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甘肅要聞

【開局“十四五”】

一河清水潤隴原

——引洮工程半個世紀的圓夢之路

王朝霞 楊唯偉
2021年11月29日08:32 | 來源:甘肅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河清水潤隴原

翻開近代史籍,甘肅中部,記載稱“苦瘠甲天下”“十年九旱”“水比油貴”。

位於甘肅南部的洮河,是黃河上游的第二大支流,水量充沛,水清見底,卻與隴中相隔千山萬壑。

為了把洮河水引到隴中,幾代人曾為之求索不已。

甘肅人民渴盼了半個多世紀的圓夢工程——引洮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從九甸峽水庫取水口引水,穿山越嶺,跨溝過峁,利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天然落差,自流到干旱飢渴的隴東大地。

這項造福甘肅中部干旱地區的民生工程,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在歷屆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隴原兒女的不懈努力下,於2021年9月28日全線建成,取得了惠澤隴原的千秋偉績,創造了甘肅水利建設史上的許多奇跡,在崎嶇坎坷的陡壁峭岩間開鑿出一條“人工地下長河”。

不負重托 攻堅克難

清晨,甘南草原上霧氣氤氳。發源於甘青兩省交界處西傾山北麓的洮河,在卓尼縣藏巴哇鎮的九甸峽水庫盡顯秀美之色,晶瑩剔透,如一方明鏡。

洮河全長673公裡,流域面積2.55萬平方公裡,多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是優質的地表水,水質達Ⅱ類標准,可直接飲用。

“引洮河水,解隴中渴”,是甘肅人祖祖輩輩的夢想。

1958年,引洮工程開工建設。但囿於當時的經濟與技術,工程於1961年全線停工。2006年11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下,省委、省政府決定重新上馬,引洮工程戰役再次打響。

引洮工程由九甸峽水利樞紐工程和引洮供水工程兩部分組成。九甸峽水利樞紐工程由省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建設管理,投資26.64億元,於2008年8月建成總庫容9.43億立方米的九甸峽水庫,裝機容量30萬千瓦的發電廠。

由於引洮供水工程規模浩大,分一期、二期建設,分別由省引洮工程水資源利用中心(以下簡稱“省引洮中心”)和省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省水投公司”)建設。引洮一期工程總投資50.16億元,相關配套工程總投資39.32億元。引洮二期骨干工程概算總投資73.06億元(含建設期利息1.33億元),引洮二期配套城鄉供水工程可研批復總投資53.87億元。引洮供水工程是目前甘肅投資規模最大的大型水利工程。

雄關漫道真如鐵。引洮供水工程地質復雜,施工難度巨大。

2012年底,引洮一期工程總干渠的18座隧洞貫通17座,就剩下7號隧洞。施工中遭遇了罕見的“含水疏鬆粉細砂”地質結構,被國內地質專家稱為“世界性難題”,嚴重影響引洮總干渠全線貫通。在引洮供水工程進入最為艱難的施工階段,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考察甘肅期間,專程來到引洮供水工程渭源縣工地,實地考察工程建設情況。他叮囑說,民生為上、治水為要,要尊重科學、審慎決策、精心施工,把這項惠及甘肅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圓夢工程、民生工程切實搞好,讓老百姓早日喝上干淨甘甜的洮河水。

高瞻遠矚,殷切期待,激蕩起甘肅人民和引洮工程建設者們的澎湃動力。

帶著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數百萬隴中群眾的翹首期盼,省委、省政府扛起責任與擔當,引洮建設者們更是加快推進工程建設,擼起袖子加油干。

引洮一期工程總干渠87%是隧洞。隧洞有硬岩隧洞、軟岩隧洞、破碎性岩石隧洞、飽水性隧洞、粉細砂隧洞,堪稱“世界地質博物館”。而長達17公裡的7號隧洞,好比是在軟豆腐上打一個固定的隧洞,試了十幾種方法都行不通。

