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与村庄共成长(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⑧)

2020年01月12日08: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这一年,我与村庄共成长(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⑧)

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

“我有一种在参与历史的感觉。”一位到村里挂职扶贫的青年干部说。2019年,他所在的村子脱贫摘帽,这在村发展史上是件大事,“虽然苦点累点,都值了!”语气中带着自豪与欣慰。

今天刊登的5位青年干部的故事,是广大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年轻干部的缩影。他们有的家本就在农村,学成后回归反哺故乡;有的怀揣梦想,来到了陌生的田野和天地,但他们一样把广袤的乡村当做驰骋的疆场、建功的平台。

临近春节,看他们晒出的成绩单,令人感动——有人修了一条路,有人扶起了一个产业,有人带出了好作风,有人琢磨了一个好法子、让整个村子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年轻人总是富有创造精神的,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乡村,往往能发现一些陈年的老问题;再动用他们全新的知识结构去想办法解决,常常能蹚出新路子,令人眼前一亮。

可以想见,这样的变化,正发生在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子里。而每个人、每一户、每一村看似不起眼的改变,正在汇聚成一股让乡村面貌彻底改变的时代力量。

乡村在蜕变,身在其中淬炼的青年也在成长。“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是理解我们这个国家和时代的基础。”一位此前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驻村干部说。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2020年,全面小康的美丽图景将成为现实,这对于中国这个古老国度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而这些干在其中、乐在其中的年轻人,也必将以自己的倾情奉献,被历史所记住,让自己的青春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编 者

湖南省耒阳市长坪乡马形村第一书记谢云军

带出干部好作风

本报记者 孙 超

“2019年全年村里争取各类资金超过400万元,乡村公路提质了、新路灯装好了……”2020年第一次党员大会上,湖南省耒阳市长坪乡马形村第一书记、36岁的谢云军报告去年的脱贫攻坚成果。

在谢云军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村领导班子的状态分不开:“一个有干劲、在状态的村领导班子作用是巨大的。”2019年春天,谢云军到马形村担任第一书记没几天,就开始觉得不对劲:“有些村干部一到晚上就找不见了。”

谢云军问了村支书才知道,经济条件好了,一些村干部的子女在城里买了房,他们就白天在村里上班,晚上回城带孙。“白天老百姓大多在外干活,晚上才是入户做工作的最好时间。晚上不住村,等于和老百姓打不到照面。”谢云军说。

可是初来乍到,怎样才能振奋马形村的村干部队伍?谢云军决定邀请村干部、党员、贫困户以及非贫困户代表,先对驻村扶贫工作队进行一次民主测评。派出单位积极响应,提出要对测评打分较低的工作队员进行召回。说换还真换,派出单位召回了一名队员,选派经验丰富的干部替代。

“测评后,村干部在心里对谢云军竖起了大拇指。”村支书黄国志说。谢云军抓住机会,找来村干部一一谈心,红脸出汗。

是不是觉得村里没什么事可干了?村里的十几口水井,多年没清理了,饮水安全真的落实了吗?村里产业越来越好,正是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怎么能觉得自满呢?……“一开始大家都还觉得自己工作做得不错,没想到被我一串问题一问,都不作声了。”谢云军说。

原先对谢云军不理解的干部终于发生了转变。大家住回了村里。白天在综合服务平台为村民办事,晚上就开始走村串户,了解民情,谋划产业。村两委的定期学习,逐渐形成惯例,谢云军自己给大家讲课,也从外面请来优秀干部搞讲座。过去常常感觉能力不足的村干部,正在工作中补好政策课和理论课。

“我希望村里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干部的精神面貌能够保持下去,传承下去。未来乡村振兴,还得靠强支部、强干部。”谢云军说。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大滩乡圈湾村第一书记周海钰

选准致富小产业

本报记者 王锦涛

今年元旦,周海钰没有休息。“哪也没去,就在村里,走家串户,给大伙儿介绍菜用蚕豆的发展规划、市场行情。”周海钰说。

2019年初,33岁的周海钰接棒圈湾村第一书记。圈湾村,这个隶属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大滩乡的村落,位于祁连山北麓,平均海拔2800多米。过去,村里出了名的穷,全乡1/3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在圈湾村;如今,整村脱贫,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周海钰和工作队队员们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后发现,村里的经济结构单一,缺乏产业支撑,村民未来的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走访调研,听老乡的想法,到周边乡镇学经验,周海钰和工作队队员们,马不停蹄。

