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流域治理,上下游治理“一盤棋”

8月14日拍攝的白洋澱風光(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多年來,由於上游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排放、澱區百姓生活污水直排、澱區機械船隻增多,加之生態流量減少等因素,白洋澱水質不斷惡化。
記者日前走進白洋澱,這裡碧波蕩漾,生機盎然。地處“九河下梢”的白洋澱進行治理和保護,改善上游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是治本攻堅之策。
保定涿州市賈村位於北拒馬河南支上游,村附近的一處納污坑塘曾讓村民叫苦連天。“最近的一戶離坑塘50米,一到夏天,黑蚊子有二三厘米長。臭味熏天,家家戶戶不敢開窗戶。”村支書張艷軍說,如今,經過治水治泥清垃圾,坑塘變濕地,成了休閑觀賞的好去處。村民還自發地給環保部門送了一面錦旗。
保定市全域屬於白洋澱上游,當地把抓好白洋澱上游治理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全市之力改善水環境質量。
隨著入河污染負荷的持續削減,白洋澱上游入澱河流水質實現了跨越式改善。今年1-7月,白洋澱4條有水入澱河流,3條水質達到Ⅲ類以上,實現持續改善。
狠抓內源治理,澱區水質達10年來最好水平
乘船進入白洋澱,記者看到,臨水而居的村民家家戶戶有管道接入繞村的主管道。
安新縣生態環境局隨行人員說,以前村民家裡的污水直排白洋澱,如今,用這些管道專門收集,經過處理后污水變為汩汩清水。
這是白洋澱區安新縣圈頭鄉邵庄子村內經過改造后建設的游園。8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邵庄子村是白洋澱中心的一個旅游村。記者見到何紫芳時,她正在自家的農家樂洗衣服,洗完的廢水排入了村內管網。而在她家10米開外,就是一座小型污水處理設施。
設計施工人員根據這個村的排污量,精准設置一台日處理80噸污水設備,還專門做了3個污水前期收集桶,共能收集30噸生活污水,從而保障污水穩定處理。
原生村落生活污染物入澱是影響澱區水質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地對澱中村、澱邊村“一村一策”專項整治,採用建設龍牆、生態隔離帶等方式強化典型村落面源污染管控,有序隔離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對103個澱中村澱邊村,因地制宜配建115座小型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后全部導排到澱外綜合利用。
推進系統修復,“華北之腎”功能正在恢復
走進府河河口濕地,藍綠交織,水天一色。很難想象,在濕地治理之前,周邊村民還曾經在這裡耕種。
這裡是府河、漕河、瀑河3條入白洋澱河流的河口區,採用“前置沉澱生態塘+潛流濕地+水生植物塘”的近自然水質淨化工藝構筑生態屏障。
“類似於咱們家裡用的自來水淨化裝置,通過層層‘濾芯’達到淨化效果。”中電建生態環境集團府河河口濕地項目總承包部楊凱說。
8月14日拍攝的白洋澱風光(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牟宇 攝
一行人員穿行濕地,不時有飛鳥在眼前掠過。楊凱興奮地說:“你看,這是蒼鷺,這是澱鷗……以前也不知道這些鳥叫什麼名字,負責這個項目后,鳥越來越多了,對它們也熟悉起來。”
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程鋼說,經過治理,新區污水排放問題已得到解決。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已經從污染治理為主向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並重階段轉化,進而向生態修復為主階段轉變。
飛鳥種類增多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白洋澱生態的改善。安新縣自然資源局白洋澱濕地保護區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齊明介紹,如今白洋澱共記錄有野生鳥類224種,較新區設立之前增加了18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李應川:花甲老人光榮入黨 跟著太陽走不會冷
- 李應川在新家裡拿著住房的老照片,講述著這些年生活的變遷。人民網 王文嘉攝 人民網蘭州8月20日電 (杜昱欣、王文嘉、黃帆)“以前吃水要用毛驢從遠處馱,我們家種了7畝多旱地,靠天吃飯,收成差,上學、出行、看病都不方便。…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