最終,專家組現場勘察論証,通過科技攻關,首次採用凍結施工,相當於“冷凍一座山”,才攻克了這一世界性難題。

7號隧洞的施工,創造了國內大型水利工程在240米以下首次隧洞凍結施工的先例﹔採用國內自主研發的單護盾TBM岩石掘進機,創造了月進尺1869米的世界紀錄。

引洮二期工程總干渠95%都是洞渠,全線有370個隧洞。

記者來到安定區寧遠鎮薛川村,這裡是引洮二期五干渠2號隧洞出口、3號隧洞進口。

“單就3號隧洞挖了整整5年!”江西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項目負責人黃曉華告訴記者,“施工中遇到硬岩石,锨挖不動、隻能爆破﹔遇到泥漿,無法爆破、隻能固化鑽探。有時候,1天工程進度才1米!那個時候真難熬啊……”

操著江西口音的黃曉華深懷感觸:“我們江西水建是頭一次參加甘肅這麼大的工程建設,我來甘肅6年,不舍晝夜在這工地上,頭發都白了,但不能退場!”讓聽者為之動容。

水電鐵軍們不負囑托,硬撐是硬道理,不能打退堂鼓!他們採取爆破、锨挖、鑽探各種“招數”,硬是堅持下來,將工程段任務完成。

這只是引洮供水這項巨大工程建設中的幾個場景,許許多多建設者長年累月堅守在崇山峻嶺之間,夜以繼日奮戰在隧洞深處,戰天斗地、百折不撓,殫精竭慮、攻堅克難,鍥而不舍、一干到底。

披荊斬棘 締造奇跡

掘進機轟鳴,出渣車飛奔。數百公裡的引洮工程建設現場,國內外幾十家參加建設的精兵強將,轟轟烈烈展開大會戰。

告別上世紀50年代16萬余人參與引洮工程建設的“人海戰術”,進入新時期,建設者們運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釋放出巨大動能。

作為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項目法人單位,省引洮中心咬定青山不放鬆,把質量控制作為項目建設的根本,廣泛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努力把引洮工程建設成為質量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標志性工程。

“引洮是世紀工程,一定要保証質量,建成百年工程!”省水投公司董事長徐崇鋒說,省水投公司作為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項目法人單位,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工程監理制、招標投標制和合同管理制,強化建設監管,保証工程質量。

通過全過程陽光招標,一期、二期工程擇優選擇了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中國水電四局、中國水電十五局、中鐵十五局、中鐵十八局、意大利CMC公司、甘肅省水利水電工程局、山東水建公司、廣東水電二局、浙江隧道集團等國內外優秀的施工企業。

建設者克服了重重困難,在荒郊野外開辟施工場地,在黃土溝壑中安營扎寨,建設場面井然有序,十分壯觀。

引洮一期工程總干渠110多公裡,要開鑿隧洞18座,總長超過96公裡。眾多隧洞一路穿越西秦嶺山地、興隆山-馬銜山山地及黃土高原三大區域,施工面臨種種難題。

一期總干渠3號隧洞13.3公裡,最大埋深773米,隧洞掘進中發生岩溶管道壓力涌水,最大涌水量每小時達1640立方米,抽排得稍慢,水就齊工人腰深。建設者採取“堵排結合、以排為主”搶險措施,奮戰12個月,艱難通過涌水段。

一期總干渠9號隧洞18.3公裡,是第一長隧洞,在22個月的TBM施工中,數千名建設者冒酷暑、抗嚴寒,攻克難點,捷報頻傳,創造了雙護盾TBM掘進月進尺1464米的國內紀錄。

而引洮二期工程總干渠則有20座隧洞,佔總干渠的95%。干渠及分干渠開鑿隧洞多達370個,隧洞長約226.7公裡,佔干渠及分干渠總長的76%!