渐渐地,周海钰的脑海里有了清晰的产业发展方案:建起扶贫车间,打造野生蘑菇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展菜用蚕豆,既能缩短种植周期,又能卖出好价钱。

松林广布的圈湾村,采摘野蘑菇的传统究竟有多久远,就连村里年龄最长的老人也说不清。老人们只记得,打小就跟着大人进山,采来蘑菇背进县城换钱,也有商贩主动进村收购。“问题是,鲜蘑菇顶多放两三天,若不能及时卖掉,一筐蘑菇就废了。”村民李志俊说。

“而且村民采摘、销售蘑菇都是单打独斗,基本让中间商赚了差价。”周海钰说,“建起扶贫车间后,村民只负责采摘,车间用高于市场价5毛钱的价格收购,再送到烘干房,经过分拣、清洗等程序,最后将成品评定品级,一圈下来,野蘑菇的身价可就翻番了。市场也不用愁,订单已经上门了。”

圈湾村的蚕豆是4月份播种,10月中旬收获,晒干后,一斤2.6元左右。但如果是菜用蚕豆,8月抽薹就能收,2019年的收购价是5.5元,“你算算,收入翻一番。”周海钰说。虽然账面好看,但推广比较难,老乡没种过菜用蚕豆,担心风险,周海钰费了一番口舌才说服了几个种植大户。

一年下来,周海钰觉得自己选择进村扶贫选对了,因为进村之后,脚踩泥土,胸有山壑,感受到了朴实的力量,学会了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云南省永仁县永兴傣族乡干树子村第一书记刘培斌

学会“绣花”真功夫

杨文明 王开妍

临近春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法院法官助理刘培斌正在忙活新一轮的走村串户工作。作为永仁县永兴傣族乡干树子村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矛盾调解,件件都是刘培斌的操心事。

去年春节,刘培斌在家歇了三天便赶回了村里——出事了。

17岁的小刘,打了70岁的王大娘。王大娘气不过报了警,派出所做完笔录,因为是一般纠纷所以得由村里出面调解。

听当事人相互抱怨,刘培斌摸清了大致情况:刘王两家是邻居,刘家地势高,打扫牲畜圈棚时,污水淌到了王家门口。王大娘气不过,说话不大好听;小刘一冲动就把王大娘推倒了,所幸王大娘没受伤。

等双方抱怨完,刘培斌才开始仔细询问,发现两家素有嫌隙:王家的一棵花椒树因为挨着刘家的地,一直是刘家采收。心里有疙瘩,两家平时就不怎么往来。这次污水流到家门口,算是点着了引线。

事情不大,可刘培斌不敢马虎:两家人亲戚朋友都不少,处理不好,俩人的冲突也许会发展成群体性纠纷。“村里其实没啥大事儿,咱把小事调解好,就不用怕发生大事。”刘培斌说。这边跟小刘说“打人违法、不对”,那边跟王大娘讲“小伙子太冲动、要教育”。分头劝完,小刘当场道歉,保证改造排水沟、退回花椒树,王大娘原谅孩子,这才算息事宁人。

听说王大娘的两个儿子返乡,刘培斌决定再次到两家回访。王大娘儿子爱母心切,说:“要不是怕把事情闹大了,非得给那小子两巴掌。”刘培斌赶紧说:“只要动手,怎么都亏。打赢了坐牢,打输了住院。”等王家一家人心气顺了,刘培斌又转身来到刘家,劝他们教育好准成年人小刘,努力发展生产。

刘培斌说,以前村里不通路,到了冬天,烧堆火、烤几个洋芋,抱着酒就是一天;酒精上头,难免会有出格的举动。为了修路,他一边跟上级要资金,一边跟群众磨嘴皮子谈地,终于在去年10月又拓宽了最偏远的村组道路。如今干树子村村民发展产业的劲头来了,村民有事干,村里的是非也就跟着降了下来。

在法院只需要做好法律工作,驻村后,调解、脱贫、治安等工作样样要干。刘培斌说:“在县城,哪能有这份人生经历?乡村治理是个细活,调解更要花些绣花功夫;调解群众矛盾的过程,咱也跟着长本事。”

安徽省含山县林头镇鼓山村党总支书记司绍峰

形成一村好风气

本报记者 游 仪

1月6日一大早,司绍峰到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2020年乡村春晚初定的节目单:刘彩霞报了个独舞《吉祥安康》;村委会主任刘焕胜准备唱《歌唱祖国》;张秀翠打算跳广场舞《吉祥欢歌》……看着形式多样的节目单,司绍峰心中充满期待。

