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复课,牵动千家万户。抓实抓细校园疫情防控,确保校园安全复课,是当前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各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本期周刊,我们通过“精细”“协同”“匠心”等关键词,梳理各地各校所做的努力,希望各方共同配合,营造一个安全、温暖、朝气蓬勃的校园环境。
——编 者
精 细
围绕疫情防控,征集八大类共108个问题,并逐一解决
4月12日周日下午,宁珂菡拉着行李箱,在贵州贵阳第一中学门口,排队进校。
“先找到班级固定位置,根据地面标记有间隔地排队。”宁珂菡熟练地向记者介绍,“挨个进入值班室后,面朝机器进行人脸识别,然后登记信息、测量体温,一切正常才能入校。”
3月16日,贵州全省高三年级正式复课。“围绕疫情防控,我们提前20多天就开始准备,征集了八大类共108个问题,并逐一解决。”校长李华荣介绍。
拖着行李箱,宁珂菡径直来到行李存放点。“每周回学校,就得先把行李放这儿,学校会集中进行消毒。”层层把关尽管有些繁琐,但也十分必要,宁珂菡说:“学校每周都会发口罩,大家随时都戴着。为了减少交叉,同桌也变成单人桌。”
高考临近,宁珂菡的复习任务更重,每天的课间操成了她最期待的事。“活动一下,能放松心情,也有利于疫情防控。此外,每个楼层的学生也会轮流去空旷场地休息一下。”
中午12时20分,开饭时间到。“食堂工作人员会用消过毒的不锈钢饭盒把饭备好,然后抬到教室门口。”学校教育处副主任鄂芳说,“饭后学生将餐具放到回收点,再集中清洗消毒。”
“各位同学请注意,3分钟后,请第一组3班、8班、20班、25班做好准备,返回宿舍。”广播响起,全校高三年级32个班分成8个组,依次回宿舍午休。
记者注意到,从教室到寝室,每个班都有固定路线,地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指示标,遇到重合路段则分批通过。路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名老师维持秩序。
“围绕‘全’‘精’‘细’‘实’,学校摸索出了一套防控举措。学校把我们想到的、没想到的都做到了,校园是最安全的地方!”没了顾虑,宁珂菡和同学们一起集中精力,安心备考。
协 同
家庭与学校“点对点”
4月17日早上8点整,江西宜春市第九中学高三学生王乐戴好口罩从家里出门。步行5分钟来到定点乘车点,出示纸质版“赣通码”后,坐上了复学“家校专线”公交。20分钟后,他抵达学校,排队测量体温后进入教室。
王乐的上学之路,是江西各地各校落实学生复学家庭与学校“点对点”闭环管理要求的缩影。明确“两个不”,即学生不在上学、放学途中进入除家庭和学校之外的其他场所,不与除家人和学校人员之外的其他人员接触。
“落实闭环管理,确保安全复学是学校的应尽之责,请家长放心、社会放心!”南昌二中校长蔡爱民介绍,在路途闭环管理中,学校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出行方式,对家长接送、骑车或步行上下学之外的学生,一律乘坐定制公交专线上下学。
早上上学发车时间6:55、7:05、7:20、7:30,中午放学发车时间11:45,中午上学发车时间13:10,下午放学发车时间16:40、17:10,这是江西省九江长运集团共青公交公司根据学生复学需求推出的“专线”发车表。目前全省采取定时、定线、点对点方式开通的定制公交线路超过500条。
复学工作点多面广,需要社会各界协同护学。在江西,全省各级卫健、公安、交通、市场监管、发展改革、宣传等部门建立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抓好抓实校园环境卫生、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及宣传教育。
对此,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表示,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完善预案、人员排查、物资保障、环境整治、培训演练和逐校验收等工作。同时细化管控措施,加强教学管理、食宿管理、健康教育、应急处置,坚决把好闭环管理的每个环节,防止疫情向校园输入。
匠 心
“当你发觉这段路难走时,一定是上坡路,加油!”
4月7日,福建省高三年级复学。当福州延安中学的周宇走进教室时,发现桌上多了一张名牌卡,上面写着同学给他的寄语——“当你发觉这段路难走时,一定是上坡路,加油!”
“在家学习了两个多月,越学心里越没底,这次回归课堂,有种难以言喻的亲切与温暖。”周宇说:“尤其是桌上的这张名牌卡,让我一下子振奋起来。”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怎样给同学们加油鼓劲?延安中学高三(3)班班主任林东梅和班委商量,决定让同学们制作名牌卡,每个人写一段话,可以激励自己,也可以寄语他人。
“愿你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不抱怨,不将就,有信心,有光芒”“成功没有快车道,幸福没有高速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学们说,这张小卡片不仅激励着他们最后的冲刺,也将永远铭记在他们心底。
除了名牌卡,带给延安中学高三学生惊喜的,还有一份特殊的“复学励志纪念卡”。
这是一张A4大小的卡片,右上角写着学校对同学们的期望,“春光正好争朝夕 不负韶华追梦想”,左边是一张中国地图,背面则印有学校原创的“防疫三字经”。
复课前,学校召开了两次高三复课动员会。校长蔡叶涛提议,特殊时期的复学,应该给同学们特别的仪式感。于是,老师们群策群力,制作了“复学励志纪念卡”。
“卡片上的地图,既寓意着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疫情,也引发学生思考,高考的目标是哪所大学,未来的4年想怎样度过,现在应该怎样做,等等。”杨旭老师介绍。
“我在心愿卡上写下了梦想——福建医科大学。”学生许佳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最美逆行者令人钦佩,我也想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在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会努力拼搏,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成 长
这堂课打磨了一个多月,有些话刚一张嘴,泪水就在眼底打转
4月14日下午2点,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王嘉豪坐在教室里,收看学校“开学第一课”网络直播。
“听完第一课,我很感动,爱国之情、奋斗之志油然而生。”王嘉豪下定决心,“要珍惜当下、努力奋斗,担负起年轻一代的使命!”
