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准脫貧追蹤報道之果產業

枝頭結滿“致富果”

洪文泉

2020年07月21日13:55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枝頭結滿“致富果”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甘肅省地域遼闊,地形狹長,省內山區眾多,地理特征與氣候條件各異,尤其是貧困山區,氣候濕冷,晝夜溫差大,這些因素都限制著當地脫貧產業的發展。如何讓這些“劣勢”轉為“優勢”就成了甘肅脫貧攻堅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脫貧攻堅的探索與實踐中,甘肅意識到,這些限制其他產業發展的因素,卻是發展經濟林果的優勢條件。因此,甘肅“六大特色農業產業”之一的林果產業也應時而興。

近年來,甘肅省緊盯群眾增收問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力發展林果產業。從河西到隴東,從戈壁到塬上,一株株綠苗種下地,一顆顆金果結出來,貧困地區林果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林果產業已經成為甘肅脫貧攻堅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2019年,全省特色優勢產業種植面積達到3286萬畝,其中蘋果面積657萬畝,居全國第二,產量650萬噸。全省65萬貧困人口依靠產業脫貧、佔脫貧總人口的69.5%,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1.8元,較上年增長904.5元、增幅11.8%,貧困地區果農收入有了明顯的改善。

園裡種樹 致富有“果”

說起甘肅林果產業,就不能不提蘋果。作為全國蘋果栽培第二大省,甘肅有18個縣區被原農業部列為全國蘋果栽培優勢區域重點縣。尤其是在甘肅省隴東南及中部山區,海拔高、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空氣干燥、病虫害少、無污染,自然氣候條件完全符合果樹種植,加之群眾有著悠久的果樹栽培歷史,被譽為全球最適宜蘋果栽培的區域之一。

如何讓優質的蘋果“既有好口碑又有好市場”,讓果農走出“增產不增收”的窘境,是甘肅林果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地處六盤山西麓的靜寧縣,2016年以來,蘋果種植面積持續保持在100萬畝以上。即使有這樣的優勢條件,靜寧縣脫貧攻堅的任務仍然相當繁重。

“過去的果園管理模式簡單粗放,以家庭為單位的果農單打獨斗,抗災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穩定增收沒有保障。”靜寧縣果樹果品研究所所長李建明對此深有感觸。

今年是靈芝鄉尹岔村貧困戶王選在靜寧縣紅六福果業有限公司上班的第三個年頭。王選家中姊妹4個,父親多年來僅靠著5畝蘋果園供孩子們讀書,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2017年,為了緩解父親的壓力,王選從學校畢業后來到靜寧縣紅六福果業有限公司打工,每月能收入3500多元。隨著姊妹幾人相繼就業,父親的果園也越種越好,家裡的經濟壓力小了,脫貧也成了王選家今年最大的目標。

脫貧攻堅以來,靜寧縣依托氣候資源和山地條件優勢,大力推進特色林果扶貧產業基地建設,實行區域化種植、標准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加快林果產業由產量型向效益型轉變。

依托當地產業龍頭企業,採取“產業扶貧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聯合體模式,建立了“三聯結三帶動三分紅三保障”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讓蘋果產業成了當地脫貧致富的“鐵杆庄稼”。

“抱團謀發展,產業路才寬。”紅六福果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偉介紹說,公司目前已經聯合5個果品專業合作社、3個基地、4個村集體和528個農戶組成紅六福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帶動周邊848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為了促進蘋果產業規模化發展,靜寧縣加大果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先進實用技術的集成應用力度,先后在24個鄉鎮成立果業技術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為果農服務。

2015年,靜寧縣果樹果品研究所成立,甘肅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相繼在靜寧建立了工作站。2018年8月,甘肅首家蘋果院士工作站在靜寧成立,並柔性引進了束懷瑞等9名國家蘋果產業體系院士專家。

不僅是靜寧,如今甘肅省蘋果栽培呈現出了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的格局,蘋果種植面積超650萬畝,產業產值達376億元,蘋果產業已成為主產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全省建成百萬畝蘋果大縣1個、30萬畝以上8個,形成了以平涼、慶陽為核心的富士蘋果產業帶,以天水麥積、秦州、禮縣為核心的花牛蘋果產業帶,蘋果重點龍頭企業達232家。

多重保障 “果”然安心

“一場霜寒,白苦一年。”林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果品品質不斷提高,但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仍然是果業企業和果農最擔心的事情。

