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晒晒我家的未來“五年規劃”

藍圖繪就加油干

2022年11月03日08: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藍圖繪就加油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未來5年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我們來聽聽普通中國人和他們的家庭對未來5年有哪些期待?有哪些想要實現的小目標?

最開心的是在田間地頭

■ 胡吉峰 貴州貴陽 花溪區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

我是一名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已有30年。這30年來,最開心的還是每一次到田間地頭和農戶面對面交流的時光,聽取農戶最切實的需求和反饋,及時分享科學種植的試驗成果,從農藥使用規范到施藥器械選擇再到病虫害防控,手把手教大家掌握技術並用到實踐中。

回首近10年的工作,我感觸最深的是農戶思想的轉變。特別是這兩年,我們聯合各村委會以全區推進精神文明建設、農村“五治”工作宣傳為契機,深入村寨開展交流學習,增強農戶對農業科技運用和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意識,明顯感到,許多農戶從原來的“要我改變”變為“我要改變”,每次下鄉都有許多種植戶主動找到技術干部溝通種植情況、交流科學種植體會,讓我感到真正的“授人以漁”。

去年,我響應貴陽市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創新人才工作模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行動和人才“強省會”行動的號召,加入到貴陽市黔霖專家工作站,這是一支由科研院校、農技推廣部門、器械企業組成的工作組,主要進行的是綠色防控和農用機械及植保防控用具研發和推廣。主要是在做好自身本職工作的同時,能用好閑暇時光,將所掌握的知識、經驗運用到技術研究上,我感覺精神、生活都非常充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對新征程上三農工作作出新部署,對於一名長期扎根基層的農業科技工作者而言,我們有了工作方向、奮斗目標和根本遵循。未來5年,我希望我們的農業科技項目能推進順利,有效架起對口部門、企業、農戶三方溝通的橋梁,特別是在農業器械使用上實現“省藥、省工、節水、環保”的目標,真正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為農業科技服務提質賦能,讓家裡人以及更多的市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有品質,為端牢中國飯碗提供科技支撐。

本報記者 汪志球採訪整理

一家三口都有一個小心願

■ 張曉旭 北京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2級碩士畢業生

10月16日上午,我和爸爸媽媽分別在各自的工作單位收看了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直播。聆聽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后,我們都心潮澎湃。

在清華大學求學期間,學校就常鼓勵我們要“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因此立下深入基層、為人民服務的志向。畢業之后,我滿懷干勁與熱情,回到家鄉天津,成為一名選調生,如今已在基層工作3個多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這讓我深感振奮。未來5年,我將努力成長為一名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在建功新時代的奮斗中貢獻青春力量。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媽媽特別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與教育相關的內容。“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黨的二十大報告回應了人民群眾對教育事業發展的關切,也讓我媽媽對接下來教書育人的工作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她希望盡己所能,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我爸媽還有一個小心願。未來5年內,他們將陸續退休。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山清水秀的大美中國讓他們對“遠方”充滿向往。

爸媽計劃在退休后開啟新的旅程,尤其想去中西部走走。經過持續奮斗,中國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如今,一幅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爸媽期盼著走出家門,去看看廣袤的中國,近距離感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觸摸新時代祖國發展的強勁脈搏。

本報記者 嚴 瑜採訪整理

地裡“刨食”變地裡“掘金”

■ 王育芳 甘肅漳縣 新寺永利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大學畢業后,出身農門的我在鎮工商所上班。期間,經常有種植大戶來所裡辦理營業執照。在和他們的溝通交流中,我了解到蔬菜種植的前景和國家的扶持政策,慢慢地也萌生了返鄉創業種菜的念頭。

要種菜,首先要解決土地問題。我走東家串西家,一遍又一遍懇求鄉親們把地租給我。但和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老鄉,看我是個女娃,都不放心把地交給我。一周下來,我隻租到了5畝地。

村黨支部得知消息后,先召開村民大會向大家說明情況,又上門入戶做工作讓大家放心。我也向大伙承諾回報收益。經過努力,我最終流轉了100多畝土地,正式挂牌成立了新寺永利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剛成立,我就到外地考察蔬菜市場,引進優良品種,又在基地裡搭建起了鋼架大棚,還購置了專業的旋耕機,引進了先進的水肥一體化澆灌系統。乘著東西協作的東風,我邀請到了福建、山東和市、縣農技專家到合作社講課,為群眾開展農業新技術、肥水管理措施、病虫害預防等技術培訓。

有了現代農業科技的加持,合作社迎來了蔬菜大豐收!但一個人掙到錢不算啥,帶動全村致富才是真正實現夢想。如今,合作社已經吸納了150多名留守婦女務工,人均年收入穩定在1萬元以上。此外,我還向有意願發展蔬菜種植的農戶提供種子和肥料、技術和銷售渠道,讓大家種田不操心、收獲有保障,讓以往的“地裡刨食”變成“地裡掘金”。

未來5年,我希望當老師的丈夫工作順利、培養更多人才﹔一雙女兒健康、茁壯成長﹔更希望趁著年輕加油實干,帶領全村蔬菜產量、銷售額雙翻番。

本報記者 付 文採訪整理

奔向更幸福的生活

■ 郭荷萍 福建泉州 群峰機械有限公司機加車間輔助工

要說今年讓我特別開心的事,那就是我找到了一份穩定又舒心的工作。

我現在工作的公司是泉州南安市霞美鎮的一家企業,生產的制磚設備出口到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今年聽說公司在招車間輔助工,我就趕緊來應聘。

