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石鋪:紅軍會師的中心基點

張國華 尚德琪 沈麗莉 顧麗娟 朱宇鯤

2021年04月15日09:59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界石鋪:紅軍會師的中心基點

靜寧縣界石鋪是紅一、二、四方面軍長征途經的主要地區,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有利中心基點”。紅軍陝甘支隊在界石鋪 “三天兩夜” 的宿營以及三大主力紅軍以界石鋪為中心的大會師,沉澱了珍貴的紅色資源。其間,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領導,朱德、彭德懷等9位元帥,徐海東、陳賡等8位大將和楊勇、楊成武等47名上將以及161名中將、千余名少將曾在靜寧夜宿或戰斗。界石鋪在中共黨史、軍史和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

3月3日,“建黨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報道組來到靜寧縣界石鋪,追尋當年紅軍在這裡留下的紅色足跡。

界石鋪:三軍過后盡開顏

走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界石鋪紀念館“印象廳”,牆壁上雕刻著毛澤東主席《七律·長征》手跡:“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礡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講解員張婷滿懷激情地說,“這首詞,是毛澤東同志於1935年10月由通渭進入靜寧途中所作,當時長征即將結束,詩中字裡行間激蕩著革命英雄主義的壯志豪情。”

紀念館前的主題雕塑,以“中”字為基本造型,突出界石鋪在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的“中心基點”作用。而紅軍戰士的銅像恰好站在基點位置上,中線寓意長征之路,這些紅軍戰士仿佛從歷史的時空隧道走過。一根五角星的日晷指針,分9節,通高15米,寓意1936年9月15日中央發出的關於界石鋪戰略地位的第一份電文。電文指出:“四方面軍宜在五天至七天內以主力出至隆德、靜寧、會寧、定西大道,控制以界石鋪為中心之有利基點,遲則界石鋪通渭大道有隔斷之虞。”

講解員張婷介紹說:“主題雕塑的寓意是‘中心基點,勝利指針’,它是以我國古代的日晷作為造型的基本元素,日晷內圓面刻著紅軍有關界石鋪的電文,外圓面雕有紅軍長征會師的歡慶場面。主題雕塑充滿張力的圓環,圍合天地之氣,凝聚長征精神。”

每一天,隨著時間的變換,日晷的投影依次指向內圓雕刻的紅軍不同時期關於界石鋪的電文,把歷史與現實一次次串聯起來,也把長征精神一遍遍溫習。

紅軍樓:戰火紛飛魚水情

跟隨著講解員的解說,我們被帶進了那個戰火紛飛、艱苦卓絕的歲月。

1935年9月27日,紅軍陝甘支隊長征到達通渭縣榜羅鎮時,決定“以陝北蘇區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10月2日,紅軍佔領通渭后,蔣介石急調十萬大軍在西蘭公路、六盤山地區布置兩道封鎖線。紅軍於當地補充糧秣之后,為迅速越過西蘭公路,當夜凌晨3時緊急離開了通渭縣城。

陝甘支隊所轄的三個縱隊分3路向靜寧縣界石鋪推進。10月3日,右路一縱隊進入靜寧縣四河鄉的水岔,途經麻岔、四河、紅寺,宿營於界石鋪祁岔村的馮家大庄。右路三縱隊到達朱家山、水魚、上河一帶宿營。中路二縱隊為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機關,由葉劍英、鄧發、張經武、蔡樹藩、羅瑞卿指揮。中央領導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博古、楊尚昆、張雲逸、鄧小平當晚宿營界石鋪,住在界石鋪街道北面一戶較富有的張家小院。

因為紅二十五軍之前奠定的基礎,陝甘支隊到達界石鋪一帶時,遠遠看見紅軍過來,當地群眾紛紛歡迎紅軍的到來,紅軍也每天到街上給群眾扭秧歌、說快板、演文藝節目。

10月4日上午,紅軍偵察得知,從西安方向駛來的10余輛汽車,滿載著國民黨當局給毛炳文部運送的糧食、被服、鞋襪等物資即將從附近經過,便立刻組織了一個連的精干力量,埋伏在高家堡到界石鋪之間的公路旁。正午時分,10多輛輜重汽車毫不知情地開進了紅軍包圍圈……

這一仗,紅軍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全部運到了界石鋪總隊。盡管當時紅軍缺吃少穿,可紅軍仍然把一部分物資分給了窮人。

