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经济新方位·“两新一重”建设)

韩 鑫

2020年06月07日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经济新方位·“两新一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3个方面。

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基建究竟新在何处?助推新基建驶入快车道,应该从何处发力?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信息基础设施凸显“技术新”,5G建设排在前列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技术新’。”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经济所副所长冯媛表示,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这些信息技术演化而成的,具备社会公共性、效果长期性、收益间接性的基础设施即信息基础设施。

以5G网络为例,其传输速率是4G的10—100倍,能够以高速低时延传输更大规模数据,连接更大规模设备。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是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线经济等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我国5G商用加快推进,目前已开通5G基站超过20万个。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今年要大力加快进度,在上海、广东等省市公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计划中,5G通信、基站建设均排在前列。

应该看到,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巨大算力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升,而目前我国包括通用、地区、行业和企业在内的数据中心,已有近6万个,还需适当补充整合。这也使得数据中心作为重要构成被纳入信息基础设施。

前不久,中国移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中心项目正式落户惠州惠东谟岭工业区。该项目计划投资50亿元,占地200亩,建成后将提供3.2万架装机能力,成为区域内最高标准的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数据中心的落成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5G发展所需的计算能力,同时满足5G时代对网络存储吞吐量的需求,助力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

●融合基础设施重在“应用新”,创新基础设施强调“基础新”

在冯媛看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于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融合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应用新”。

“传统产业数字化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李毅中以交通行业为例介绍,高速公路去年新增了8000多公里,新建公路的路况、信号、通信等要有更高的技术标准,就要引入智能网联功能。

目前我国多个地区正在建设“智慧高速公路”,一方面通过架设5G通信技术设备支持自动驾驶,另一方面通过路面光伏发电和无线充电使电动车可以边跑边充电,同时通过布设监测系统,公路、桥梁可以自主感知运行状态,并发出安全预警。

类似的融合基础设施正在加速落地。日前,一款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正式在湖南长沙向公众开放。用户只需打开百度地图进入打车服务,即可发单呼叫无人车,体验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全新的出行体验源自一场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技术改造。结合物联网、5G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道路场景数字化,实时获取红绿灯倒计时及路况感知结果,使得“聪明的车”与“智能的路”有机联动起来。除长沙外,百度正在北京、沧州等地开展自动驾驶载人测试。

如果说融合基础设施重在应用,那么创新基础设施则体现在“基础新”。

在冯媛看来,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其突出特征为创新性。“无论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是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都更加偏向基础科技领域。”

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例,由中科院自动化所与生物物理所联合建设的“脑认知功能图谱与类脑智能交叉研究平台项目”日前在北京怀柔举行开工仪式。该平台建成后将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交叉领域提供覆盖研究、技术、模拟、验证等环节的一站式研究平台,为推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提供长远支撑。

●新基建辐射带动效应更强,需要科学规划、分类施策

如果说,以铁路、公路、桥梁等建设为主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面向的是工业经济时代,那么以信息、融合和创新为核心内涵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面向的是数字经济时代。

“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更强的增量空间和辐射带动效应。”中国工经联工业经济研究中心综合室主任周忠峰解释,一方面,新基建继承了传统基建逆周期稳增长的功能,同时将数字经济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其中,对经济拉动效应更显著。统计显示,高铁建设投资对拉动关联产业的乘数效应约为3倍,而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乘数效应高达6倍左右。

周忠峰说,另一方面,新基建基于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调结构、促创新和补短板的长期社会效应,一旦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建立先发优势,将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

新基建东风已来,如何才能助推其有序驶入发展“快车道”?

——挖掘数据价值,加快数据共享。

疫情防控期间,遭遇上游原材料供应“断链”,让海康威视这家年营业额500亿元的大型企业难以复产。在企业负责人一筹莫展之际,依靠能源互联网广泛采集的电力大数据,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应用“企业复工电力指数”,分区域分产业展开摸排,日分析数据超过400万个,精准锁定产业链上的“断点”,顺利为红外测温仪生产提供配件,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中国已经是数据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数据对提升各行各业生产效率的作用凸显。”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认为,应强化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观念,提升新基建数据要素价值。同时加快数据公开共享,有效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有效协同联动,避免一拥而上。

“应加快出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细则,形成全国一盘棋。”周忠峰认为,要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条件和不同行业技术发展成熟度科学规划、分类施策,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以及在产业技术不成熟情况下过于超前布局所导致的高端产业低端发展问题。

——做好需求预测,稳定资金来源。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等特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玉涛认为,如创新基础设施强调公益性,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政府干预,以政府投入为主。为此,应在保障技术先进可靠的同时,做好市场需求预测,适当超前但要量力而行。

“要做好政策引导,以积极有为的财税金融政策稳定建设资金来源。”李毅中同时也建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和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要更多向民间资本开放。

此外,周忠峰建议,应鼓励支持科创型企业立足新基建领域,一方面培养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另一方面,支持企业积极拓展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下游应用领域,包括车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办公、智慧城市等,抓住发展机遇做大做强产业。

(责编:陈诚、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