打這麼多隧洞,困難無法想象。建設者們充分發揮科技“利器”,勇於探索實踐。

二期總干渠22號隧洞,岩石破碎,又有粉碎性地層,極不穩定,還滲水嚴重,每天最大涌水量高達3888立方米。面對斜井之陡、豎井之深、涌水之大、出現塌方等“攔路虎”,建設者採取“弱爆破、短進尺、強支護、勤量測、快封閉”的全斷面掘進技術,引進化學灌漿凝結泥漿等措施,貫通了隧洞。

引洮工程的隧洞,總干渠和前端的引洮一期干渠隧洞斷面較大,而越到中段和末端,干支渠的隧洞斷面相較變“細”。

二期工程大部分隧洞高約1.9米、寬約1.6米,通常用於開鑿鐵路、公路等大型隧洞的大型TBM掘進機,在此隻能“望洋嘆興”。

採取爆破法鑿洞,岩體破損面大、易塌方,爆破完清理拉運碎石量較大,無形中延長了工期。

引洮二期工程會寧現場辦勇於探索創新,跨行業跨領域地引進新技術,現代化裝備在施工中“大顯身手”。

他們引進採煤的小型掘進機、锨挖機。斷面大小合適、邊削邊進,對岩體擾動小,施工相對安全。改進挖掘鑽頭,一下子加快了工程進度,挖掘速度從原來每天二三米提高到五六米,最快達8至10米。

“一台小型锨挖機60萬元,一開始工地上嫌貴不接受,可速度快、效率高、安全系數高,各施工單位迅速推廣開來,工程結束后變賣用於其他工程,很劃算。”引洮二期工程會寧現場辦主任楊凱介紹。

在引洮二期工程八干渠64標段隧洞施工中,溝道涌過淤泥,隧洞岩體涌水不斷,會寧現場辦採取高壓旋噴注漿加固處理的辦法,將斷面上泥漿全部固化凝結,再打隧洞,取得了良好效果。

引洮二期工程總干渠最長的16號隧洞長達20多公裡。工程招了4個標段,中國水電十二局、中國水電十五局、中鐵十五局等國內頂尖施工隊伍攻關會戰。施工中碰到涌水、涌砂、涌泥、冒頂等地質災害,建設者採取掘進、锨挖等各種方法,一點點掘進,一步步挖深……千錘萬鑿出深山。引洮建設者們高科技、高速度、高質量地啃下了一個個最難啃的“硬骨頭”。

逢山開洞,遇溝架槽。引洮總干渠、干渠、支渠、暗渠、渡管、倒虹吸、輸水管線在大山大川中穿行延伸。

節水優先 智慧水利

從工程地圖上看,引洮供水工程的總干渠像樹的主干,9條干渠如同樹的主枝,再加分干渠、支渠、供水線等,像一棵樹的枝枝杈杈、莖干末梢。一個個藍方塊的“蓄水池”,像長在“樹梢”的葉子。

“引洮供水工程規模巨大,僅僅二期工程覆蓋面積就達1.9萬平方公裡,從安定區大營梁上的馬河鎮一直到末段的16號隧洞出口。”站在會寧縣太平鎮的引洮二期總干渠末端,省水電勘測設計院引洮二期設計項目負責人白玉龍感慨道,“引洮二期工程覆蓋面相當於上海市的面積,可謂大美河川。”

引洮供水工程是目前甘肅省引水渠線最長的大型水利工程。有這樣一組數據:

引洮一期工程總干渠1條,長度109.4公裡﹔一、二、三干渠3條總長度145.6公裡﹔安定區、隴西縣2條城市專用供水管線長度28.4公裡﹔18條灌溉支渠總長214.9公裡﹔

引洮二期工程是一期工程的延伸,渠線總長約571公裡。其中總干渠長95公裡﹔四、五、六、七、八、九干渠6條,加上2條分干渠,長300公裡﹔18條供水管(渠)線,長176公裡。

引洮供水工程干支渠總長1069.83公裡,比洮河干流還長近400公裡,是名副其實的“人工地下長河”。這一工程巧妙利用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的自然落差和地理環境,形成了引水自流灌溉系統。

“引洮二期工程中,我們考慮到一期工程明渠較多的不利因素,所有管道都深埋在1.5米以下的土層,既不影響地面上種庄稼,也避免了管道凍脹,讓水流基本上保持封閉運行狀態,保証了優質水源不受污染。”省水投公司總經理汪棟介紹。

連日來,我們驅車翻山越嶺,爬上這座山頂,下到那條溝谷,轉過這道梁峁,又繞到那彎坡窪,去“追尋”引洮供水工程外露的蹤跡。

沿途道路旁、山坡上、溝谷裡,見到一個個鐵鑄的引洮供水管線通氣孔,像一個個巨大的號。俯耳聽到嗡嗡嗡的浪嘯聲,這是“地下人工長河”的波瀾奔涌。

引洮供水工程龐大復雜,隧洞、干渠、支渠、暗渠、渡管、倒虹吸、輸水管線裡的水流、水量、流速等,如何進行人工控制?做到高效運行管理?