雨点滴答,舞曲悠扬。刘彩霞左手叉腰,右手翘起兰花指,踩着节奏,转了个圈。“以前我们几个就爱凑一块儿打麻将,自从去年年初,司书记在村里牵头办了一场乡村春晚后,大家平时有时间就在一起练舞、排节目,不再沉迷搓麻打牌了。”57岁的刘彩霞笑着说。

1985年出生的司绍峰如今担任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林头镇鼓山村党总支书记,也是鼓山村下辖14个自然村的带头人,刘彩霞所在的双刘村就是其中之一。“我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办春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把乡亲们的心思从牌桌上拉回来。”

想法虽好,操作不易。刘焕所是双刘村保洁员,负责整村的清扫工作,听说司书记要弄春晚,他第一个反对。“表演谁不爱看?但看节目的人多了,瓜子皮花生壳乱扔,我的工作量肯定增加!”面对刘焕所的抵触,司绍峰两次上门劝说并作出承诺:“我一定给大家提醒,垃圾不乱扔,文明看表演,保证不给您添乱。”

办晚会,还需解决一些硬件问题。村里的音响不行,杂音太多;舞台虽有,灯光得借。思来想去,司绍峰一拍脑袋,进城!2019年春节前夕,司绍峰带着村班子成员跑去了县文化馆,开口找馆长借舞台设备。望着司绍峰真挚的眼神,馆长靳晓苏爽快答应:“借!”双刘村2019年的乡村春晚,从大年初二办到了大年初四,吸引了本村和邻村500多名村民前来观看。如今,鼓山村的14个自然村中有4个村子建了文化大舞台。2020年,计划4个村子都办乡村春晚。

“办春晚、建乡村大舞台都是可以做到村民心窝里的工作,我希望能以村民兴趣为切入点,广泛动员村民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文艺才能,让村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精神视野更加开阔。”司绍峰说。

重庆市垫江县永安镇白鹤村村支书张玉梅

探索养老新方式

本报记者 刘新吾 常碧罗

室外寒风嗖嗖,室内暖意融融,10多名老人齐聚一堂,有说有笑。“将!”余有成老人正在和人下象棋,几名老人在旁围观。不一会,一位年轻的女孩进来给老人们倒水,余有成拿起水杯,抿了一口,朝她竖起大拇指,“这里真舒适,妹,感谢你嘞!”

余有成口中所说的“妹”,是重庆市垫江县永安镇白鹤村村支书张玉梅,她身材不高,眼睛炯炯有神,总是带着微笑。2015年,张玉梅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了一名村干部,2018年,当选为村支书。

张玉梅在走访中发现,村里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一些老人行动不便,待在家里,很容易感到孤独。有一次,张玉梅看见代淑芳老人独自在家,就进门和老人拉起了家常,没想到,代淑芳紧紧拉着张玉梅的手说:“你比我的亲孙女还亲哟!”张玉梅的眼睛湿润了。2018年,村里重修便民服务中心,张玉梅提议将一些旧房子改造成留守老人服务站。

2019年9月,留守老人服务站开张了。张玉梅利用从县里争取的资金,购置了空调、饮水机等设施,还准备了象棋、乒乓球桌等,丰富老人们生活。

然而,老人们起初并不“领情”,只有两三个人前来,张玉梅骑着电动车一一登门拜访,“婆婆,家里烤火不安全,到村里来,有空调”。村里开会,张玉梅也经常推介服务站,劝老人们结伴前来。

余有成是最早前来的老人之一,每天都要在服务站待上半天。“这里好啊,大家伙一起下棋、聊天,比独自闷在屋里好多了!”看到老人们的笑脸,张玉梅的嘴角也扬起了笑容。张玉梅说,下一步,还要建一个小食堂,由值班村干部轮流做饭,倾力照顾村里的留守老人,动员爱心人士一起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在造福乡邻的同时,张玉梅自身也在成长。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张玉梅比较害羞,第一次上台讲话就卡壳了。现在,张玉梅更加自信坚定:“照顾好村里的留守老人,建立更可靠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不仅能托起村民们稳稳的幸福,培育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乡村文明风尚,还能吸引一些年轻人回乡奋斗,和我一起投身乡村振兴。”27岁的张玉梅笑着说。

《人民日报》( 2020年01月12日 05 版)

(责编:周婉婷、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