象征福祿的葫蘆……走進慶陽香包非遺傳承人劉蘭芳的工作室,一件件制作精巧、寓意吉祥的香包,傳遞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讓人賞心悅目。

甘肅慶陽素有“香包刺繡之鄉”的美譽。傳說慶陽是人文始祖黃帝與中醫始祖岐伯論道之地,《黃帝內經》中記載了岐伯攜藥袋防疫驅瘟的事跡,藥袋后來演化成民間的香包。慶陽香包又叫“荷包”“絀絀”,是以天然香料和七彩絲線等制作而成的傳統手工藝品。慶陽有著不少擅長繡制香包的手藝人,劉蘭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劉蘭芳的外婆出身於當地望族,自幼擅長女紅,劉蘭芳的母親也深得所傳。劉蘭芳8歲開始跟隨外婆和母親學習刺繡,對配色、針法、描摹花樣等有著獨到的領悟能力。自孩童時代起,“繡出最美的香包”一直是縈繞於劉蘭芳心中的夢想。

20世紀90年代初,劉蘭芳和丈夫張仁民下崗后,嘗試過種種工作。后來,夫婦倆決定回到慶陽,從最熟悉的香包做起。他們拜民間藝術專家王光普為師,跟隨他學習民俗文化。王光普行走甘肅農村40多年,走訪了3.5萬多名民間藝人,收藏了近10萬件民間美術品,記錄了幾十萬字田野考察筆記。夫婦倆將恩師調查研究的資料裝滿了3輛三輪車,帶回家潛心學習。他們還不斷向各地的民間藝人取經,學習畫樣、打板、刺繡針法、配色運用等。

劉蘭芳從民間刺繡品及文案圖樣中廣泛汲取設計靈感,她的作品不僅繼承了傳統香包的豐富樣式和技藝特征,還在布料、香料、圖案、造型等方面有所創新。香包的面料從原來的綢緞拓展到純棉、織錦等,更加大眾化﹔色彩更加典雅,富有藝術感﹔造型與時代審美結合,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蘊。

小毛驢是慶陽香包裡常見的一個形象,具有勤奮、善良、朴實的含義。劉蘭芳對傳統小毛驢香包進行重新設計,創制出卡通風格的“驢敢當”香包,賦予它靈巧、奔放、有擔當的個性。“驢敢當”造型靈動可愛,小的可以作為手機挂件,大的可作家居擺設、車內裝飾等,一經推出就備受歡迎。劉蘭芳還帶領團隊研發了“絲綢之路”“黃河古象”“百鳥朝鳳”等國潮系列產品,受到市場青睞。

劉蘭芳帶過許多弟子,最讓她引以為豪的是聾啞弟子康玲。康玲15歲時,母親帶著她來找劉蘭芳學藝。一個沒有學過手語也不會寫字的孩子,要教會制作香包是很不容易的。剛開始康玲很排斥學習,趁著劉蘭芳出差時跑回家。劉蘭芳每天下午帶她出去散步,買她喜歡吃的零食,盡管這樣,她還是不願意學習。有一天,劉蘭芳對康玲邊比劃邊說:“現在有爸爸媽媽管你,以后爸爸媽媽不在了,你靠誰呢?如果學會了手藝,你就和健康人一樣,自己能養活自己,將來還可以養活子女。大家都會尊敬你!”康玲很聰明,懂了劉蘭芳的意思,激動地跳起來擁抱老師。劉蘭芳給她粘了一雙鞋墊,畫了幾朵小梅花,教她繡法。康玲學得很認真,下班后拿回宿舍去做。第二天早上,看到康玲帶回來的鞋墊,劉蘭芳驚喜不已——康玲居然一宿沒睡,繡完了所有圖案。從那時開始,康玲跟著劉蘭芳悉心學習香包繡制,一學就是15年。如今,康玲成為劉蘭芳最得意的弟子、香包繡制的能手,並且有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

2012年,劉蘭芳成立慶陽香包繡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招收周邊鄉鎮的婦女們參加。在就業工坊,劉蘭芳手把手教手藝,面對面交流做人的道理,讓家庭婦女、下崗職工在香包繡制中開辟新生活。截至2020年,劉蘭芳工作團隊培訓出“隴原巧手”2183人(其中貧困婦女1600多人),幫扶貧困戶40多戶,其扶貧業務輻射和帶動了8000余戶農民,還為200多名大學生提供了就業崗位。

慶陽香包還香飄海外。劉蘭芳團隊的產品遠銷美國、日本、意大利等地,她本人作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非遺傳承人,多次去海外參加文化交流活動。2014年,劉蘭芳赴美國華盛頓參加以“中國:傳統與生活的藝術”為主題的“史密森民俗節”展示交流活動,向世界講述中醫藥文化理念與歷史淵源,講述充滿奇思妙想的中國傳統故事和當代中國婦女的創業故事。2015年,劉蘭芳受邀前往美國耶魯大學等名校舉辦講座,她的作品還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婦女兒童博物館收藏。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劉蘭芳帶領繡娘們制作了500多件“防疫平安香包”,捐贈給武漢抗疫一線。小小香包承載著她們的智慧和朴實情感,將愛和祝福傳向遠方。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8月03日 第 08 版)

(責編:焦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