省水利廳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治水思路,在引洮工程中積極探索智能化、現代化、信息化的智慧水利應用和建設。

來到通渭、隴西、安定3縣區交界的隴西縣宏偉鄉井兒村,這裡是引洮二期工程的首渠。由省水利廳組織,甘肅水務節水科技公司、澳大利亞潞碧墾全球有限公司、清華大學研制生產的國際領先技術的測控一體化閘門,讓記者得以窺見洮河水的“碧眼”。

輕便而簡約的一體化測控閘門系統下,聽見嘩啦啦的流水聲,透過水泥蓋板縫隙,但見清澈的河水翻涌著。

“通過在手機或顯示屏操作,板閘可把洮河水分流向安定區﹔通過槽閘,一旦有緊急情況,可以退水。”甘肅水務節水科技公司董事長馬國印介紹,傳統的鑄鐵閘門重約4噸,需要專門配建水房、專人值守,每次提閘、放閘需要人工搖動起臂機,耗電量大。測控一體化閘門應用航空船舶材制,重1.6噸,配置4塊太陽能電板即可遠程控制提閘、放閘。

引洮供水的測控一體化閘門技術,是對傳統水工金屬結構和水利控制系統的一次革命,通過按需供水、准確定位泄漏、滲漏損失和全系統精確測量,實現了浪費的最小化,讓洮河水實現高效節水最大化。

目前,工程安裝設備共計293套。其中,引洮供水二期天水段閘門已使用近3年,隻需一名值班人員在蘭州就可實現全線的生產調度,近三年計量的水量與下游天水供水集團水廠安裝的管道計量設備相比,誤差范圍在2.5%以內,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省水投公司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探索實踐工程運行、供水調度智能化,著力提高自動化管理和精細化調度水平,開拓供水市場化道路,努力讓每一滴洮河水實現效益最大化。

騎虎不下 開拓創新

深秋時節,隴原大地時不時飄雪下雨。

在引洮二期會寧縣城鄉供水工程施工現場,我們遇到了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引洮二期配套項目負責人師曉艦,他面色黝黑,長發蓬亂,在工地一邊忙碌,一邊介紹了工程施工中的創新做法。

“我們把北斗信息化技術創新應用於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中。”師曉艦說,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採用傳感器、物聯網、雲計算手段,創新性引入了灰土擠密樁成孔、夾杆錘夯實作業和堤壩壓實過程中的信息化系統,加快了工程進度,保証了質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連日來,省水投公司總工程師魏周會奔忙在引洮二期配套工程現場。“骨干工程雖然全面建成,但這洮河水要通往千家萬戶,還需要做好配套工程。我們盡快打通供水‘最后一公裡’,以最快的速度盡早發揮工程效益。”他每到一處,都心急火燎地督促配套工程建設。

魏周會長期從事水利工程設計工作,對水利事業滿懷執著和深情。“水利這一行就是在工地上跑來跑去,跑一趟引洮二期工程全線,至少需要40多天。還不能隻趕進度,水利工程追求的是安全、可靠、牢固,工程質量是生命線!”

記者來到引洮二期工程七干渠3號倒虹吸工地。放眼望去,一條長約848米的倒虹吸管道,從遠處一座山頭“伸展”下來,跨過山溝、穿過公路,又“爬”上另一座山頭,呈一個倒立的“彩虹”狀。

“這裡土質都是濕陷性黃土,秋天雨水多,對施工有一定影響。”負責項目監理的河南明珠公司總監張永強告訴記者,他們加緊施工,將這段進水口的倒虹吸管道焊接安裝好,5、6號隧洞就連通了,這項吃水的民生工程就能惠及當地百姓。

水投公司副總工程師、引洮二期項目管理部部長邊振榮對工程負責人叮囑,“這段工程直接關系著秦安、武山和通渭小岔溝的供水,民生工程可耽擱不得!”