“市場行情多變,穩定的銷售渠道、完善的冷鏈物流和規模化標准化的生產體系還是能夠為果農多上幾重‘保險’。”王志偉說。

為了應對市場價格波動,2018年甘肅省投入2.39億元在貧困村建設保鮮庫。靜態保鮮貯藏能力的增強不僅讓果業企業和果農在市場低谷有了“主動選擇權”,還為果業產業鏈精深發展奠定了基礎。特別是針對花牛蘋果收儲期短的特點,合作社、經銷商在村社建設中小型氣調庫,既便於果品儲藏,又可以錯峰銷售。

經過幾年的發展,甘肅省靜態保鮮貯藏能力達260多萬噸,各地相繼開發出了果汁、果酒、果醋、果片等深加工產品,加工蘋果產品7萬多噸,產業鏈不斷延長,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50多個國內外城市和美國、俄羅斯、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保障果農的利益,甘肅還不斷加強產銷對接。2019年4月,甘肅省成立了蘋果產業產銷協會,積極對接長三角、珠三角、成渝、港澳和東西部協作城市等終端市場,邀請全國大型市場採購商來甘肅省洽談採購蘋果。

去年11月,借助農業農村部在江西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省農業農村廳組織蘋果主產區經銷企業集中進行專場推介和現場展銷活動,並與阿裡巴巴等電商企業合作,不斷拓展線上線下營銷渠道。

今年3月以來,甘肅省鮮蘋果先后“首次出口”墨西哥、柬埔寨等國家,“平涼金果”出口市場新增巴林、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8個國家,全省鮮蘋果出口市場持續拓展。

解決了市場銷路,甘肅還多措並舉,最大程度減少自然災害這個“變量”對甘肅省果農穩定增收的影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期貨”這個“高大上”的金融專業術語,也開始走入甘肅省果農的日常生活。

秦安縣地處黃土高原內陸,是我國北方主要蘋果生產基地之一,蘋果產業是秦安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蘋果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果農的生產和生活。為了抵御市場價格波動風險,2018年1月,甘肅省首個蘋果“保險+期貨”試點扶貧項目在秦安縣落地。

“2018年春天,家裡的3畝蘋果因為霜凍災害,產量不足600斤,也沒賣上好價錢。但因為參加了蘋果‘保險+期貨’項目,我拿到了2000多元的賠付款。”秦安縣葉堡鎮李坪村貧困戶李永平成了甘肅蘋果“保險+期貨”項目的第一批受益者之一。

與李永平一樣,秦安縣葉堡鎮馬廟村以及郭嘉鎮朱彎村20戶貧困果農的15.2萬斤蘋果因為有了“保險+期貨”項目,承保的20戶果農共計獲得了10.64萬元賠償,戶均高達5300元。

從前“看見變天就發愁”的山區果農們,依托“保險+期貨”的金融扶貧模式,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有了成功的經驗,秦安縣不斷探索創新,進一步發揮蘋果期貨“扶貧支農”的效用,2018年10月,“蘋果期貨交割庫”正式落戶秦安縣,交割庫完成首次交割,交割蘋果20噸成交金額26萬元,交割蘋果合格率達到92.8%。

2018年11月,太平洋產險與立信農保攜手6家期貨公司,將蘋果“保險+期貨”精准扶貧項目覆蓋到秦安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所有蘋果種植戶,惠及秦安縣17個鄉鎮,155個行政村,44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秦安縣的“保險+期貨”項目,對助力精准扶貧、服務“三農”、擴大金融產品供給等積極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秦安模式”,有效地保障了農民的收入,讓更多貧困群眾看到了脫貧的希望。今年3月,秦安縣順利脫貧摘帽。

花開千樹 “果”有不同

甘肅的林果產業發展以蘋果為代表,但並不止於蘋果。

敦煌市依托合作社、龍頭企業,不斷提升李廣杏品質、打響品牌,擴大敦煌李廣杏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持續增加果農收入,取得初步成效。

“2019年,我家通過合作社銷售平台共銷售李廣杏7000多斤,收入在11萬元左右。”敦煌市金杏園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羅紅桃告訴記者。

敦煌市金杏園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6年,經過4年發展,已吸收社員125戶,覆蓋杏樹300余畝,並在敦煌市月牙泉鎮合水村四組建立了3個佔地150余畝的優質李廣杏基地,引領實施李廣杏更新復壯等新技術。

“合作社將李廣杏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連接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盡力讓廣大農戶從中獲得良好的種植收益。”合作社負責人羅新華說,截至2019年年底,敦煌市李廣杏種植面積達到1.15萬畝,其中挂果面積5000余畝。李廣杏總產量達1.3萬噸,產值3244萬元,畝均收入1.56萬元。

