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廟底溝彩陶的“浪漫旅程”

周飛亞
2021年12月18日08: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廟底溝彩陶的“浪漫旅程”

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華誕之際,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開館了。

廟底溝,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裡程碑。1956年,考古學家安志敏率隊到河南陝縣開展調查,首次發現了廟底溝遺址,廟底溝文化因之而命名。《廟底溝與三裡橋》成為新中國第一部新石器時代考古報告。誕生於距今6000年左右的廟底溝文化,是仰韶文化中期的典型代表,也是仰韶文化的成熟階段。這時,農業生產已經較為成熟,社會復雜化程度加劇,出現並形成了區域中心聚落,彩陶技藝也得到較大發展。

“花開中國”——從博物館基本陳列展充滿詩意的名字,不難看出廟底溝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

對於廟底溝文化,“花”是一個很特殊的意象。花瓣紋是廟底溝彩陶上的典型紋飾。古漢語裡“花”“華”同音,“華”的本義為“花”,金文中的“華”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樣子,有學者指出,廟底溝彩陶上的花瓣紋,或許就是華夏之“華”的由來。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曾提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瓣花朵”格局,這一格局即形成於廟底溝時代,作為廟底溝文化中心區域的豫晉陝交界一帶,就是“花心”。

展覽通過一系列重要遺址的發掘成果,講述了廟底溝文化的來龍去脈、文化面貌及其重要影響。其中尤以彩陶的展出和闡釋最為豐富詳實。

廟底溝彩陶注重顏色和紋飾的對比、圖案的對稱和均衡,有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彩陶是在坯體上先繪再燒,顏料需要耐高溫,因此選材較少,一般隻有黑、紅、褐(黃)、白幾種。紋飾以點、線、面為基本元素,通過連續、反復、對稱、共用等構圖方式,組合成多種母題紋樣。其中兩種最為常見,一是以圓點、弧線三角形為元素組合成的花卉紋,也被稱為“旋紋”,二是花瓣紋。此外還有象生萬物的鳥紋、魚紋、蛙紋、人面紋以及抽象的平行線、網格等。

彩陶紋飾流暢的線條和出露的筆鋒,說明彩繪用的是類似“毛筆”的工具。有的紋飾是以圖案間的留白來體現的,即“陰紋”或“地紋”,從陰與陽的角度審視,紋飾呈現不同的藝術效果。中國傳統繪畫“計白當黑”的理念,當時已有體現。寫實與抽象的意向表達,陰紋與陽紋的相互襯托,平視與俯瞰的視覺效果,體現出先民成熟的繪畫技巧和審美情趣。

東到海岱,西達甘青,南至長江,北抵燕山,這是廟底溝彩陶走過的廣大區域。海岱地區與廟底溝同時期的大汶口文化彩陶上出現了花瓣紋、旋紋,明顯來自廟底溝。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下游的崧澤文化以及西南的橫斷山區、成都平原,出土彩陶上均可見花瓣紋。河套地區不僅有廟底溝典型的小口尖底瓶,彩陶上也有廟底溝典型的花瓣紋和幾何紋……

這不僅僅是一些紋飾題材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這些紋飾中的象征意義、藝術思維與實踐的趨同,背后則是更深刻的文化認同。有專家認為,廟底溝彩陶“掀起了中國史前時代的第一次藝術浪潮”,影響了大半個中國。

不僅如此,廟底溝彩陶還是中西文化交流之路上的絢麗風景。考古學家李濟曾提出,在絲綢之路之前,已存在一條“彩陶之路”。以彩陶為代表的早期中國文化以陝甘地區為根基自東向西擴散,西方的小麥、羊、馬、車以及青銅和鐵器冶煉技術等,也順著這條通道傳播過來。展覽中特別呈現了黑海一帶庫庫特尼—特裡波利文化彩陶的多張圖片,無論器形還是紋飾,都與廟底溝彩陶、甘肅馬家窯彩陶有高度相似性,引人遐思。

百卉含英,開遍大半個中國,也與同一時期相隔萬裡的文明遙相呼應。

《人民日報》( 2021年12月18日 第 06 版)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