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生態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

荒山披綠 林果飄香(美麗中國·山水工程③)

本報記者 楊顏菲
2023年03月29日09: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荒山披綠 林果飄香(美麗中國·山水工程③)

核心閱讀

在部分江南丘陵地區,紅壤半土半石,易碎、沒黏性且含沙量大,一沖就潰,常常形成崩崗,造成水土流失。得益於國家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的推進,江西贛州興國縣實施了崩崗侵蝕劣地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讓荒山披綠,農民增收。

驟雨未歇,江西贛州興國縣水土保持局工程師賴如萬急火火地換上雨靴,抄起幾張滿是標記的地形圖,順手拿起幾支鉛筆就出發了。此行的目的地是興國縣永豐鎮凌源村的豐源農場——一個曾經1000畝地上就有264個崩崗的地方。

“崩崗的顯著特征就是山坡土體或者岩體在水力和重力的綜合作用下出現分離、崩塌和堆積。贛州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區,這裡的紅壤半土半石,易碎、沒黏性且含沙量大,一沖就潰。加上以往過度開荒等人為因素,在贛州,崩崗曾經很常見。”賴如萬說,崩崗帶來的最大危害就是水土流失。特別是集中連片的崩崗區,天上一下雨,田裡就跑沙,山光、田瘦、生態差,一畝水稻也就兩三百斤產量。

興國縣是水土流失大縣,也是崩崗侵蝕大縣,曾有崩崗5061處。2017年以來,通過贛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項目,興國縣共治理了2003處崩崗,32.3平方公裡的土地重獲新生,成為南方地區崩崗治理示范樣板之一。

生態修復,從山荒嶺禿到山青水綠

虎行山並不高,就是一座小山頭,但確有幾分臥虎的模樣。遠處的“虎背”上栽滿了臍橙樹﹔近處的“虎腹”內,田裡油菜長得正旺,滿山的梯田層層疊疊,透著雨后的油綠和清新﹔“虎腳”下是一方魚塘。這裡就是豐源農場。

“虎行山這座小山頭在我們地圖上的標記是第十六號。看起來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是你仔細看——” 順著賴如萬指的方向可以發現,就在山的“虎尾”處,卻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情景。

和深深淺淺的綠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裡裸露著一大塊刺眼的紅土。紅土順著山坡滑下,形成一條和地面近乎垂直的深溝,觸目驚心。靠近深溝邊緣,土質明顯更加鬆軟,一不留神就會順坡滑下。

“這就是崩崗,不過是經過治理的已經‘死掉’的崩崗。”賴如萬介紹,“崩崗經過治理后不再流失水土,不再繼續崩塌,不再危害生態,我們就管它們叫做‘死掉’的崩崗,學名是穩定型崩崗。我們在虎行山上保留了兩個崩崗‘標本’,就是讓大家能更直觀地感受到它的危害。”

豐源農場從山荒嶺禿到山青水綠的變化,得益於國家“山水工程”的實施。

2017年,贛州被納入國家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為了有效推進“山水工程”實施,贛州市級層面成立了專職機構贛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中心負責統籌推進試點工作。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崩崗水土流失問題,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果則果、宜游則游,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開發治理與生態修復治理相結合的治理原則,累計治理崩崗4675座、水土流失面積4310平方公裡。

同年,興國縣被列入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試點縣,在贛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中心的統籌下啟動實施了崩崗侵蝕劣地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整治與土壤改良等五大生態建設工程。其中,崩崗侵蝕劣地水土保持項目總投資2.69億元,中央獎補投資約1.13億元,項目涉及興國縣25個鄉鎮。

實施崩崗治理,保持水土扮綠荒山

“隻有崩崗穩住了,大山才能活。”賴如萬說,“我和崩崗,眼看著斗了30多年了。”

1989年,賴如萬從南昌水利水電高等專科學校水土保持專業畢業后就來到了興國。當時,這裡崩崗數量之多、水土流失問題之嚴重令他震驚。

“治理崩崗需要系統考慮,需要經驗,更需要科學。”賴如萬回憶著,“當年老一輩水保工程師其實已經探索出了一些治理崩崗的方法,但那時資金和人員有限,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像豐源農場這裡,以前鐘小雲也跟我們打聽過。”

鐘小雲就是豐源農場的負責人,他說:“2014年,我創辦了田園合作社,那時還沒開始種地,打算把土地集中流轉來,再交給別人開發。”流轉到凌源村附近時,鐘小雲向賴如萬打聽過崩崗治理的方法,了解到修整這片土地投入的成本需要上百萬元,隻得作罷。

2017年,“山水工程”啟動后,凌源村這片崩崗區因為面積大、距離村庄近、生態危害大而被納入工程中,縣裡先后投資700多萬元。

凌源村的崩崗治理首先採用機械方法,把崩崗的坡面削成一節一節的台地,整體重塑地形,在昔日的崩崗區域建起了一層層梯級反坡水平梯田——即梯田表面越靠近山體,高度越低,像一個倒放的鍋蓋。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水土留在梯田內,而不會從外側流下。

賴如萬介紹:“我們在山崗坡面修建擋牆,攔擋水沖下來的土,兩邊硬化后,泥沙都沉積到沉砂池裡,排出來就是清水。”

“這裡的崩崗經過治理以后,我眼見著荒山變青山,真的很震撼,在賴工和村裡人的建議下,我決定留下來自己辦農場。”鐘小雲說。

綜合開發,借力“山水工程”實現致富增收

“讓荒山禿嶺變成綠水青山只是第一步。”賴如萬說。

通過開展崩崗綜合治理,興國縣共有2000余處崩崗嚴重區域得到了有效生態恢復,像凌源村這樣交通便利、靠近居民點的崩崗,通過採取“山上戴帽、山腰種果、山下穿靴”的方法,將崩崗整治成梯田,形成可開發利用土地,種植楊梅、臍橙等經果林,建設花果庄園。

“崩崗治理后建設的果園和一般的果園還是有點區別,治理完后,我們每年都會來幾趟,叮囑一些注意事項。”賴如萬指著臍橙樹之間的雜草說,“比如這可不是一般的雜草,是我們精選的寬葉雀稗,根系非常發達,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所以隻能割,不能拔,不能傷害它們的根系。沉砂池我們也會定期派人清理。”

鐘小雲的豐源農場就這樣發展起來了,536畝山林改造后的果園中栽種臍橙2.3萬株﹔流轉山下高標准農田建設后的水田,種植水稻506畝﹔將原來崩崗形成的山塘改造成大型魚塘……隨著產業越做越大,鐘小雲辦起了豐源農場和田園種養合作社,合作社採取入股分紅、務工就業、土地流轉、定向收購的利益聯結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我們不僅可以得租金,還可以分紅。”脫貧戶鐘遠鋒以12畝土地入股,每年分紅收入就有5000多元,加上務工,收入比以前翻了番。

鐘小雲說:“借力‘山水工程’,我們的種植業、養殖業形成了一定規模,為43戶脫貧戶提供了就業崗位,依靠分紅等方式直接受益農戶126戶,大大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據統計,自“山水工程”崩崗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后,興國縣共計助推鄉村產業發展基地11處,發展臍橙、油茶產業1265畝,臍橙、油茶每年可以實現經濟收入超過百萬元。

(責編:焦隆、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