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多彩大明

在“邂逅·多彩大明1573——萬歷文物主題特展”現場,一位老人在給孩子和明代人物卡通立牌拍照。
本報記者 王晶玥攝
從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稱帝至1572年,明朝走過204個年頭,歷經12代帝王更迭。1572年農歷五月,明穆宗朱載坖駕崩,六月,太子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是為明第十三代皇帝,即“萬歷皇帝”。
日前,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等單位主辦的“邂逅·多彩大明1573——萬歷文物主題特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展覽中有40余件展品為首次公開亮相。
為觀眾了解明代打開一扇窗
此次展覽選取了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時期的代表文物。之所以選擇這一時段,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對外聯絡處處長馮雪告訴記者,在明代皇帝中,萬歷皇帝在位時間最長。“另外,萬歷皇帝富有爭議,有很多關於這一時期的史學著作和文學影視作品,大家並不陌生。但在這棵‘樹木’之外的‘整片森林’裡,還隱藏著許多值得關注的故事。”
“譬如,江西景德鎮在萬歷年間產出大量瓷器,產品裝飾繁縟、色彩華麗,具有很高的工藝和審美價值﹔在‘南澳1號’沉船現場打撈出的青花瓷器,佐証了萬歷年間東南沿海地區的瓷器貿易往來與高超的燒制水平,這些沉睡於水下的精美瓷器作為重要物証,實証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欣欣向榮。在我們的展覽現場都有展示。”馮雪說。
作為萬歷文物主題特展的策展人,王宴姝表示,萬歷時期,社會思想活躍開放,藝術探索自由大膽,文化、科技等領域成就輝煌。比如李時珍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歷六年(1578年)的《本草綱目》,是中醫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時至今日,仍是可據以了解中草藥功效的重要著作﹔刊行於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的《牡丹亭》,講述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浪漫奇幻愛情,傳唱至今﹔成書於萬歷年間的《農政全書》是集中國傳統農學之大成的代表性著作,呈現了明代農業發展狀況以及水利科技成就……這些歷史信息通過現場書影展板,為觀眾了解明代打開一扇窗。
將珍貴文物帶到觀眾面前
公元1620年,萬歷皇帝駕崩,葬入定陵。本次展出的大多數文物就出自定陵。
講起以明十三陵定陵為切入點的契機,馮雪表示,一方面定陵出土文物量大,可以一探萬歷時代的風貌﹔另一方面也希望講述明十三陵所藏文物的故事。“去年12月我應邀參加‘2022明文化論壇’學術會議,與相關人員交流時了解到景區內展廳面積有限,很多文物‘躺’在庫房裡不曾與世人謀面,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有了將它們帶到觀眾面前的想法。”馮雪說。
策展團隊選了100余件可展出文物,包括40余件首次亮相的展品。與此同時,獲得其他博物館和文化遺產地支持,匯集來部分文物,還得到一些無法運至現場文物的電子版授權,匯成此展。
關於展覽名稱的確定,王宴姝表示,策展團隊希望能凸顯萬歷時代的特征,最終確定使用“多彩”一詞來彰顯這一時期氣象萬千的社會風貌,同時加入“1573”(即萬歷元年)這一元素,點出萬歷時代的“起點”。
多角度描繪萬歷時代風貌
展覽分為3個單元——介紹明朝皇家禮制的“以禮永續”、展現手工藝技術的“物裡乾坤”以及體現外交貿易的“放眼世界”。不論哪個單元,都能感受到萬歷時代的社會萬象。
王宴姝以位於展區第一單元的重磅展品“金翼善冠”舉例說,這件文物通體用金絲打造,它是皇家身份與等級制度的象征,更是明代金銀細工技藝的集大成之作。介紹詞從手工技藝的角度切入,為觀眾認識“金翼善冠”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漫步展覽,還可以看到燒制難度極高的大件瓷器青花雲龍紋大缸,運用掐絲、鑲嵌等方法做出樣式復雜的各類金簪玉墜……這些文物背后蘊藏的細致工藝值得觀眾細細品味。
展區的第二單元展出了涵蓋日常生活的實用之物、把玩鑒賞的藝術之作以及內廷的皇家器具、民間的手工藝品等功能多、來源多的手工業產品,觀眾仍可以從一系列金銀器、瓷器中盡情感受萬歷時期手工業技術的發展水平。
策展團隊在展區第三單元設置了許多展板,用以展示各類刻本抄本的《牡丹亭》《徐霞客游記》《本草綱目》以及中外交流產出的思想成果等,還專門設置一塊區域展示“南澳1號”沉船現場打撈出的瓷器,生動地展示了萬歷一朝異彩紛呈的思想發展、對外經貿交流狀況。
拉近文物和觀眾的距離
走過整個展覽,還能感受到其間的趣味與活力——這種活力源於積極與展覽“互動”的參觀者。
在一排明代人物卡通立牌處,小朋友與其合影留念﹔大家與坐在明代書房造景裡的非玩家角色聊天,開啟對話﹔不少觀眾拿著展區出口處的印章蘸蘸印油,在自帶的本上蓋章。印章花紋元素取自萬歷年間的文物,頗具紀念意義。
馮雪表示,為了激發觀眾深入探索這段歷史,本次展覽設置了豐富多樣的沉浸式體驗環節。同時在文物介紹方面,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方便觀眾理解。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以明仇英作《清明上河圖》為背景,利用燈光、紗帘搭造出的封閉式空間,觀眾打卡拍照后,可以細細比對它與宋張擇端作《清明上河圖》的不同。
出於保護原因,南京博物院藏《坤輿萬國全圖》,遼寧省博物館藏《清明上河圖》(明仇英作)、《兩儀玄覽圖》等展品實物無法“親臨”現場,隻得以高清晰度影印版形式與大家見面。觀眾隻看復制品不盡興、想去這些博物館一睹文物真容,也是策展團隊的期待。
在王宴姝看來,大家試圖對比展品、嘗試挖掘個中聯系,橫向上能夠理解一個時代的整體社會風向,縱向上能夠感受歷史發展脈絡,這些都有助於活化利用文物,借助文物加深公眾對歷史、對文物的認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