同樣是杏,臨夏州東鄉縣唐汪鎮的杏子不僅是當地民族特色飲品“蓋碗茶”的主要原料之一,更是當地近幾年鄉村旅游的最大賣點。在唐汪,林果經濟的綠色效益不止於樹上的杏子。

地處洮河之畔的唐汪鎮,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當地群眾栽植杏樹有數百年的歷史。截至目前,唐汪鎮已種植杏樹6500多畝,杏子產值達7000多萬元,杏子成為當地群眾的富民增收產業。

近年來,當地依托杏花資源、杏產品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打造每年一度的唐汪杏花節,萬畝杏田、十裡杏花長廊引來了數以萬計的游客。

天水市秦州區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發展,在玉泉、中梁、太京、藉口、皂郊等鄉鎮建設了一批規模化的大櫻桃基地。目前,全區大櫻桃栽培面積達8.4萬畝,年產量4.3萬噸,產值8.6億元。

“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土壤肥沃,生態良好,秦州大櫻桃色澤艷、口感好,深受群眾喜愛。”秦州區果業發展中心負責人介紹道,近年來,秦州區發揮本地優勢,以“貧困鎮、貧困村、貧困戶、精准幫扶戶果園全覆蓋”為主要著力點,開展大櫻桃、蘋果、花椒等產業種植,努力實現貧困戶“人均兩畝園,收入過萬元”的目標。

5月29日,西北五省區首條大櫻桃自動化分揀生產線在天水市秦州區安裝調試完畢並啟動運行。自動化分揀生產線能夠自動檢測櫻桃的糖度、色度,根據果形大小自動分級,不僅能夠採用水冷技術對櫻桃降溫處理,有效解決保鮮難問題,還能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日加工分揀量可達15噸。

地處甘、川、陝三省交界地帶的甘肅省隴南市,屬於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甘肅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依托山區特有的自然條件,隴南市把大紅袍花椒和油橄欖作為林果產業發展的“兩張王牌”,規模化種植、科學化管理、線上線下運作,帶動山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隴南自古就是優質花椒的故鄉,2000年被原國家林業局首批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花椒之鄉”,連續十屆的“武都花椒節”更是讓武都花椒享譽全國,武都區全區花椒種植面積100萬畝,總產量達2萬余噸。

隴南市瑞達花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寇瑞看准隴南花椒產業的前景,從“花椒販子”變身花椒合作社負責人,帶動周邊780戶、3036人種植花椒、中藥材,通過電商將花椒、中藥材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如今,寇瑞的合作社與貴州老干媽集團、重慶德庄火鍋等全國知名企業合作,年銷售額約1.5億元。

“利用農閑在這裡打工,不僅一天有80元的收入,還能學到很多種植技術。”在隴南市武都區油橄欖基地裡打工一年多,兩水鎮杜家溝村村民杜海珍不僅在家裡種了幾畝花椒,還學會了油橄欖種植技術,如今正在盤算著擴大自家的油橄欖種植規模。

近年來,隴南市把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內生動力的富民工程來抓,大力發展油橄欖、核桃、花椒、蘋果四棵“搖錢樹”。其中,油橄欖更是成為隴南市的“獨一份”產業。

“油橄欖生長在坡地荒山,畝產收入達到3000元。”武都區大灣溝油橄欖示范園區負責人趙海雲告訴記者,近年來,基地鼓勵能人大戶和企業承包、租賃集體荒山、荒坡、荒灘,鼓勵農民流轉土地、集中經營,大面積栽植油橄欖,實現了適生區全覆蓋。基地油橄欖種植面積從2011年的18萬畝,擴大到如今的48萬畝,受益農戶4.5萬戶21萬多人。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隴南市油橄欖種植面積已經達到60余萬畝、佔全國總面積的60%,總產值16億元,適宜區群眾人均增收2200元,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命名為“國家油橄欖示范基地”。

花開千樹,各有不同。在脫貧攻堅實踐中,甘肅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林果產業,蘋果、桃、杏、梨、櫻桃、花椒、油橄欖等特色經濟林果逐漸成規模,從育苗、種植到精深加工、倉儲、冷鏈運輸、線上線下銷售的產業鏈逐步完善,全省林果產業實現了長足發展。

一株株果樹綠了山頭,一顆顆金果富了群眾。如今,特色經濟林果已經成為貧困地區果農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致富果”和“希望果”。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