邊振榮參與過引大入秦工程建設,當時工程總干渠向外商承包,日本(株)熊谷組中標。邊正榮負責對接日本熊谷組,他跟隨日本專家學習了一口流利的日語。在二期建設工地上,他與大家協商時,不時冒出幾句日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讓緊張的施工氣氛變得稍稍舒緩。

邊振榮對當年引大入秦工程總指揮韓正卿帶領大家建設工程的往事難以忘懷,他的微信昵稱叫“騎虎不下”。這是為了銘記當年韓正卿立下的“騎虎不下,背水一戰,完不成工程,解甲歸田”的軍令狀。

引大入秦工程是甘肅省在中國水利史上的偉大創舉,這種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在引洮工程中得以延續和傳承。

記者來到引洮二期工程八干渠的18隧洞出口、19號隧洞進口,一條長約3.7公裡跨越兩座陡峭大山的倒虹吸工程正在建設中。在這個荒無人煙的深溝裡,施工人員正忙著焊接鋼管,一條黑色锃亮的管道在深溝間凌空而起,頗有氣勢。

省水利水電工程局公司項目負責人范軍偉介紹,由於溝道陡峭,坡度約70度,屬於倒虹吸工程坡度的極限,工程難度大,還遇到黃土坡面裂縫等問題,“不論啥問題,如果天氣好一點,我們一直施工到冬天。”

山風吹過,秋的音符在樹枝間跳躍,五彩斑斕的樹葉迎風飄落。

“走著走著,樹葉凋落了,又是一年。”陪同記者採訪的引洮二期通渭現場辦主任張旭平說。這位“70后”的水利人早年在景電工程民勤供水處工作,參與了引洮一期工程建設,又投身引洮二期工程建設。

“為了這水,當年老婆生孩子沒能回家,家人至今還在抱怨我。”張旭平介紹,引洮供水工程中,一些“80后”“90后”年輕人剛來工地時還是小伙子,一頭扎在工地上,一干就是幾年,工程建成了,回家孩子已經五六歲上幼兒園了,孩子對爸爸很認生……

為確保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隧洞的長期安全穩定運行,省水電勘測設計院信息化中心主任歐陽宏,這位“80后”才俊與科研團隊不懈探索。

針對工程隧洞長、地質條件差、無供電條件的洞段,他們打破傳統水工隧洞監測設計理念,從橋梁、電力、石油石化等行業汲取經驗,採用了光纖光柵傳感器和分布式應變感測光纜技術,解決了傳統水工隧洞監測中無法連續監測的行業技術難題,既能對隧洞、渡槽、暗渠等建筑物結構穩定性整體把握,又能對圍岩類型較差地段、斷層帶、裂隙帶等重點部位單獨監測,有效做到了全方位立體式監測。

光纖傳感技術在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中的跨行業成功應用,對於水利工程行業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

引洮工程建設者始終把增強工程運行的可靠性、輸水供水的安全性作為頭等大事,奉獻青春、揮洒熱血,砥礪奮進、開拓創新,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肅精神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水至福來 旱塬變綠

“洮河水好得很,站在邊上看河裡亮清得很,喝起來甘甜綿口。”83歲的劉福,參加過上世紀50年代引洮工程建設。

歷時8年艱苦鏖戰,2014年12月,引洮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又經過6年接續奮斗,2021年9月28日,引洮二期骨干工程正式通水。

甘肅人民渴盼半個多世紀的“圓夢工程”全線建成。

9月28日一大早,劉福就動身從定西市安定區鳳翔鎮小西岔村家中趕往靜寧縣八裡鎮,參加當天的通水儀式。“終於夢圓了!”宣布通水后,劉福臉上滿是欣慰,別在他嶄新西裝左胸前的“引洮青年突擊手”勛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曾幾何時,“剁開一粒黃土,半粒在喊渴”“拉羊皮不沾草”“一瓣水掰成兩瓣用”是甘肅中部地區的真實寫照。由於干旱少雨,當地百姓飽受缺水之苦,祖祖輩輩都在想水念水盼水。

