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連線·代表通道)

本報記者 王 浩 張 璁
2023年03月06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連線·代表通道)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6位來自基層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接受記者採訪。

  女足精神、中國制造、中國航母事業發展、鄉村振興、大熊貓保護、生物防治線虫……代表們發言干貨滿滿,講述拼搏故事、傳遞基層心聲、展現履職風採。

  水慶霞代表

  女足精神一直都在

  17歲開始從事足球訓練,與足球結緣整整40年時間,中國國家女子足球隊主教練水慶霞代表感慨:“無論是作為球員還是教練員,都經歷了太多的感動。”

  作為運動員,水慶霞參加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女足首次進入奧運會、首次進入半決賽。水慶霞回憶,“下半場被對手反超時,當時我們所有人都沒有放棄,就是拼搏,最后頂住了壓力,取得3︰2的逆轉,進入了決賽。”2022年,水慶霞作為教練員,中國女足再一次代表中國站在亞洲杯的決賽舞台上。同樣面對比分落后,水慶霞對隊員們說,“相信我們一定可以,一定可以打回來!”

  “足球運動在廣大人民心中有很大影響力,大家之所以喜歡把中國女足稱為鏗鏘玫瑰,主要體現在關鍵時候能夠發揚團結協作、勇於拼搏、永不言棄、永不放棄的精神。”水慶霞表示,對於中國女足來講,更要處處體現和傳承這種精神。對個人來講,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要不斷進取。“感謝全國人民對中國女足的關心和支持,女足精神一直都在,鏗鏘玫瑰永遠加油!”

  單增海代表

  為民族“起重” 為大國“舉力”

  超級移動式起重機,被認為是工程機械中技術最為復雜、研發難度最大的產品之一。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單增海代表介紹,“我們團隊的200多名技術專家、100多名高級技師歷經十年努力,先后攻克了行業公認的七大項關鍵技術,完全形成了千噸級起重機的自主研發和制造能力。”

  工程機械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單增海介紹,“這5年,我們把全地面起重機最大起重能力從1200噸提高到2600噸,其所安裝風機的高度從100米提高到160米,風電機組的安裝功率從2.5兆瓦提高到8.5兆瓦,在全球唯一實現了陸上風機吊裝工況的全面覆蓋。”

  投身行業將近30年,單增海深刻體會到,科技創新就是要摒棄幻想,走自立自強之路。“我們將繼續傳承好紅色基因,持續為民族‘起重’、為大國‘舉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朱悅萌代表

  把青春和夢想融入航母事業

  “這十年裡,我們遼寧艦從下水啟航、戰機上艦,到編隊一體、艦機融合,從近海訓練到遠海部署,正在繪就大國重器更加深遠、更加壯闊的奔涌航跡。”海軍遼寧艦某中隊少校政治教導員朱悅萌代表說。

  這一切成績的取得來自航母人的接續奮斗、彎道加速。朱悅萌介紹,有服役近30年的專家型“兵王”,也有滿懷激情的00后新兵﹔有長期堅守在水下深艙,見不到陽光卻心中有光、向陽生長的“深艙向日葵”,也有身穿七彩馬甲,不畏嚴寒酷暑,守護艦載機起降的“甲板擎鷹人”……“我們把青春和夢想融入了祖國的航母事業,千人同一艦,萬裡不迷航。”

  “艦艏行處是長城,國家利益所至,海軍航跡必達。我們一定踐行首艦標准,錨定建軍百年奮斗目標,挺膺擔當,勇毅前行,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朱悅萌說,“歡迎更多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投身航母事業,和我們一起駛向更遠的海、更深的藍,我們一起闊步星辰大海、逐夢萬裡海天。”

  汪玉成代表

  變靠山吃山為養山富山

  “堅定不移變靠山吃山為養山富山。”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代表說,余村從過去炸山開礦造成“山是禿頭光、水成醬油湯”,到現在變成了“人在余村走、就是畫中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汪玉成感慨,如今的余村,村強、民富、景美、人和,2022年村集體經濟達到了130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64863元,“鄉親們說,綠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

  奮進新時代,邁向新征程。汪玉成介紹,余村聯動周邊3個鄉鎮17個村一起共同打造高能級、現代化、國際范兒的“大余村”,還同四川、新疆等省份的9個村結成對子,共謀發展。“一滴水珠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余村的身后展示著一個蓬勃發展的中國。”汪玉成表示,堅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定會指引新時代鄉村振興取得更大的輝煌!

  侯蓉代表

  更好保護大熊貓棲息地

  走上“代表通道”,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代表講述了她早年參加大熊貓幼崽育幼的經歷。

  “我在從事大熊貓保護中深刻理解到,野生動物遺傳資源的保護管理和疾病預防控制對保護野生動物是多麼重要。”侯蓉說,到2022年底,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大熊貓數量從1994年的18隻擴展到現在的237隻,增長了12倍。她認為,繁育大熊貓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最終目標是要讓它們恢復野性、回到野外,讓野生大熊貓能夠永久生存和繁衍下去,這就更需要保護好大熊貓棲息地。

  侯蓉深切感受到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進步。2021年10月12日,包括大熊貓國家公園在內的我國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侯蓉說,生態文明理念現在已經深入人心,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民共識,“我更加堅信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野生大熊貓一定能在我們的土地上更加愜意地生活,更加健康地成長。”

  張克勤代表

  用科技保障綠色農產品供給

  “每年在全球造成農作物損失達1570億美元,線虫已經成為農作物的第二大類病害。”中國科學院院士、雲南大學教授張克勤代表說,全世界目前主要靠化學農藥防治線虫,這不但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還有部分農藥殘留在作物中,影響食品安全。

  張克勤說,其團隊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找到綠色、安全的生物防治線虫方法。他們充分利用雲南豐富的多樣性資源,歷時30年踏遍了雲南的山山水水,建成了防治線虫的微生物資源庫。同時,通過研究“微生物—線虫—作物”三者的相互關系,成功開發了生物防治線虫產品,並實際推廣應用。

  “生物防治線虫的實踐讓我深深感受到,要保障綠色農產品的供給,關鍵是科技。”張克勤說,作為一名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代表,深感責任重大,將繼續努力發揚攻堅克難、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力爭為推動綠色發展,為科技強國、農業強國建設作出新貢獻。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