“據老紅軍和當地群眾回憶,那天,紅軍在當地一座名叫慶聖樓的一戲樓前召集來了1000多名群眾。肖華、鄧穎超等先后在戲台上演講,向老百姓們傳播革命思想、宣傳抗日主張。”靜寧黨校教授李忠良指著紀念館珍藏的一張張老照片如數家珍,“善良的老百姓記住了紅軍的恩情,並將這種感情反映到戲樓上。從這以后,他們就將慶聖樓改為‘紅軍樓’。新中國成立后,當地群眾又在樓前立了一座石碑,記錄下這段難忘的歷史。”

採訪過程中,記者還聽到了一個有趣的插曲——

據說,蔣介石獲悉毛澤東到達界石鋪的消息后,十分震驚。1935年10月初,蔣介石決定轉移“剿匪”大本營到西北,兼任西北“剿匪”總司令,張學良兼任副司令,企圖對付已經北進到六盤山附近的毛澤東。這天,蔣介石問張學良,“毛澤東現在到了哪裡?”“據偵察,在界石鋪。”張學良回答。蔣介石聞言,心中直犯嘀咕,又問道:“哪兩個字?”

“界限的界,石頭……”張學良突然覺得這地名一說出口有些別扭,怎麼這地名和蔣委員長同名,又連忙解釋說:“這個地方屬甘肅省靜寧縣,大概是靜寧與會寧的分界地點,所以才這麼稱呼。”

“把毛澤東攆出那個地方再打。”蔣介石對毛澤東竟然踏腳在與他名字諧音的地方感到憤慨和不能容忍。

此時,在界石鋪的毛澤東也察覺到了這個地名與“蔣委員長”同音,他笑著在街石上連跺三腳,說:“我們踏上了蔣介石的脊梁骨,再用勁一踹,他就要趴下了。”

彭德懷等人都笑了,也在街石上跺跺腳,跨步而過。

“紅軍娃”:長征精神永不滅

“紅軍樓”前,有一組栩栩如生的雕塑群,無聲地講述著當年紅軍長征過界石鋪時軍愛民、民擁軍的生動場景。其中一位個頭矮小、滿臉稚氣的“紅軍娃”讓人注目。他的原型,就是靜寧籍紅軍——余新元。

講解員張婷告訴記者,今年90多歲的余新元,現為遼寧省軍區鞍山軍分區干休所正師職離休干部。

2015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閱兵儀式上,余新元是老兵方陣中的一員。

1923年,余新元出生於靜寧縣界石鋪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0歲那年,母親因被土匪追逼跌入深井喪生,兩個妹妹活活餓死,父親帶著他和兩個弟弟靠給地主放羊為生。1936年秋,為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會師,紅一方面軍西征到達界石鋪一帶,紅軍勇猛頑強的戰斗精神,仁義愛民的優良作風讓界石鋪的勞苦大眾為之神往。當時,年僅13歲的余新元滿懷家仇國恨毅然投奔紅軍,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戰爭年代,余新元浴血奮戰,先后參加了平型關、狼牙山、百團大戰等大小戰斗500多次,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榮立7次戰功,被授予“抗日戰斗模范”稱號。在一次戰役中,他失去半個腳掌,至今仍靠假肢行走。

1981年,58歲的余新元離休后,他許下一個諾言,余生干好一件事:永遠保持紅軍本色,學習宣傳雷鋒精神。在離休后的30多年中,他先后去過4個省10多個城市,作報告4300多場,聽眾達400萬人次,總行程超過“二萬五千裡”。

“界石鋪作為紅軍三大主力靜會地區會師的‘中心之有利基點’, 既在轄區實現了紅軍一、二、四方面軍的會師,又確保了紅軍一、四方面軍在會寧的會師、一、二方面軍在將台堡的會師﹔既是大會師的前哨之地,又是大會師的后方基地﹔既是中央與各方面軍之間的聯絡樞紐,又是各方面軍之間縱橫聯絡的通道。”李忠良教授侃侃而談,在紅軍長征過靜寧期間,共256名熱血青年參加了紅軍。

禮贊紅色靜寧,致敬紅色土地。李忠良說:“長征將士的英雄足跡,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長征精神,是矗立在靜寧大地上的精神豐碑。”在他看來,每一個紅軍故事都是靜寧人民艱苦創業的教科書,每一處遺址遺跡都是靜寧人民創新發展的精神寶藏,每一位先輩的光榮事跡都是靜寧人民砥礪前行的向標。“這些紅色基因和紅色資源,在靜寧人民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等過程中,發揮著方向引領、凝心聚力、振奮斗志的作用。”

(責編:周婉婷、陳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