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絲路 文博天下 第五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第十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 特刊】
共促敦煌學創新發展
——記2021敦煌論壇:“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敦煌學研究學術研討會
9月,正是敦煌最美的季節。24日下午,來自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敦煌研究院和全國相關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80余人,相聚歷史文化名城敦煌,共襄文博盛會,共話敦煌文化。
由文化和旅游部、甘肅省政府主辦,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承辦的“2021敦煌論壇:‘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敦煌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敦煌舉行,為“一會一節”增添了沉甸甸的學術成果。
論壇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將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敦煌學研究高地的目標,共同探討“一帶一路”視野下敦煌學研究的重要命題。
“畫家張大千在敦煌所獲《唐沙州某市時價簿口馬行時沽》,登錄著‘藩奴’‘藩婢’與馬匹的價目單,這是唐朝敦煌市場‘口馬行’中外來奴婢和馬匹的交易記錄﹔斯坦因在敦煌長城烽燧下,發現了粟特文古信札,這是珍貴的粟特文研究資料﹔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唐天寶某年王修智賣胡奴契》(敦煌研究院收藏),是買賣胡奴時所訂立的契約……”論壇主題演講階段,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榮新江以《敦煌文獻描繪出絲綢之路的多彩畫卷》為題,首先作了交流發言,以詳實的敦煌文獻,生動描繪出絲綢之路鮮活的多彩畫卷。
“繪畫藝術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反映社會現實,形成宏大敘事的雄渾精神。”“綜合表現人物與山水、建筑等景物,體現著以大觀小的視角習慣以及中國式的繪畫境界。”“經變畫想要表現佛國世界,但這個佛國世界是由現實社會的元素來構成的。因為畫家也沒有去過佛國世界。”“敦煌壁畫全面反映了中國傳統繪畫‘六法’的精神,這六法包括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模移寫。”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趙聲良以《敦煌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精神》為題,條分縷析、案例生動地講述了敦煌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之間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復雜關系”。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鄭炳林則以《西漢敦煌郡西域間馬的貿易與李廣利征大宛》為題,從西周講起,娓娓闡述中國古代與西域間的駿馬貿易,以“馬”為突破口,獨辟蹊徑,破解研究敦煌的“密碼”。
圍繞《冷門絕學:敦煌壁畫外來圖像文明屬性的新課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陝師大人文社科高研院研究員葛承雍說,要“走出敦煌看敦煌”,隻有運用學科交叉和跨界融通的方法,爭取有“絕學”“絕活”“絕技”的學術性突破,才能証明中華文明始終是在吸納外來文化精華下發展,這也是文明互鑒的絕佳証據。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資源獲取模式,主要有協商模式、收藏機構授權模式、眾智模式、合作採集模式、出版圖錄授權模式。”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羅華慶概要性介紹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情況。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學術的本質是創新,沒有創新,學術研究的生命就停止了。”在敦煌論壇上,與會專家極具前瞻性、建設性、創造性的真知灼見與思想火花不時碰撞激蕩,為不斷提升完善敦煌學學科體系,形成更多引領世界敦煌學繁榮發展的權威成果,持續擴大敦煌學研究國際影響力,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充足營養與新鮮血液。
敦煌本就是浩瀚多彩、博大精深的重要源泉,不斷創新發展的研究成果,恰如持續投入的“石子”,攪活敦煌文化研究這“一池春水”,碧波蕩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甘肅蘭州: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先發力、帶好頭
- 人民網蘭州9月9日電 (高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肩負著黃河中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蘭州作為全國唯一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更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