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因“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得名。在这片面积143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834条河流沟道、70座淤地坝、4座人工湖及3座水库。管好、治好、保护好这些河湖,让河湖长治久清,不仅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是天水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天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有效落实河湖长制,统筹推进河湖生态治理、保护和修复,为推动天水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整治“四乱” 守护天水母亲河
渭河,这条黄河最大的支流,在天水境内长约270公里,自西向东流经武山、甘谷和麦积三个县区。天水市境内渭河流域面积11696平方公里,集中了全市90%以上的人口,是天水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驱车沿麦甘公路行驶,只见渭河水缓缓流淌,河道畅通无阻,岸边水草迎风摇曳,在两岸青山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雄浑壮阔之美。
然而,这里也曾一度“伤痕累累”。
“忘了从啥时候起,原本平坦宁静的河道里,采砂设备逐渐多了起来,垃圾也多了起来,特别是一些采砂厂留下的大坑,使河道变得坑坑洼洼,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回忆起家门口这条河的变化,麦积区渭南镇毛家村党支部书记毛世杰记忆犹新,“近年来,经过持续不断的治理,砂厂一个个被清理,乱倒垃圾现象得到全线治理,河道慢慢恢复到以前的模样了。”
对于渭河及其支流的水生态安全,天水市始终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天水市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维护河流健康、完善水治理体系和保障水安全的有效举措,结合防汛减灾、环保督察、扫黑除恶、全域无垃圾治理等,扎实推进河湖“清四乱”行动,依法对侵占河道、倾倒垃圾、非法排污等行为进行重点整治查处。
“河道采砂是我们开展河道整治的重点对象。坚决关停和清退违法砂厂,及时对河道进行砂坑回填和恢复。同时,对于符合环保要求并取得采砂许可证的企业,实行最严格监管,要求其结合河道疏浚等,进行边开采边平整边恢复。”麦积区河长制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安赟告诉记者,回填平整后的区域,主要通过播撒草籽等方式,让河道恢复正常生态,进行后续生态堤防建设。
据统计,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04亿元,实施控源截污重大工程2项,整治平复河道1760公里,关闭拆除砂场223家,实施河道清淤清障486处,拆除涉河违建127处,清理生活建筑垃圾28.38万立方米,水生态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标本兼治 改善水生态环境
初夏时节,沿天水境内的渭河及其葫芦河、牛头河、藉河等支流沿线溯流而上,只见沿河两岸满目苍翠、绿树成荫,宛如河道的绿色生态屏障。河道内河流畅行,芳草萋萋,呈现出河畅、堤固、岸绿、景美的美好景象。
然而这种美好景象却来之不易。曾经一段时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污水乱排、垃圾乱倒,成为影响天水市河流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根源。
河湖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近年来,天水市坚持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的原则,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每年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项目和水土保持工程,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河道泥砂淤积,仅去冬今春以来,市、县区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渭河干支流流域林草植被恢复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全面加强生态修复保护,在7个县区78个乡镇80多个流域内,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改造等措施,绿化治理169.68万亩,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以上,草原盖度达到83%以上。仅2019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0平方公里、梯田面积12万亩。与此同时,天水市积极推进水生态治理,大力实施藉河二期、三期生态综合治理和葫芦河生态综合治理等示范性工程,完成2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32条沟渠截污治理,建成日处理8万吨生活污水的成纪新城地下净水工程。加快推进县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积极兴建农村垃圾焚烧站、垃圾压缩站和污水处理厂,所有这些都从源头上改善了全市水生态环境。
协调联动 筑牢河湖保护网
麦积区伯阳镇伯阳村党支部书记王龙蛟是一名村级河长,在做好村上各项工作的同时,无论多忙,他每周都要抽时间到村旁的渭河河道巡河一次。
“主要是看河道有没乱采乱挖乱占现象,如果发现河道有倒垃圾的小事,便及时联系村上的垃圾清运员进行清理;如果有非法采砂、排污等村上解决不了的大事,就立即向上反映。”王龙蛟告诉记者,作为村级河长,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河道的整洁畅通,不仅关系到渭河的行洪安全,而且还与美丽乡村建设有关。
王龙蛟只是全市众多村级河长中的一员,他所担任的村级河长,是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河长中最基层的一级。
2017年,天水市全面建立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自河长制实施以来,由市四大组织主要领导担任渭河、藉河等河流的总河长,靠前指挥,走动管理,定期不定期巡河,督促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各级河长认真履职尽责,逐河段、逐村组、逐工程开展认河、巡河、治河、护河工作,形成了“领导带头、县区主抓、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巡河护河实现常态化。2019年,全市累计开展巡河巡湖8.5万人次。
目前,天水市共有四级河长3583名、湖长13名,全市834条河流沟道、70座淤地坝、4座人工湖以及3座水库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同时,坚持因河施策,实行“一河一档”精准管理,编制“一河一策”方案84个,通过建立河长会议、信息共享、工作督办、监管巡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等制度,科学划定河湖管理范围,规范各级河湖长指挥调度权责,河湖治理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更加明确。
在天水,一张覆盖渭河干流支流、沟渠支脉所有水系的“河湖保护网”已经张开。天水正通过全面落实河长制这一治水管水护水的新模式,统筹推进河流系统治理和综合整治,以水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促进区域生态涵养能力的持续提升,保一河清水注入黄河。
综合施策 打造人水和谐河
一场细雨过后,初夏时节的天水格外清新,处处绿意盎然,风景美不胜收。
从高空俯瞰秦州、麦积城区,藉河、渭河风情线宛若两条玉带贯穿城中。水光山色相映成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勾勒出了小城如诗如画般的精致与浪漫。而点缀其上的天水湖和翠湖公园早已成为市民休闲游览的最佳去处。
今年60岁的刘玉明,每天早晚都要到藉河风情线散步遛弯儿,闲暇时,还会拿上相机拍拍河岸美景。“我在这住了30年,看着昔日的烂河滩通过一年接一年的建设改造,变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青的生态公园,心里觉得这就是幸福。”
2005年,天水市启动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拉开了整座城市亲水乐水的序幕。近年来,通过实施藉河生态环境治理一期续建、渭河麦积城区段综合治理(翠湖公园)、藉河生态环境治理二期等项目,进行河道防洪、蓄水、截污治污、生态恢复和沿岸景观打造,将城市自然山水人文串联,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健身之地。而在藉河渭河交汇处,天水市还建成了西北首座全地下净水工程,日处理生活污水量达8万吨,经过处理后的中水水质达国家一级A标准,可直接注入河流。如今,在天水城区,“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初步实现。
“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打造滨河景观带,契合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符合天水建设公园城市的目标,实实在在提升了城市生态治理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市城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眼下,治理工程还在持续推进。
以天水湖为起点,向西,藉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将藉河风情线上延至秦州区西十里天润桥段;向东,藉河二期、渭河藉河汇流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成后,将与翠湖公园相连,接着继续向下游延伸,对东柯河入渭河口、颍川河入渭河河口5.1公里的水域进行治理,直至社棠工业园区,最终彻底连通秦州和麦积两区,形成一条近百里的生态廊道。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这样人水和谐共处、生态美丽宜居的画面将不断呈现,让每一个生活在渭河、藉河两岸的天水市民更深切地感受到河道综合治理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