我在車間的崗位主要是負責將加工好的機械零件從上一個工序轉運至下一個工序。別看這工作簡單,裡頭也有不少學問。在轉運前,我們需要根據機械加工流程的圖紙來檢查並辨別是哪一道工序的哪個零件,再把一箱箱零件用搬運推車運到下一工序的操作台,中間不能有一點兒差錯。好在我車間工作經驗豐富,加上同事的熱心幫助,不到一個月,我就完全熟悉了工作流程,干起活來得心應手。

工作順心,待遇也讓人舒心。來這裡的一年,從年頭到年底,公司訂單就沒斷過,我們的收入也是節節高。我每天工作8小時,算上五險一金的保障,每月有近5000元收入,加班另算加班費,過年過節還有過節補貼。如果是技術工人,工資就更高了,每個月能有1萬多元的收入。在公司上班,我還參加了工會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每年工會還組織職工療休養活動。有這麼好的待遇,工友們都說舍不得退休嘞!

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走進機械行業的一線工人,我感到非常自豪而驕傲。國家政策越來越好,給產業工人的福利保障越來越多,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奔了小康。如今,我的一兒一女都大學畢業了,女兒當了會計,兒子做了程序員,單位待遇都挺不錯。未來5年,我們工人的待遇肯定會越來越好,我希望和丈夫都能在廠裡繼續順利工作到退休,這幾年再繼續奮斗,幫孩子把房子和車子買了,奔向更幸福的生活!

本報記者 施 鈺採訪整理

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 紀 亮 河北徐水 炒瓜子個體經營戶

我家祖輩在農村一直以炒瓜子為生。小時候,父親蹬著平板三輪車上集市賣瓜子。

上世紀90年代初,趕上經商熱潮,父親離開農村來到保定擺攤創業。由於為人忠厚老實,斤兩給得足、瓜子口味獨特,附近居民都成了老顧客。

后來,我們家在市區找到固定場所經營,以前的老顧客慕名而來,生意越來越好,從自己動手,到開了加工廠,並一再擴建。如今廠子規模已達1000多平方米,經銷商多達80余家。

近些年,父親年歲大了,我接過了經營的接力棒。

個體經營戶,規模都不太,靠的就是口碑和回頭客。父親一再叮囑,“誠信經營,不能坑人,隻收好貨、隻做好貨、隻賣好貨”。

為保証原材料品質,每年秋季,我都會跑到新疆、內蒙古等地葵花產區收瓜子,有時為了找到好原料,我甚至要跑十天半個月、奔波上千公裡。

與父輩不同,作為新一代炒貨人,我和妻子在不停尋求轉型。以前要麼散裝銷售,要麼是5斤、10斤一袋的大包裝,時間久了容易變質。於是,我們買來包裝設備,把大包裝換成以克零售的專用密封包裝,從簡裝到精裝,迎合不同需求的消費者。

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店鋪經營受到影響。我和家人決定轉向電商發展,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一家人分工明確,父母幫襯著我在線下精耕細作,妻子則負責店鋪銷售和線上業務。

今年年初,我們在多家網絡平台上開店。最近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與一個直播電商基地成功對接,開啟直播帶貨模式。今年以來,瓜子銷量已超過200噸,比去年同期增長30%以上,疫情之下實現逆勢飛揚。

現在,我們夫妻倆又有了新目標:

未來5年,一方面拓寬線上銷售渠道,穩定線下實體商戶,奔著連鎖店發展﹔另一方面,更新生產設備,對生產線進行自動化改造。

我相信,誠信經營,在品質和品牌上下足功夫,未來我們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本報記者 張騰揚採訪整理

樂享老年志願者的奉獻人生

■ 黎振遠 浙江桐廬 桐君街道南門社區退休居民

我今年73歲,對未來5年,我與老伴充滿信心與期待,我們也設立了一個小目標——要一如既往地做好社區志願工作,讓社區居民朋友們享受到更多暖心服務,為打造和諧社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退休后,我加入到社區的志願者隊伍。作為南門社區“樓下書記”志願服務隊一員,日常工作便是接待來訪居民、幫助群眾調解矛盾糾紛以及參加各項社區志願服務。

回憶起來,近10年的志願活動中,我參與了不少社區組織的民生服務——公益涼茶攤年年夏天都為居民送去清涼﹔社區衛生院免費為老年人提供體檢服務﹔大家用積攢的2萬多公益幣換購礦泉水送給轄區環衛工人……在我的影響下,老伴也加入到老年食堂志願服務隊,每周在老年食堂幫忙,現在這裡已有30多名志願者,不僅菜品越來越豐富、用餐的老人也越來越多。

這些年,縣裡非常重視民生工作,聽說今年還要新建5個社區服務綜合體,其中包含黨員之家、居民會客廳、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老年食堂等,這讓我跟老伴更加期待了。對老年人而言,就是希望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我們期盼著社區服務綜合體早日完工,在這裡可以樂享幸福的老年生活。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協助社區開展各項民生服務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收獲了滿足感、幸福感、歸屬感。記得剛開始參與志願服務時,一些老街坊見到我會說:“黎書記,上班去啦。”那時的我還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如今再遇到大家,我會自信地打趣說:“對,上班去了!”擔任了近10年的“樓下書記”,是一種習慣也是一份責任,更是一個不變的目標。志願服務對我和家人而言,就像上班打卡一樣早已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我們將堅持下去。

在未來,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能號召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其中,讓志願服務的接力棒一代代傳下去,為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報記者 竇瀚洋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11月03日   第 12 版)

(責編:焦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