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藏品豐富的平涼博物館(華夏博物之旅)

本報記者 銀 燕
2022年01月22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藏品豐富的平涼博物館(華夏博物之旅)

甘肅平涼博物館成立於1979年,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集文物收藏、教育服務、文化傳承、陳列展覽及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博物館。典藏各級各類文物1萬多件,品類豐富,文物歷史序列完整,以史前陶器、西周銅器、宋元瓷器、造像藝術等最具特色。2019年9月,平涼博物館新館(圖⑥)建成開館,總佔地面積126畝,總建筑面積25689平方米,其中陳展面積1.1萬平方米,常設特色展覽有《隴寶涇華——平涼歷史文化陳列》《涇河激浪——平涼革命歷史陳列》等,展出文物1000多件(套),多角度、全景式展示平涼在歷史上作為“西出長安第一城”的重要地位。

馬鞍口雙耳紅陶罐

寺窪文化安國式陶器的典型代表

該陶罐(圖①)高31.5厘米、口徑16.7厘米×16.7厘米、底徑11.5厘米。夾砂紅陶,陶質粗糙。雙馬鞍形口,束頸,寬帶雙耳,溜肩,鼓腹斜收,平底。器表有煙炱。

1958年甘肅省博物館在平涼安國清理1座殘墓,發現墓中的陶罐與甘肅臨洮寺窪山出土的陶罐有相似之處,屬寺窪文化類型。考古學界以在安國首次發現,從而提出“安國式陶器”的概念。此罐為寺窪文化安國類型陶器中的精品。

博山神獸紋銅樽

漢代青銅鑄造工藝的典范

該銅樽(圖②)通高27.5厘米、口徑22.3厘米、 底徑23.5厘米。博山形蓋,子母口,直筒腹,腹中部作兩對稱鋪獸銜環,平底,三熊足。通體浮雕,博山形蓋上山巒重疊,仙氣繚繞,雕刻有龍、虎、熊、鳳鳥、羽人等。羽人身體比例和諧,形態多樣,或雙手前伸,前腳彎曲后腳蹬地,矯健有力﹔或席地而坐,頭微側,雙手自然上伸,神情專注﹔或舞手屈膝,身形流暢,瀟洒自然。蓋口圈帶刻折線三角形鋸齒紋,器口沿和底沿作圈帶,分別刻弦紋、菱格紋和折線三角形鋸齒紋。腹部用凸弦紋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浮雕翻騰的雲海和飛禽走獸,下層雕刻形態各異的龍、虎、熊等瑞獸。三熊作足,縮頸聳肩撐起樽體。

樽為古代盛酒的器具。李白《行路難》雲:“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考古發現的酒樽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漢代酒樽常與杓、承盤等酒具配套使用。此件銅樽裝飾紋飾繁縟華麗,制作工藝精湛細膩,是東漢青銅冶煉技術的杰出代表。

銅虎符

研究府兵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

銅虎符(圖③)高4.7厘米、長6.9厘米。虎圓豎耳,怒目張口,挺胸昂首,尾上翹,作奔走狀。符頭部有圓穿孔,背面有凸起的十字扣。符身正面陰刻篆書“永安府”字樣,背面陰刻楷書“右翊衛”“右驍衛”“永安四”“蘭豐二”等字樣。右翊衛、右驍衛,官署名,為隋唐十六衛中的兩衛。隋初稱左右衛,隋煬帝時改為左右翊衛,所領軍士稱驍騎。館藏虎符出土於甘肅庄浪,是隋代府兵駐防庄浪的歷史見証,是研究隋代府兵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

虎符即兵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戰國、秦、漢,隋唐以后逐漸由令牌代替。各個朝代的兵符造型各不相同,以象征軍威的虎形符為主,兼有鷹、龍、魚等形狀,材質也分金、玉、銅、木、竹等。但是最大的區別在於兵符上的軍隊編制的標識。虎符均為左右兩半,右半為皇帝或朝廷保管,左半為將領或地方長官所持,左右兩半各有榫卯,合攏后嚴絲合縫,方可調兵。虎符為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

綠釉開光黑花蘆雁紋方斗

磁州窯綠地黑花瓷器的杰出代表

該方斗(圖④)於1975年5月庄浪縣窖藏出土。斗高18.5厘米、口邊長23.5厘米。斗口方形,上大下小,四獸足,足根出重沿,足牆刻卷雲紋,通體施綠釉,脫釉嚴重,胎體大面積裸露。斗外四壁釉下黑彩飾繪,如意頭窗內繪蘆雁紋,窗外角配折枝花卉紋,線條流暢,手法洗練,圖案生動,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野逸情趣。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宋代屬磁州)的觀台與彭城一帶,創燒於北宋中期,歷代續燒不斷,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以燒造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紋飾題材不拘一格,大多來源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和人物故事,生動親切、情趣濃郁而富有美感。磁州窯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花裝飾藝術,開啟了我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

磁州窯綠地黑花制品較為少見。此件北宋開光黑花蘆雁紋方斗形制獨特,其綠地黑花釉彩工藝、蘆雁花卉題材紋飾、開窗見光裝飾手法,集中體現了磁州窯傳統的工藝特征,代表著磁州窯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堪稱瓷中瑰寶,彌足珍貴。

韓王亶嵴造鼎形銅爐

韓王的珍貴歷史印記

該銅爐(圖⑤)通高101厘米、口徑49.3厘米。爐器形碩大,造型精美,整體呈鼎形,侈口斜沿,內折窄唇,束頸,溜肩,S形對稱高耳,鼓腹,圜底,獸面吐舌形三高足,足跟缽形。頸上部飾凸弦紋,中部浮雕夔龍六條,雷紋襯地﹔肩部飾二道凸弦紋﹔腹部鏨刻“時大明崇禎三年歲次庚午季春,韓藩太妃國母董氏、韓王亶嵴妃慕容氏造”及紀年、造者、監造、工匠等59字銘文。據銘文,此爐為明代第十一代韓王朱亶嵴所鑄,是研究明代韓王歷史的珍貴文物。

明太祖朱元璋在各地選擇大都名城分封諸子作為藩籬以維護中央政權。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二子朱楹駐藩平涼,稱安王,無子,薨后國除。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原封於遼東開原的朱元璋第二十子朱鬆改封平涼,是為韓憲王,未就藩。從宣德五年(1430年)韓恭王就藩平涼到明末,10位韓王在平涼總共歷時213年。

■參觀貼士

平涼博物館位於平涼市崆峒區龍隱寺公園內。日常開放時間:9:00—17:00(16:30停止入館)憑有效証件免費進行參觀﹔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特殊情況另行公告)。

《人民日報》( 2022年01月22日 第 07 版)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