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甘肅要聞

甘肅省林科院推進甘肅濕地生態系統科學保護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2022年12月14日08:42 | 來源:甘肅日報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作為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的“主力軍”,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本職工作緊密結合,持續推進甘肅濕地生態系統科學保護,加大濕地生態保護力度。

甘肅是長江、黃河和主要內陸河流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全省分布有森林沼澤、灌叢沼澤、沼澤草地、內陸灘涂和沼澤地等多種類型的濕地118.56萬公頃,佔全國濕地面積的5%。近年來,甘肅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在強化濕地保護修復、加強濕地保護建設制度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嘗試。

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組織開展主題學習研討會,結合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的目標任務,踐行濕地監測和保護修復職責,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肅提供科技支撐。

“濕地是陸地六大生態系統之一,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和‘天然物種基因庫’。”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全林介紹,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將濕地作為重點研究領域,成立了濕地研究所,申請建立了甘肅敦煌西湖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研究站,構建多點位、多層次、高密度的三維空間定位監測網點,對甘肅重點濕地開展氣象、土壤、水文、植被等定位監測。經過系統研究,揭示了內陸荒漠沼澤濕地生態系統退化機理,闡明了高寒沼澤濕地動態變化及空間分布特征、退化機理、植物群落特征演替趨勢、土壤特性變化特征和瑪曲環境演變過程,提出內陸荒漠沼澤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育、黃河源區退化濕地植被重建技術,為我國西北地區內陸荒漠濕地和高寒濕地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截至目前,全省已擁有國際重要濕地5處、濕地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處、國家濕地公園12處、省級濕地公園1處,濕地保存率達到44.16%。

“新的征程,呼喚新的作為。”馬全林說,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甘肅敦煌西湖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為依托,在國際重要濕地、濕地類型保護區、濕地公園開展濕地生態監測,做好濕地動態監測、評估、預警,使之成為國內知名的內陸荒漠濕地綜合研究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國際合作交流基地。

科研團隊將進一步加強基礎理論研究,調查濕地生物多樣性和林草種質資源,研究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演變,濕地生物過程、物理過程和化學過程與水鹽過程相互作用耦合機制,碳匯價值和固碳潛力、碳循環與區域氣候和全球變化的相互作用,構建濕地生態服務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

讓科技服務發展,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將持續開展退化濕地科學評估,提出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研發退化濕地修復、功能提升以及生態服務產品的開發技術,探索重點濕地區域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模式,開發基於生態產品與服務關聯的跨區域生態補償厘定技術,為美麗甘肅建設提供更加豐富的生態產品和綠色服務。

(責編:周婉婷、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