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甘肅簡牘一個完美的“家”

——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現場見聞

齊興福

2020年07月14日11:08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給甘肅簡牘一個完美的“家”

7月12日上午,雨霽天晴,蘭州清新如洗。七裡河區馬灘文化島東南角的一處施工現場,兩台混凝土泵車將長長的“臂膀”伸進建設項目地下室主體結構,實施主體工程混凝土澆筑作業。

正在施工的是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甘肅素有“漢簡之鄉”之美譽,數萬枚出自河西走廊的漢簡明確而詳細地記載了兩漢時期中原王朝對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段的軍事防御、郵驛交通體系的支撐措施,以及與中亞、西亞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情況等,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巨大。甘肅簡牘博物館現收藏有各類文物50129件(組),其中放馬灘秦簡、居延新簡、肩水金關漢簡、地灣漢簡、敦煌馬圈灣漢簡、懸泉漢簡及魏晉簡牘等總計39465多枚,漢代帛書、懸泉西漢紙、漢代毛筆、屯戍用品及其他文物10664余件。但由於受收藏保護場所限制,甘肅簡牘博物館一直存在著“有館無舍、館展分離”的發展瓶頸。2019年9月,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順利開工建設。

“根據工期計劃安排,今年8月底,工程將實現部分主體封頂,明年8月竣工交付。”項目承建方中鐵二十一局二公司一級項目經理、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部黨支部書記李平順告訴記者,該項目總建筑面積近3.8萬平方米,設計為地下一層、地上主體四層結構。受今年疫情影響,整個項目的建設工期十分緊張。

“除了工期緊,我們還面臨著諸多具體的施工細節難題。”項目部常務副經理李芳軍說,該工程雖然體量不大,但由於設計結構形式復雜、造型構件較多,加上抗震等級高、部分空間結構跨度大、工程桁架結構拼裝復雜等難題,使得每一步施工都“如履薄冰”。

“甘肅簡牘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簡牘為專題的省級博物館,也是一個百年公共文化工程,這就要求我們的每一個施工環節都必須精益求精,每一處工程建設都必須經得起考驗。”李芳軍說,為確保安全高效完成施工任務,項目部按規定邀請甘肅省專家庫專家對超危大工程進行技術論証和指導,與此同時,項目部內部抽調技術骨干組成技術攻關團隊,全力攻克施工難題。

該工程現場技術負責人張祺告訴記者,為確保工程達到特一級抗震要求,按照設計要求選用規格較高的工程鋼筋,以及使用鋼結構屈曲約束支撐作為雙保險,每平方米建筑面積的鋼筋用量達到135公斤,約為普通建筑相同面積鋼筋用量的兩倍。鋼筋密度大,混凝土澆筑時就必須對混凝土骨料粒徑嚴格把關、精細要求。

上午11時許,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順利澆筑,項目地下室第一流水段主體結構混凝土澆筑完成,意味著該工程距離主體完工又近了一步。

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部有一個工地學校,之前多為技術培訓和業務交流,今年,學校課程中增加了“簡牘文化學習”的內容。

“甘肅簡牘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還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真跡珍品,我經常給施工人員講,我們建起的這座建筑裡,每一件文物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所以工程質量一點兒也不能馬虎。”項目部經理武永麗這樣說。

武永麗的案頭,放著一本樊錦詩的《我心歸處是敦煌》。今年,這本書在整個項目部被爭相傳閱。武永麗說:“簡牘文化與敦煌文化一起孕育了深厚歷史底蘊的甘肅文化,作為工程參建者,我們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給甘肅簡牘一個完美的‘家’。”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