如今,引洮工程讓曾喝著苦咸水、泥窖水的甘肅省中部人民,喝上了甘甜純淨的洮河水。

這是翹首期盼的“救命之水”。

引洮一期工程的供水范圍已由設計之初的3市、6縣區擴展至蘭州、白銀、定西、天水4市,榆中、會寧、安定、通渭、隴西、渭源、臨洮、秦州、麥積9縣區,覆蓋人口由設計時的154.86萬人增加到310萬人。

引洮二期工程供水范圍為白銀、定西、天水、平涼4市的會寧、通渭、渭源、甘谷、武山、秦安、靜寧、隴西8縣的348萬人。

引洮工程全線貫通,受益區擴大到5市13縣區600多萬群眾,使甘肅省總人口四分之一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從根本上解決了甘肅省中部水資源匱乏問題。

這是滋養一方百姓的“致富之水”。

“以前這山旱地沒人要,現在1畝700元的‘高價’流轉費,還要現錢。”安定區魯家溝鎮將台村黨總支部書記彭名海說。

引洮一期工程通水后,該村流轉土地2000余畝建成設施高效農業產業園,建成蔬菜育種大棚54座、花卉育苗大棚60座、花卉育苗基地200畝、優質牧草種植基地400畝、引水上山水肥一體化馬鈴薯示范種植540畝,2020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1.05萬元。

引洮工程成為受益區發展產業的堅實保障。引洮一期工程建成運行7年多來,持續發揮效益:截至2021年9月底,引洮一期工程累計供水5.91億立方米,2020年全年供水1.51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

這是改善區域環境的“生態之水”。

2021年7、8月,甘肅省降水偏少,氣溫偏高,部分地區出現旱情。而走進引洮一期工程受益區的會寧、安定、通渭等縣區,卻欣喜地發現:關川河、祖厲河、東峪溝、秦祁河等8縣區河水波涌,沿河群眾利用河道來水有效抗旱,庄稼長勢不減,兩岸植被生機盎然,隴中300多萬人生活生產用水平穩有序。

引洮一期工程的通水,減少了區域地表水使用量,釋放出一部分生態水。2019年以來,引洮一期工程輸送了2.27億立方米生態水,臨洮東峪溝、隴西大咸河、榆中宛川河等河道重新流水汩汩,通渭牛谷河、會寧祖厲河、隴西渭河均形成10余公裡河湖生態廊道……

“在引洮一期工程管理上,我們突出工程的公益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行政管理與市場機制配置相結合,引導受益區用好水,在確保工程良性運行的前提下力爭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省引洮中心主任張天革說。

這是哺育城市的“發展之水”。

因“天河注水”而得名的天水,卻是一座資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並存的城市。由於地下水超期開採,供水能力嚴重萎縮,缺水矛盾日趨突出,每年4月至7月全市用水最緊張時段,不得不分區段限時供水,嚴重制約了這座百萬人口大城市的發展步伐。

2014年8月,依托引洮二期工程啟動了天水市城區引洮供水工程,2019年9月全線建成通水,設計年供水量5548萬立方米,極大改善了天水城區居民生活生產用水緊張狀況,為城市發展提供水源保障,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重煥生機。

如今,在洮河水的滋養下,旱區生態環境越來越美,群眾日子越來越甜。昔日干涸龜裂的貧瘠旱塬,披上了生機勃勃的綠裝﹔窮窩窩的山旱地裡,洋芋蛋變成了“金蛋蛋”,高原夏菜、中藥材流金溢翠﹔鄉村城鎮,水林相映、房廈交錯,垂柳湖堤、綠水清波……

貧瘠、荒涼和貧窮漸漸遠去,迎來的是美滿、富足和快樂。

“我們將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抓續建、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打通‘最后一公裡’,用好現有水資源,提高水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全力做好工程運行維護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發揮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使引洮供水工程真正成為造福廣大群眾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朱建海表示。

站在“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引洮工程建設者們還將繼續譜寫新時代的新華章。

(責編:焦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