作为第一课的主讲人,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教师张静也很激动:“这堂课我和同事们精心打磨了一个多月,稿子反复修改了六遍,有些话刚一张嘴,泪水就在眼底打转。”
按照统一安排,4月14日,济南市寄宿制高三年级返校报到,4月15日走读制高三年级返校复课。两天时间里,全市69所高中毕业年级4.6万学子以不同形式上了“开学第一课”。
“我们不仅要给学生讲好疫情防控知识,更要引导他们珍惜健康、敬畏生命,让他们选择相信、选择坚持,全力以赴,用最佳状态迎接高考。”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长韩相河说。
张达慎是山东省实验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即将高考的他将目光锁定传媒类高校。“就像韩校长所说,疫情或许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但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自己、规划人生、瞩目未来的机会。”张达慎说:“我热爱摄影,希望用镜头记录下国家的进步发展和这个时代最美丽的人,我会向着目标不断前进。”
“我们将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确定为‘认识疫情、珍惜健康、敬畏生命、做好防护’,引导全市各中小学以疫情为题材,进行科学防疫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信念教育。”济南市教育局局长王品木介绍,市教育局还分别录制了开学第一课《在战“疫”中成长》和思政第一课《非常时期,别样成长》,供全市中小学生观看。
拼 搏
他们深知,疫情面前,每张书桌、每节课程都来之不易
“丁零零……”早上5点半,天还蒙蒙亮,河南郸城第一高中的校园里就响起了清脆的铃声。王世邦从床上一骨碌爬起,迅速穿衣洗脸刷牙,然后下楼向教室奔去。
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十多天。以前每天早上起床上早读,对王世邦来说是一件挺“痛苦”的事,但现在他觉得,能回到阔别两个月之久的校园里学习,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4月7日,全省普通高三复学。当天,共有899所学校的65万余名学生回到校园。他们深知,疫情面前,每张书桌、每节课程都来之不易。
一寸光阴一寸金,读书不觉已春深。经历了一个“超长寒假”,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对此感触颇深。“一轮轮刷题,一次次纠错,一遍遍记忆,这样的日子既辛苦乏味,又热血激昂。”济源一中高三学生牛骏腾说:“高考倒计时‘充值’,是机遇也是考验,而奋斗与拼搏必定是冲锋应有的姿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保持临战状态,牢记心中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一届学生很不容易,在假期也没有放松学习。”郸城一高校长刘成章介绍,“停课不停学”期间,郸城一高的老师们各显其能,每天在班级群里“催醒打卡”、24小时在线解答学生疑问、运用各种方式在线测试,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积极备考,状态不下滑。为了让家在农村的学生在复习备考中不掉队,一些老师还开着私家车到农村家访,给学生们送去课本、资料、试卷。
开学后,尽管学习任务繁重,学校也没有放松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孩子们仿佛一夜间长大了,无形中多了一份责任感。”淮滨高级中学教师洪丹丹说:“愿你们在抗击疫情中理解家国情怀,在拼搏奋斗中彰显青春风采。将这次特殊的高考,作为一次有意义的‘成人礼’。”
坚 守
“拿起书本是老师,放下书本是父母”
4月7日,吉林省高三年级学生开学复课。
“刚把学生迎进学校,自己却进了医院。”长春希望高中生物学科主任修立宏无奈地说。
学生复课,防疫工作不可松懈,学校设立了近40个“党员先锋岗”,紧盯学生入校的每个环节。修立宏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还要负责校门口的测温工作。
开学第一天,修立宏给三个班级上了七节课,晚上快9点才下班回家。第二天早上6点,他又到校门口进行测温。谁料疲劳过度,他一下子病倒,被送进了医院。
谈起学生,修立宏很是焦虑:“虽然养病期间可以在网上给学生答疑,协助批改作业,但我还是得赶紧回去。毕竟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我最熟,高三冲刺阶段,可不敢有一点闪失。”
“咱们这些老师,拿起书本是老师,放下书本是父母。”校长王国良感叹,正是老师们的无私坚守,学校才能迎来了顺利复课的新学期。“这个寒假太特殊,老师们付出很多。”
为保障高三学生顺利复课,吉林省建立起师生“人盯人”健康管控体系。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省现有高中学校251所,高三学生14.1万名,要实现‘人盯人’管控,需要每一位老师的无私坚守和艰辛付出。”
(王雪涛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