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文化·旅游

讓藝術為鄉村增添美麗風景(藝海觀瀾)

張慧喆
2022年12月20日09: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藝術為鄉村增添美麗風景(藝海觀瀾)

繼續探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時代精神、富於當地特色的鄉村文化建設,讓更多美麗鄉村、活力鄉村生動講述中國故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好藝術的作用,不僅可以提升鄉村文化品位,提高群眾生活品質,還可以以藝化人、以藝興村,帶動鄉村產業融合,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很多鄉村用藝術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根據當下社會生活需要,自發地對傳統生活方式、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改造和更新,促進了當地社會發展。比如山西長治李峪村曾經是太行山深處的普通村庄,缺乏資源優勢,大多數村民以務農為主。如今,這裡成為遠近聞名的“魔術村”。經過組織培訓,現在全村300多戶幾乎人人都會魔術,村民們農忙時耕種、農閑時排演節目,村裡專門建造了舞台劇場,組建了一支魔術演出隊。演出隊深挖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排演了多部融入技藝元素、展現太行山區抗戰故事的紅色劇目。隨著魔術藝術和紅色旅游的品牌樹立起來,當地特色農產品也得到有效推廣,促進了產業融合發展,村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社會氛圍也愈加和諧。

文化建設關鍵在人,隻有參與到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做到以當地群眾為依靠、為目的,才能形成具有內生動力的良好生態。調動群眾積極性,釋放人們自主參與的巨大動能,是提高文化建設效能的關鍵所在。河南信陽郝堂村的改造建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郝堂村曾經是省級貧困村,一度處於空心村狀態。2010年,當地政府聯合“三農”問題專家和藝術家,動員在外務工村民回到村庄,對自家房屋實施建筑改造,發展生態旅游。圍繞著不挖山、不砍樹、不填塘、不扒房、不破壞原始村落布局的原則,設計團隊在延續豫南民居建筑特色的基礎上,了解每一戶家庭的生活需求,充分利用各家各戶老住宅的建筑材料,讓家族故事、生活記憶在更新后的空間裡得到講述和傳承。如今的郝堂村荷花滿塘,風景如畫,有特色民宿90余家,茶葉、板栗等傳統農產品實現產業化經營,形成了生態環境、旅游經濟、特色農業融合發展,吸引了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回到家鄉,共建美麗鄉村。這些鮮活經驗生動說明,藝術參與鄉村建設,要切合當地的宜居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要能盤活在地資源,如此才能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提升建設項目的影響力和聚合力。

深入挖掘鄉村的傳統文化資源,並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當下藝術參與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傳統技藝傳承發展方面,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總結推廣。雲南鶴慶新華村近年來就圍繞傳統銀銅制作技藝,激發鄉村內生動力,找到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新華村位於茶馬古道滇藏線,從唐代起逐漸發展為一座著名的銀匠村。幾年前該村以旅游和傳統技藝為兩翼,發展銀器產業,如今又把握住旅游業數字化轉型升級、5G賦能鄉村發展的契機,打造綜合性數字旅游平台,受到游客歡迎。在四川綿竹年畫村、山東濰坊楊家埠風箏村、河南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村、河南民權縣王公庄畫虎村、河北蔚縣剪紙村等,都能看到圍繞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手工藝開展的產業融合。這些實踐讓傳統技藝和傳統文化在對接當代需求中大放異彩,顯著推動了鄉村發展。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塑形”是要營造綠水青山的宜居環境,形成多元共生的產業生態﹔“鑄魂”是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對照這一目標,當下藝術參與鄉村建設已有良好的產業格局和成功的實踐經驗,我們應當繼續探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時代精神、富於當地特色的鄉村文化建設,讓更多美麗鄉村、活力鄉村生動講述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責編:焦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